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水皮,歡迎各位來到ESG會客廳,我們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五家央企為什麼從美國股市摘牌退市。
五家央企同時離場
8月12日,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鋁業、上海石油、中國人壽同時宣布申請自願将公司存托股(ADS)從紐交所退市。
這個消息一出,就引起了輿論的強烈關注,大家非常好奇為什麼他們同時宣布從美股退市,究竟發生了什麼?
中國證監會很快就發表聲明,表明上市公司在美國上市也好,退市也好,都是一種市場的自主行為,是公司的自主行為,沒有什麼太多可以評價的。
中國證監會的這個态度,基本上也就是水皮的态度,什麼意思呢?這肯定是一個事件,但是其實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件,它跟中概股有關,但并不等于中概股未來的命運。
首先,這些公司在美國上市是存托股票(ADS),也就是在港交所發行H股,然後一部分H股被美國的投資公司打包買下,變成ADS,最後才放到紐交所進行交易。
比如,中國人壽是5股港股打包成1股;中國鋁業是25股港股打包成1股;中國石油是100股打包成1股。打包之後每一股的港元總價,按照彙率換算成美元計價,然後讓美國的投資人進行交易。
在商言商
為什麼會有這種模式出現呢?一方面,是中國企業早期“走出去”融資的一種渠道,另外一方面,也是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企業的一種渠道。
這種模式的本意是非常好的,雙赢。但值得注意的是,去美國上市的公司需要很高的上市維護成本。
特别是“安然”事件以後,美國出台了《薩班斯法案》,去美國上市的公司除了要承擔上市期間的經濟成本之外,還需要面臨巨大的監管壓力與信息披露壓力。對比A股,紐交所每年投資者關系維護費是A股的63到126倍,法律顧問費是16倍,審計費用是3到4倍,信息披露費紐約是國内的4到8.3倍,上市費用占融資額比例是國内的4-5倍。
另外,上市公司配合證監部門和交易所監管也會有一定的費用。特别是美國的《薩班斯法案》出台之後,赴美上市的公司不得不額外付出上百萬美元的成本,這比在其他境外市場上市費用可能多出1/3。
如此一來,是否值得去紐交所挂牌,就是上市公司必須考慮的事情。
以中國石油為例,我們看到退市公告中顯示,美國存托股占公司H股及總股比比重非常小,截止到8月9日,中國石油的存托股數量占到公司H股總量隻有3.93%,占公司總的股比數隻有0.45%。而且,在美國的交易量跟公司H股相比,比例就更低了。
為了這麼點股份,為了這麼點交易量,支付巨額的成本去維護,顯然是不劃算的。
此外,美國2020年12月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要求在美國上市的外國公司,必須接受審計底稿的審查。
更何況,按照現在美國市場對中概股的态度,中國的央企在美國市場上已經沒有再融資的可能。這五家央企上市的時間也比較早,如果說當初還有一種“窗口”的意義,表示中國改革開放的這麼一種姿态,那麼我想現在這種意義已經淡化了很多。
那麼,在商言商,考慮到既無法融資,又需要如此高昂的成本去維系,公司退市是非常正常的,但這并不等于說其他中概股也會跟随五家央企退市。因為民營企業,特别是網絡科技股在美國上市,對于中國市場還是有很大的正面作用,那麼他們在美國市場的交易和呈現,本身也代表着新階段中國改革開放的這種勢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