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要是有學子高中狀元,人們會非常羨慕,贊其已“登瀛”。
那麼,“登瀛”是什麼意思呢?傳說,人間有三大仙山:一曰,蓬萊;二曰,瀛洲;三曰,方丈。因此,“登瀛”也就是登上仙山的意思,也就是說隻要高中狀元,便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了。
在清以前,高中狀元方能稱為登瀛,到了清朝,隻要是中了進士都可稱為“登瀛”。
所以,在全國一些人文荟萃的城市,都有“登瀛坊”。福州也不例外,鳌峰坊在宋代的時候便是稱為“登瀛坊”。
福州不僅僅有登瀛坊,還有與蓬萊、方丈、瀛洲齊名的仙山,名曰“道山”,共稱道教四大名山。
那麼,道山是哪裡呢?
道山便是福州三山之一的烏山,也稱烏石山,又因何氏九仙曾在此彎弓射大烏,所以又被稱為射烏山。
烏山是八仙之一呂洞賓的道場,傳說女蝸補天的百煉石遺留在這裡,因此烏山雖不高卻是仙氣十足,又有怪石嶙峋,曆來吸引八方遊客,隻為感受一下傳說中的仙山。
在宋以前,烏山不為人知,自宋代福州知府程師孟知福州後,程師孟覺得這烏山真是清奇優美、仙範十足,絲毫不遜色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認為烏山足以與此三大仙山媲美,因此将烏山取名為道山,與三大仙山齊名,稱其為第四大仙山。
程師孟覺得隻是簡單的取個名字還遠遠不夠,他還請了他的前任知府,也就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做了一篇文章,名曰《道山亭記》。
話說,這個名人效應就是不一樣,曾鞏本來就是當時的著名作家,《道山亭記》一發布瞬間就轟動了全國,當時訊息雖然沒有這麼發達,但是宋代是一個尚文的時代,名篇一出世就已經在知識分子階層口耳相傳。
一時間,入閩登烏山的文人墨客是絡繹不絕,他們在此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
劉禹錫曾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我想用來形容道山是再合适不過了。
所以啊,福州為什麼成為有福之州啊,就是因為身在福州的人,沒有必要大老遠的找什麼虛無缥缈的蓬萊、方丈、瀛洲,福州人自己家門口就有一座仙山,時常登登山沾沾古人的仙氣兒陶冶陶冶情操。
900多年過去了,道山依然是人們心神往之的地方。
烏山上有紀念戚家軍抗倭的黎公亭,有紀念被譽為“神農”陳振龍的先薯亭,有紀念曾鞏等人的道山亭,有曆朝曆代名人的摩崖石刻等等,這些人都是名揚千古的偉人。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烏山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影響着整個福州,在烏山腳下的三坊七巷,湧現出大量的近代名人,諸如: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複旦大學創辦人之一嚴複、馬尾船政學堂創辦人之一沈葆桢、五四運動的發起人林長民、黃花崗烈士林覺民、林伊民,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等等等等。是這些人撐起了中國近代史的半邊天。
因此,便有了“一座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的美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