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了綠水青山我們能做些什麼

為了綠水青山我們能做些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4 20:01:27

來源:人民日報

為了綠水青山我們能做些什麼(為了大西北的綠水青山)1

邵明安(中)院士帶領學生考察野外試驗地。資料照片

1982年9月,26歲的邵明安隻身踏上了從湖南長沙前往陝西楊淩的火車。他沒想到,這一去就在黃土高原紮下根來,一待就是30多年。

30多年間,邵明安從一名普通的土壤物理學碩士成長為中科院院士和享譽國際的土壤物理學家。如今,曾經飽受風沙侵蝕的黃土高原日漸展現出碧水青山的新容顔,而這離不開邵明安的智慧和汗水。

30多年裡,他一直駐守在黃土高原,足迹遍布大西北

邵明安從小就愛玩泥巴,沒承想長大後還真玩出了名堂。

因為深植心中的那份“泥巴”情結, 1981年,物理系本科畢業的邵明安決定将物理與農業知識結合起來作為自己未來的研究方向。結果他如願以償,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以下簡稱水保所)的土壤物理學碩士研究生,在那裡開啟了自己的研究生涯。

此後的30多年裡,邵明安一直駐守在黃土高原,足迹遍布大西北。

這期間,他不是沒有機會離開。

1989年初,邵明安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在英國裡丁大學和帝國理工學院進修。同年,在意大利召開的國際土壤物理學研讨會上,他的研究成果“土壤—植物—大氣系統中水分應用及滞後效應影響”得到了多名國際知名土壤物理學家的充分肯定。

在完成訪研任務後,邵明安原本有機會留在國外,但他還是選擇了返回祖國。他說自己從來沒有想過其它選擇:“在祖國,自己永遠是主人。而在國外,人家出錢,完成的試驗資料得交給人家。雖然可以賺更多的錢,但這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實在不好受。”

1992年11月,邵明安再次赴美國訪問學習,于次年8月進入美國愛荷華州立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在攻讀博士期間,邵明安在土壤物理方面做出了諸多理論突破,發表了十餘篇論文,得到導師羅伯特·頓教授的高度贊賞。

畢業時,95%的同學都留在美國,有人說,邵明安大概也不會回到黃土高原了。然而,他的選擇一如既往——回國。

如此選擇不但源于初心,也因為一份語重心長的囑托。1994年,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周光召到美國參加會議,其間與邵明安見面懇談,并鼓勵他:“回到黃土高原去,回到大西北,那裡大有可為。”

1996年5月13日,在博士論文答辯完成的第二天,邵明安就帶着行李回到了祖國,回到了黃土高原。

憑着一股子拼勁兒和對科研的執着,在土壤物理學領域裡一路深耕

研究土壤物理學,就得經常跟泥土打交道,在外人看來又髒又累又辛苦。但邵明安并不這麼想,他對自己的科研工作忘乎所以地癡迷、執着。

1983年9月,邵明安開始從事“黃土區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的數學模型和土壤水分有效性動力學”相關研究。為精确測量小麥根系在不同供水條件下的生長狀況,他索性住進了溫室,白天進行試驗,晚上分析數據。

有一次,邵明安半夜驚醒,發現外面下雨了。他連忙起床冒雨将遮雨棚推到實驗土柱上。由于當時供電設施簡陋,380伏的電源插頭裸露在地上,漏電的插頭把他彈出2米多遠。

“當時沒有一個人發現我被電擊了。”邵明安說,醒來後,他自己忍着疼痛,摸索着把遮雨棚蓋好,才回到住處。

之後,為了研究的系統性,邵明安又額外增加了人工氣候箱内的模拟試驗。于是,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了工作中。最忙的日子裡,他白天試驗觀測,晚上在溫室裡整理資料。

就是憑着這股子拼勁兒和對科研的執着,邵明安在土壤物理學領域裡一路深耕,一路開花結果。他先後在國内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0餘篇、出版專(編)著10部等,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為我國土壤物理學發展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并推動其走向國際前沿。

