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李商隐的人生何處不孤獨

李商隐的人生何處不孤獨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9 03:16:39


李商隐的人生何處不孤獨(來是空言去絕蹤精析)1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這兩句詩出自李商隐的《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别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其實這又是李商隐的一首《無題》詩,因為他的無題詩實在是有點多,所以我們才會在後面用上首句來進行區别,如《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

這說明什麼呢?

說明李商隐并沒有把創作這些作品當做了不得的事情來對待,純粹是情到深處,自然流淌罷了。

寫詩這回事,不當回事就能成大事。

李商隐的人生何處不孤獨(來是空言去絕蹤精析)2

平仄格律

晚唐格律詩已經成熟,所以詩人們的作品很少再有“半律體”存在,一般都是合律的,而格律并沒有限制這些才子們的詩意表達,照樣文采飛揚,或浪漫、或幽怨,秉承盛唐遺風。

大家不愛平仄格律沒關系,但是不要說格律限制表達。

真的,它限制的隻是你的表達。

根據格律關系,首聯首句第二字定“起”,末字定是否入韻。我們看李商隐這首《無題》的首句“來是空言去絕蹤”,第二字為“是”,所以是仄起,收尾是“蹤”,所以是平收,也就是仄起入韻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幾處“一、三”非關鍵位置有平仄變化之外,“二四六”位置的平仄是嚴格合律的。

李商隐的人生何處不孤獨(來是空言去絕蹤精析)3

合律不難,難在精工。

李商隐的精工在哪?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即便是在“一三五不論”位置的平仄便宜處理,但是對句一定是相反的。這一特色我們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所謂“一三五不論”,在他這裡,就不僅僅是不論,而是出句不論,化了平仄,對句一定會化回來,保證出對句的平仄嚴格相對。

如“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出句首字不論,是“平仄平平仄仄平”,那麼對句同樣首字變化,“仄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四句同樣如此。

這不是巧合。

頸聯“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出句第三字平仄變化,“仄仄仄平平仄仄”,對句的第三字同樣發生了變化:“平平平仄仄平平”。

精工在哪?細節之處。

全詩押平水韻“二冬部”,颔聯、頸聯“夢為遠别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嚴謹對仗。

所以這是一首标準的七律。

為什麼要講得這麼詳細瑣碎,因為我希望大家不要隻是因為别人說這是七律,就贊同,而是要學會自己判斷,這樣才會在有些人明明寫的不是律詩,卻瞎标的時候能夠火眼金睛,一眼看穿。

不做人雲亦雲的人,就是裝逼成功,同時反裝逼也成功了。

李商隐的人生何處不孤獨(來是空言去絕蹤精析)4

内容意境

接下來看看這首詩的内容。我們曾經講過七律的普遍文法“起承轉合”,但是很多詩人在形成自己的風格之後就尋求突破,也就是在形式上不再局限于普遍文法。打破這個普遍文法的第一人是韓愈,他開創了散文入詩的風格,不但文字看上去散,表達意思也不再順序而為。

而李商隐作為晚唐詩歌朦胧派的開宗立派之人,對文法結構的發展和折騰自然是與衆不同。所以我們讀他的詩,要掌握一些他寫詩的獨有密碼,才能真正做好賞析理解。

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特征,讓他的很多作品成為無解之謎,比如《錦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卻都深愛他的文采和詩律。

相對來說,《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倒是不算難解。

李商隐的人生何處不孤獨(來是空言去絕蹤精析)5

首聯“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這一聯是倒置的,第一句明顯是發議論。“這折磨人的女子啊,說來又不來,說走就再也不見蹤迹”。為什麼詩人會有這種喟歎?因為“月斜樓上五更鐘”,因為詩人看到已經五更天了,隻有月亮斜斜地挂在樓上。這說明,詩人從熟睡中驚醒,面對孤清冷月,格外思念曾經熱烈相會的佳人。

颔聯“夢為遠别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五更天是什麼時候?天亮了。詩人是在夢中驚醒的,夢境是什麼樣子的?兩人在夢裡依依惜别,張口呼喚,卻說不出話來。這種情況估計咱們誰都夢到過吧,有時候明明人在面前,就是發不出聲來,甚至急得自己都知道自己在做夢。

