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舞台上操琴時,對曲牌的用法,以三方面為依據:
(一)效法過去的分類與昆曲的用法。
(二)牌曲名與劇中情節相合的,如上朝用“朝天子”、升帳用“将軍令”等。
(三)牌曲名雖不合,而詞義适合劇情的。
京劇裡用曲牌,是有些不合理的現象存在的,如明明是需要很多人齊唱,竟以一人獨唱,我認為這都是曆來用曲不得當,以後又以訛傳訛的傳下來了。這類現象還不在少數,我認為今後根據曲調重新填詞這一辦法是最好的,可以剔除這些現象。
現在将我對唢呐牌子用法列于下,這僅是個人經驗所得,聊供參考而已:
(一)出皇帝——用胡琴則奏“小開門”、用唢呐則吹“朝天子”、用笛則吹“一支花”。
“一支花”名“迎請”,這個名稱是有來由的。清末時慈禧太後極愛聽戲,宮庭内經常有戲,當每次慈禧要入座時,看戲的文武大臣,一律要跪接,舞台上場面用八支唢呐吹“一支花”,等到慈禧坐定,衆大臣起,樂停,才開戲。因此“一支花”又名“迎請”,是從這兒叫起的。
(二)大臣奏本——用“江兒水”,假如場面氣派不大,可用“急三槍”代替。
(三)出神仙——用上闆的“點将”,如演員念白有“就此駕雲前往”,可用“清江引”或“神杖兒”。
(四)開山——用“開山見佛”。
(五)行者——如押镖車等場面用“粉孩兒”。
(六)開船——大船則用“普天樂”,大字兒(詞)是“錦帆開……”。如果不會“普天樂”,可用水聲。小船如打漁船則用“漁歌”,“山歌”亦可勉強用之。
(七)出龍王、上水卒——用“ニ犯江兒水”,詞是“紛紛水宿……”
(八)班師回朝一一用“五馬江兒水”,詞是“虎将親承風诏”,還可以用“一江風”。
(九)迎請或有請一一用“吹打”(即“傍妝台”)。
(一O)擺隊相迎——可用“柳搖金”,亦可用“吹打”。
(一一)擺宴——普通小席用“吹打”,大的定席場面如演員以水袖拂塵念“請”,對拜入座,像《黃鶴樓》周瑜之對劉備,可用“揚州傍妝台”(即常用之“傍妝台”)。
(一二)飲酒——人少的飲酒場面用“急三槍”,人多用“園林好”,皇上擺宴時用“玉芙蓉”,很典雅的場面可用笛吹“回回曲”,娶親中兩親翁對飲,則用“山花子”。
(一三)接聖旨——如太監捧旨上可用“水底魚”,詞是“朝臣尚書”,也可用六幺令”,“六幺令”的用處最多了。
(一四)破鏡重圓——這種悲喜交集的場面,可用“哭相思”,《別姬》裡那段楚歌,亦名“哭相思”。
(一五)出喪一一用“批”,自刎場面也用“批”。
(一六)法場一一可用“千秋歲”,亦可用“風入松”。
(一七)将官起霸一一用一句“點将”或一句“粉蝶兒”。
(一八)元帥升帳一一用“水龍吟”(又名“大開門”),在京劇舞台上稱為“發點”,即是發兵點将的意思。
升帳的場面必須注意一個問題,如前四将上場用“粉蝶兒”,元帥上場則用“粉蝶引”,或用“點将”,假如将官用“點将”,元帥即不能用“點将”,可用引子或“粉蝶引”。如果用兩個“點将”,舞台上是最忌的。
(一九)起駕或擺駕一一用“一江風”、“出隊子”均可,簡單的一人行路,則用“香柳娘”。
(二O)出狀元一一用“水底魚”(不是幹牌子),大字兒(詞)“朝臣尙書”,不會“水底魚”,可使“六幺令”。“六幺令”過去有三個,三慶班一個,四喜班一個,春台班一個。現在舞台上用的是四喜班梅巧玲先生遺下的一個,三慶與春台的“六幺令”已不見之于舞台上了。
(二一)夜行人走邊一一用“新水令”,或“鬥鹌鹑”,或用海笛吹“粉蝶兒”。
(二二)水戰一一用“柳青娘”,或乙字調的“工尺上”,或者用“将軍令”的後段。
(二三)擺陣——如陣式擺開用“将軍令”,過去北京的演員喜用“将軍令”的前段,南方的演員喜用後半段。
(二四)埋伏——用“寄生草”,或是“鵲踏枝”,如兩曲都不會,則可用“風入松”來代替。
(二五)《霸王別姬》舞劍一一用“夜深沉”。
(二六)起兵——用“三換頭”(正名為“八聲甘州歌”,或者用“快風入松”。
(二七)發兵一一烏合之衆用“風入松”或“急三槍”,仁義之師用“北泣顔回”,普通三五人用“泣顔回”或是“朱奴兒”。如演員念“兵伐中原”用“疊字犯”,像《挑滑車》也用的是“疊字犯”。
(二八)驚慌萬狀一一用“撲燈蛾”。
(二九)吹箫——用“節節高”,如伍員吹箫乞吳市即用之。
(三十)砍樵——用山歌,山歌有兩種,一種為“粗山歌”如“砍樵啊”,一種為“細山歌”,大字兒(詞)為“石湖亭外”。
(三ー)琴歌——用“上尺工”,如諸葛亮在城頭上撫琴的一段就用琴歌。
選自:《徐蘭沅操琴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