近幾年考研學生的數量一年比一年多,每年都在突破往年曆史。當考研的人越來越多,成功上岸的概率就會降低。
所以,為了能增加自己的上岸幾率,部分同學會選擇“大家都覺得更簡單”的專碩。
且不說學碩和專碩到底哪個更難,就說“為了增加上岸幾率而選擇專碩”這種行為,也是非常不理智的。
專碩與學碩的差距很大,這種差距會大大影響到後期的工作發展。所以,學生在面臨專碩與學碩的選擇時,應該慎重待之。
培養類型、培養方向、學習方式均不同:學碩的培養方向以科研人才為主,培養類型是“學碩”。
大部分學碩的學制都是3年,其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以科研訓練為主。換言之,學碩主要是讓學生學會怎麼搞研究、擁有紮實的學術理論基礎。
而專碩的培養方向以專業能力、職業素養為目标,意在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類型是“專碩”。
大部分專碩的學制都是2年(非全日制的專碩一般是3年),學生的學習方式兼具理論指導和實踐活動,但主要是實踐活動。
導師制度、讀博途徑不同:學碩的導師制度是學術理論指導老師,學生如果有讀博的意願,可以直接申請直博。
學碩申請直博相比考研而言會更簡單一點,但畢業的壓力會很大。
專碩的導師制度兼有學術理論指導老師與實踐活動指導老師,但其中以實踐活動指導老師為主。
這一導師制度,是根據專碩與學碩的學習方式而定的。專碩如果想讀博,得經過統一考試,成績合格者才能申請讀博。
學費和獎金不同:學碩一年的學費是8千左右,不同專業略有不同,但整體不會相差太大。專碩的收費标準就有較大的差距了。
比如計算機類專業一般是1~1.5萬元/學年,MBA一般是十幾萬每學年。總之,專碩的學費整體比學碩高很多。
在獎助學金方面,學碩的獎助學金覆蓋率基本都能達到百分之百,隻要學生省着點花、努力學習,整個學碩期間基本可以無需自費。
而專碩早在2014年開始就進入了“自籌經費”的階段,基本沒啥獎助學金,全靠學生自己出錢。
就業時大有區别:學碩和專碩就業難易度是沒有區别的,但兩者的就業方向大有區别。
從官方意義上來說,專碩和學碩就業時不會出現不公平對待,但那些真正畢業了的研究生才會感受到:專碩在部分發展方面,确實不如學碩好。
在事業單位、政府機關、編制單位眼裡,學碩是最佳選擇。尤其是高校的招聘,更是隻看學碩不要專碩。
相反,如果學生畢業後直接在對口行業中進行實際專業工作,那麼專碩所學内容反而會更有利于自己理解、解決工作問題。
這裡建議,學生有考編、去高校當老師、直播的想法,一律選擇學碩。如果學生堅定地認為自己畢業後肯定不會考編考公,而是直接去公司就業,那肯定是專碩好。
所以 ,專碩與學碩的較量,其實是學生對未來發展方向的選擇。盡早确定自己的發展方向,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選擇。
如果是應屆畢業生,考慮到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仍比較紮實、備考時間與狀态比較充裕的前提,最好選擇學碩。
目前,就業市場上能接受專碩的崗位,其實也會接受學碩。而隻能接受學碩的崗位,一般不接受專碩。
所以,我們沒必要為了追求更早的畢業或“更高的錄取率”去選擇專碩。隻要條件和狀态允許,更建議選學碩。
當然了,如果是在職考生,不太有經濟負擔,但複習的幹擾因素多,自然是選專碩更好。
考研過程中,那些學生需要了解的事情
近兩年許多學生都表達了這一态度:現在考研太難了,還是選個更好考的專碩好。能說出這句話的,都是沒有好好研究考研知識點的同學。
學碩與專碩的難度不能簡單粗暴地評價,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年份,都會導緻難度出現變化。
任何情況下,學生選擇專碩都不應是“為了追求更高的上岸率”而選擇。而是得“根據個人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後,認為專碩更适合自己”。
院校選擇真的很重要、非常重要!每年都有學生非要與某所非常優秀的學校杠上,堅定地認為“自己再努力努力,就一定可以考上這所學校”。
考研不是高考,不是“繼續努力”就可以搞定的事情。
影響考研的因素太多,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重開”。與其等着“明年重開”,倒不如今年就好好分析自己的實力,尋找一個真正适合自己、比較容易上岸的高校。
寫在最後:
專碩與學碩的選擇,應該通過個人經濟條件、知識儲備、備考狀态等多方面的因素來綜合選擇。隻要大家對自我認知和未來發展有清晰目标,就不會迷茫。
【今日互動】
你認為專碩和學碩哪一個更值得選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