而李商隐在這裡用這種常見的夢魇狀态表達自己相思之苦,無比貼切。

我們從夢中醒來,是不是經常有把夢中奇遇寫下來的沖動?隻不過懶得動彈,一轉眼就忘了。但是詩人心思細膩,肯定要趕緊寫下來。這種事情我也做過,因為有時候夢境實在太離奇,甚至好過電影劇情,所以也曾經深夜爬起來打開電腦記錄過。這又是真實可能發生的事情,同樣從側面表現詩人相思的濃稠——不願被自己遺忘。

所以“書被催成墨未濃”,因為着急寫下來,臨時磨墨,顔色還未濃稠,文章已經寫完。

李商隐的人生何處不孤獨(來是空言去絕蹤精析)6

頸聯“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

這一聯的描寫是承接頸聯來的,所以不能說“轉”,但是李商隐的奇特之處在于這一聯的描寫讓人雲裡霧裡,這種室内描寫到底是閨房,還是自己的卧室,抑或是起身來寫詩文的書房?沒有仔細交代。

殘燭的餘光半照着用金錢繡成翡翠鳥圖案的帷帳,芙蓉褥上似乎還依稀浮動着麝熏的幽香。這其中殘燭、麝熏疑為夢中,而帷帳、繡被則貼合實景。

我們可以認為還是身在夢中,與相思之人道别的地方,但是更像詩人夢醒之後,執筆成詩的地方。正是這種亦幻亦真的情境描寫,給人一種不真實的美好感。出句是以實境為夢境,對句是疑夢境為實境,将恍惚迷離中一時的錯覺與幻覺表現得極為生動傳神。

尾聯“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尾聯承接頸聯的虛幻感,用了“劉郎”的典故,加深點明對愛人的相思,同時用“恨”字表達了相思成灰卻無能為力的惆怅。

言下之意也很簡單,我和你的距離比當年“劉郎”和仙女遠了一萬倍,思念的情感也深重了一萬倍啊。

李商隐的人生何處不孤獨(來是空言去絕蹤精析)7

“劉郎”的用典并不艱深,而且像這首七律,李商隐居然隻用了這一個平常典故,對于他來說,真的算是非常客氣了。

劉郎與爛柯

這個典故出自南朝宋劉義慶的《幽明錄》:

漢明帝永平五年,剡縣劉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有二女子,姿質妙絕......遂停半年。氣候草木是春時,百鳥啼鳴,更懷悲思,求歸甚苦。女曰:“罪牽君,當可如何?”共送劉、阮,指示還路。既出,親舊零落,邑屋改異,無複相識。問訊得七世孫,傳聞上世入山,迷不得歸。至晉太元八年,忽複去,不知何所。

這是個當時非常流行的漢魏時期的“遇仙”故事,隻不過這還是遇到的女仙,跟人家同居了半年,回來的時候已經有了七世孫。就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故事版。

和這差不多的還有“爛柯”這個詞的來曆。

“爛柯”出自圍棋著名典故,語出南朝梁任昉《述異記》:

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不覺饑。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爛盡,既歸,無複時人。

說的是晉時有個叫王質的樵夫,在石室山遇到了一些仙童在歌詠,下圍棋。仙童給了王質一顆棗核樣的東西含着,王質就一直不覺得饑餓。過了一會,仙童說:“咋還不走?”王質起身,發現自己的斧頭柄已經爛空了,等他回到家,已經不是開始離開的那個時代了。

​這些故事都是南朝所記錄,所以唐詩中經常引用。相對而言,用“劉郎”的更多,因為不光是“遇仙”,人家還和仙女合好了,更加符合文人對愛情、相思的浪漫想象。

李商隐的人生何處不孤獨(來是空言去絕蹤精析)8

李商隐的這首無題詩借夢醒寫苦情,但是卻并沒有按照遠别,思念,入夢,驚醒,孤清,意重的順序來寫,而是先寫夢醒時分,在寫迷離夢境和現實的混亂,創造出亦幻亦真的境界,最後點明蓬山萬重的阻隔之恨。

這樣曲折宕蕩的藝術構思,使全詩迷離恍惚,幽怨暗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