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九篇“子罕篇”,本篇主要核心是告訴人們安心立命的知識。
在上文品讀了“《論語》: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 ”,談到了孔子說自己并沒有知識,都是問出來的。
這意思是說,孔子自己的知識并不是特别豐富或天生的。
孔子說,有人問他問題,他自己也答不出來,最後隻得反問對方。
孔子說:“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意思是,孔子隻得向他人不斷的請教,不斷的向他提問,追根究底的問前問後,才讓自己搞懂了對方的問題。
孔子對獲得豐富知識的看法,就是不斷的提問反問問題,把對方的邏輯理清楚,慢慢的把别人的問題解決了,自己也懂得了更多道理。
這個和現在的教練式對話很接近。
繼續下章: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齊衰(zī cuī):喪服,古時用麻布制成。
瞽(gǔ):眼睛失明。 作:站起,表示敬意。
趨:快走,表示敬意。
孔子遇到穿喪服的人、穿禮服戴禮帽的人和盲人,與他們相見的時候,即使他們很年輕,也一定會從座位上站起身來;經過這些人身邊時,他一定快步走過。
這段是孔子對居喪者、居官者和盲人樂官的禮敬方式。
通俗來說,當見到披麻戴孝的人、穿着官服和禮服的人、看不見的盲人,孔子都會起立表示敬禮,哪怕是小孩子。
當路過這些人時,孔子走路時也會加快腳步,以免影響到他們。
在孔子認為,這些人都是有急事或者不方便。在這些有事有痛的人面前,孔子認為都應該端莊,應該重視。
孔子之所以這樣做,說明了他極其尊崇周“禮”,并且身體力行,以期帶動大家達到恢複禮治的理想社會。
所以,從這裡我們也要學習孔子禮敬這三種人,這是一種對待“仁德”的态度。
同時,我們還要把以禮待人的做法推及平時的生活中,時時處處與人為便,做到尊敬禮讓。
接下來這章,孔子弟子顔淵又登場了。
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喟:歎息的樣子。 彌:更加,越發。
鑽:鑽研。 瞻:視、看的意思。
循循然善誘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誘,勸導,引導。
顔淵感歎地說:“對于老師的知識與道德,愈仰望愈覺得其崇高;越鑽研越覺得其艱深。
看它好像在前面,忽然間又像在後面。老師有步驟地引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們的知識,用禮來約束我們的行為,我們想要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我已經竭盡全力,但它仍在面前高高地聳立着,雖想攀從,卻覺無路可走。”
顔淵就是顔回,本段是顔回對孔子的誇贊。
當然,這也是顔回自謙的體現,因為孔子最欣賞的學生可能就是顔回了,甚至還感慨過自己都不如顔回。
如果他竭盡全力都找不到追尋孔子的方法,那孔子的弟子裡恐怕也沒人能做到了。
顔回十分敬佩自己的老師孔子,他認為孔子的學問與仁德高不可攀,對老師的學說特别神往。
此外,顔回還談到了老師的教育方法,對老師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非常佩服。
顔回跟從孔子多年,仍然感歎自己雖然想學習老師那樣去做,可是因為老師的學問高深無邊,根本不可企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