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科學嗎?“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是我國的一句氣象諺語,據說在聖經裡也有類似意思的諺語表述,可見不同區域民族在認識總結客觀規律智慧上是高度一緻的,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科學嗎?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是我國的一句氣象諺語,據說在聖經裡也有類似意思的諺語表述,可見不同區域民族在認識總結客觀規律智慧上是高度一緻的。
過去遠沒有今天發達的天天氣象預報、及其氣象知識,但憑着長期的觀察氣象積累的經驗,總結出了很多靈驗實用的氣象諺語,以指導人們依據氣象諺語及時調整和預防氣象變化。
諺語言簡意赅,但要道出其後隐含着的真實的氣象本質、揭示其氣象科學規律,卻并非我們想象那樣簡單。
首先,我們看看霞是怎麼形成的。
霞的形成與太陽光線密切相關。日出日落時,太陽處于地平線附近,太陽光斜穿過厚厚的大氣層時,陽光中波長較短的紫光、藍光會被削弱,剩下的黃、橙、紅色光則會被空氣中的氣體分子、水汽和塵埃散射,使天空與雲層都染上了美麗的顔色,因此形成了朝霞和晚霞。
那麼,為什麼可以通過霞來預測晴雨呢?
五彩缤紛的霞光是由于日出和日落前後,陽光通過厚厚的大氣層,被大量的空氣分子散射留下的短波紅色或橙色光染色結果。當空中的塵埃、水汽等雜質愈多時,其色彩愈顯著。
一般而言大氣塵埃變幅是不大的、而水氣變化卻是很大的,所以霞光顯著與否,一般反映着大氣含有大量水氣,如果有雲層,雲塊也就自然會染上橙紅豔麗的顔色,無論日出或日落前後出現鮮紅彩霞,都說明大氣中含有大量水汽,但為什麼同樣是霞光,朝霞就要氣候轉壞降雨呢?
因為北半球春夏的天氣風向、大都是東南風,形成降雨的大量水氣基本上是從東南方向輸送而來的,朝霞表明了有大量水氣流向本地,而日出後正是氣溫不斷上升、氣流對流加快,容易形成雷暴天氣(對流可理解為水氣分子上下震蕩摩擦、結果産生了冷卻凝聚和電),又由于我國地勢海拔是東低西高,含大量水氣的地面氣流在不斷西進上升海拔的漂流過程中、容易遇冷降溫凝聚雨滴形成降雨雲系,降雨可能性逐漸增大,所以朝霞、預示天氣将要轉雨的征兆。
那麼出現大紅色金黃色的晚霞又為什麼預示着天氣晴好呢?
因為晚霞固然也表示着與朝霞一樣的水氣,但由于晚霞已是日落時間,氣溫趨于穩定、氣流對流減少,形成降雨可能性降低,其次之所以出現晚霞,也說明晚霞的西面天氣已經轉晴或雲層已經裂開,陽光才能透過來形成晚霞,說明東南風西進水氣在上升演變成往東降雨雲系已經快消耗殆盡,因而晚霞同時也預示着即便是本地仍然在下雨,但上空的雨雲即将移去,天氣就要轉晴。
還有一種解釋是:
春夏早上,低空空氣穩定,塵埃少,如有鮮豔的朝霞,表示東方低空含有許多水滴,有雲層存在,壞天氣将逐漸逼近,這就是“朝霞不出門”的原因。
傍晚,由于一天的陽光加熱,溫度較高,低空大氣中水分通常不多,但塵埃因對流變弱而可能大量集中到低層。如出現鮮豔晚霞,則主要由塵埃等幹粒子對陽光散射所緻,說明西方的天氣比較幹燥。按照氣流由西向東移動的規律,未來本地的天氣不會轉壞,所以有“晚霞行千裡”的說法。
當然,這隻是一個經驗規律,不可能100%準确,而且适用的地區和季節都有限。到了多雨的我國華南地區,或者南方的夏季時期,由于副熱帶高壓的北擡西伸,高空的西風帶北移很多,這一句諺語就不太适用了。到了熱帶地區,多雨多雲,晚霞還有可能是台風的前兆;而朝霞之後也不一定就是陰雨天,可能是台風影響結束的标志。
本文内容來源于《知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