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影響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因素

影響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因素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7 09:08:26

《心理學與生活》摘錄

第十六章 社會心理學

第六節 攻擊、利他行為和親社會行為

作者/ 理查德·格裡格 菲利普·津巴多

2022.10.16

影響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因素(親社會行為)1

☞攻擊

是指給其他個體造成了心理或生理傷害的行為。

☞親社會行為

是人們旨在幫助他人的行為。

☞利他行為

人們在沒有考慮自身安全或利益的條件下進行的親社會行為。

♥攻擊的個體差異

★遺傳因素在攻擊行為上的強大作用。

例如,同卵雙生子總是比異卵雙生子在攻擊性上表現出更高的相關。然而,基因在不同的攻擊行為中所起的作用可能并不一樣。

★身體攻擊是指兒童拳打、腳踢、撕咬其他兒童的情形;社會性攻擊是指兒童散布惡毒謠言或者試圖孤立某個同學的情形。

★同卵和異卵雙生子在攻擊行為的水平上存在差異。對于身體攻擊,基因能解釋50%到60%的變異;而對于社會性攻擊,隻能解釋20%。

★為什麼基因會對社會性攻擊的影響更小呢?

研究者懷疑兒童運用社會性攻擊的傾向可能遵從他們所接受的父母教養方式:那些運用羞愧感或者罪惡感去影響孩子們的家長們,可能為孩子們随後的班級表現提供了範例。總的來說,某些個體的攻擊性比其他人可能具有更大的遺傳傾向。

★大腦和激素的差異,可能表明攻擊行為有着先天的基礎。一些大腦組織,比如大腦皮層的某些區域在情感表達和調節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為重要的是,就攻擊行為而言,大腦路徑功能如此有效,以至于個體能夠控制消極情感的表達。比如說,如果杏仁核經曆了不适當的刺激,人們就可能不能抑制消極的情感而導緻攻擊。

★研究表明,人體的5-羟色胺水平如果出現問題的話,可能會削弱大腦調節消極情感和沖動行為的能力。

例如,一項研究發現,具有高攻擊性行為經曆的個體的5-羟色胺系統中對于一種化學物質(氟苯丙胺)的反應降低,而這種化學物質對于該系統通常具有很大的影響。

★某種特定的基因變異也可能影響5-羟色胺的功能,從而使人們更易做出高危的攻擊行為。

★不同人格的人往往會做出不同種類的攻擊行為。最重要的區分是把沖動性攻擊與工具性攻擊區分開。

☞沖動性攻擊

是個體對情境的反應,是由情感驅動的:在最激烈的那一刻,人們以攻擊性行為做出反應。如果你看見在一起交通事故中人們互相毆打,那就是這種形式的攻擊行為。

☞工具性攻擊

是有目标指導(攻擊是作為達到目标的工具)和認識基礎的攻擊:人們做出攻擊行為,是為了有預謀地達到特定的目标。

如果你看見某個人把一個老年婦女推倒在地,然後搶了她的錢包,這就是一種工具性攻擊。

研究證實,那些對别人具有較高工具性暴力傾向的個體,常常有一套獨特的人格。

例如,有沖動性攻擊傾向的個體通常具有較高的情緒反應性,即對一系列情境有很強的情緒反應。相反,有工具性攻擊傾向的個體,往往在暴力的積極評價因素上得分較高。這些個體認為形形色色的暴力是正當的,并且他們對攻擊行為也不承擔道德責任。不是所有形式的攻擊行為都來自于同樣的人格因素。

☞大多數人在沖動性攻擊或工具性攻擊中并不是處于極端:他們遇到輕微的犯規或者有意的冒犯時并不惱火。而在某些情境中,即使最溫和的個體也會表現出攻擊行為。

♥情境對攻擊的影響

★請假設有人打擾你,讓你無法完成某個重要的任務。你是否達到爆發點?

這種基本關系就體現了挫折-攻擊假設。

根據這個假設,挫折在人們獲取目标受到妨礙的情境下出現,而挫折增加之後人們比平時更可能表現出攻擊行為。

★研究表明了個體和社會力量是如何相互作用産生攻擊行為的。我們能夠預測,随着失業率的上升,由個人挫折引發的攻擊行為也會達到一定的水平,然而當人們認識到攻擊行為的表現可能會使他們的工作不保時,暴力就受到了限制。

★直接的挑釁也會導緻攻擊行為的出現。

直接挑釁的結果同那些将會導緻攻擊行為的消極情境因素具有同樣的效應。

★更寬泛的社會規範同樣會影響人們攻擊的可能性。

★研究者已經提出一般性攻擊模型來解釋接觸暴力媒體(電視、電影等等)與攻擊行為之間的關系。

研究表明,玩暴力遊戲的參與者較之非暴力遊戲的參與者,更可能表現出攻擊反應。

玩過暴力遊戲的大學生面對真實世界中的暴力視頻(諸如刺人、射擊和監獄鬥毆)表現出較弱的反應(如心率較低)。這些資料表明學生們的遊戲活動會使他們對暴力影像脫敏。

♥親社會行為的根源

★我們該如何解釋人們的親社會行為?

有四種力量促使人們為公共利益作貢獻:

1.利他主義:一種有益于他人的行為。就像例子中挽救他人生命的志願者一樣。

2.利己中心:一種絕對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親社會行為。某些人做出幫助他人的行為是為了得到同樣的回報(如順從)或報酬(如金錢或贊美)。

3.集體主義:一種有利于某一特定群體的親社會行為。人們可能會做一些幫助性行為來改善家庭、兄弟會、婦女聯合會、政黨等的環境。

4.原則主義:一種支持道德原則的親社會行為。有些人表現出親社會行為是因為要遵循宗教或習俗的原則。

★研究表明人們最願意幫助他們感覺親密的個體,包括他們朋友圈的人。對于大多數人而言,他們對至親也有最親密的情感依戀。因而基于情感親密的助人模式也間接地有利于人們基因庫的延續。

★互惠性利他主義

是指人們之所以做出利他行為,在某種意義上是希望其他人也會對自己做出利他行為。

★間接互惠在起作用:人們表現出利他行為是因為他們相信,在将來,他們會成為利他行為的受惠者。

間接互惠概念的重要成分之一就是人們會獲得樂于助人和值得信任的聲譽。

★人們對非親屬表現出利他行為時,通常還存在社會原因。同理心—利他行為假設認為存在特殊的關系:當你對其他個體産生同理心(即情感認同的感受),這些感受會引發助人的利他動機。研究支持了這一假設。

★在各種人群和其他物種身上,研究者都證明了同理心和利他行為存在非常普遍的聯系。

♥情境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旁觀者介入

人們想幫助處于麻煩的陌生人的意願——對情境的精細特征非常敏感。

圖16.8 緊急事件中的旁觀者介入

影響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因素(親社會行為)2

在場的旁觀者越多,介入的人就越少,兩人組的旁觀者介入行動最快。

這一結果源于責任分散。當有不止一個人能夠在緊急事件中幫忙的時候,人們經常會假設其他人願意或應該幫忙——于是他們自己就會退縮或不介入。

★旁觀者必須注意到緊急事件 

幫助他人的行為取決于花費一定的時間對情境做出準确的評價。

★旁觀者一定要感覺到責任 

實驗說明行為建立起了一種與他人之間的特殊的聯系,從而可以改變情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