如今,邵明安即将步入花甲之年,但仍舊拼勁兒十足。

2015年11月,邵明安團隊關于開展“黃土高原關鍵帶水循環過程與空間異質性”研究項目獲批啟動。當時,正值寒冬,為了次年能盡早開展采樣工作以及野外試驗布設,邵明安帶領團隊立即着手準備。當月,他們從南至北跨越1000多公裡,對不同氣候區的典型土壤及土地利用類型進行了詳細考察。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賈小旭說:“每到一個地方,邵老師都爬山、下溝觀察當地土壤情況。即使與我們年輕人一起爬山,他也走在前面。”

陝北冬天格外寒冷,路面結了很厚的冰。邵明安乘坐的車輛由于路面太滑,險些發生事故。有人建議等天氣暖和後再繼續工作,但他仍然堅持把所有計劃考察的樣點如期調研完成後才返回。

基于前期如此一絲不苟的調查工作,此後整個團隊的樣品采集工作進展十分順利,為研究工作提供了準确的第一手資料。

在有限的生命裡為國家多做一點事,為大西北的綠水青山繼續努力

邵明安在選拔和教授學生方面也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結合自己在國外的求學經驗,提出了“MICE科研觀”。“MICE”即Mathematics(數學)、Idea(創意)、Computer(計算機)和English(英語)等四個英語單詞的首字母。

賈小旭說:“以數學為代表的基礎科學在自然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要,邵老師對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非常重視。同時要求我們要有大膽的、新穎的想法和點子。他時常對我們說,做研究,不能隻會做實驗、寫論文,要解決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要做一些對人民、對國家有貢獻的事情。”

邵明安喜歡種植物,常常開展一些有趣的試驗,為學生們開展科學研究提供了很多思路。他經常在自己的小菜園裡教學生松土、摘芽、嫁接,觀察辣椒和紅薯的生長以及螞蟻、蚯蚓的行為習性。這讓許多學生獲得了意想不到的靈感。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嬌說:“在邵老師的指導下,我們有一位同學就是從螞蟻搬土和挖洞的行為獲得靈感,因而發表了多篇螞蟻行為對土壤水分影響的論文,并獲得相關領域專家的專門評述。”

邵明安至今承擔着中國科學院大學“土壤物理學”的教學工作。即使在陝西楊淩工作期間,他也堅持每周跨越1000多公裡,趕到北京為研究生們上課,積極批改同學們的課堂作業。當被問及每周如此奔波是否很辛苦時,他搖搖頭說:“不辛苦不辛苦,我喜歡跟學生在一起!隻要能夠把知識傳遞給學生,我的心裡就非常高興。”

2017年9月5日,正在住院的邵明安受邀為中科院地理資源所2017級博士生作入學報告。他并沒有因為要24小時随身攜帶動态血壓計和動态心電圖儀而推辭,特地向主治醫生請了兩個小時假趕去作報告。

賈小旭說:“兩個小時下來,學生們的情緒高漲,和邵老師有很多互動。他們不知道的是,邵老師當時身上還挂着沉重的監測儀器。”

同事和學生們經常勸邵明安多休息、注意身體,他總說:“人的一生太短暫,我想在有限的生命裡為國家多做一點事,為祖國多培養一些接班人。我還會堅持下去,為大西北的綠水青山繼續努力,還會帶領更多年輕人緻力于土壤物理學研究,争取讓我們的下一輩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邵明安的生活非常簡樸,夏天常穿的是學術會議發的紀念衫,冬天則是一件穿了多年的沖鋒衣。在多年的野外考察過程中,他嚴格控制考察的開支和行程,讓考察經費的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他說:“我們出來是工作的,花的每一分錢都是國家對科學事業的支持,我們不能辜負國家對我們的信任。”(吳月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