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的孩子小辛開學就大四了,面對校招季,急得不行。
她所就讀的大學既不是985也不是211,但在本地有些知名度,在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學校經曆也比較豐富,校宣傳部副部長,英語四級。
我見過本人,小姑娘品貌端莊,性格開朗,溝通和表達能力挺強,聽起來也有一定的組織能力,不想做本專業工作,是一名很有潛質的大學生。
但很可惜,這樣背景和資曆的畢業生,全國範圍内招聘面試一劃拉能有上百個。
朋友說,孩子即将參加工作,希望我跟她多講講怎樣避開初入職場雷區。
但是,避開雷區最多隻能求平安。如果你想在最短時間内,成為實習生中最優秀的少數,更重要的,是要具備關鍵性的職場思維。
思維一:别急着彌補劣勢,先聚焦和擴大優勢我們總會想彌補自己的短闆。從小,學校就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視為必須;準備高考,老師總強調木桶短闆理論——桶裡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那條木闆的長度……所以,我們一直在補課,就是在短闆的路上。
但這個理論不适用于職場。在學校時,每一學科必須考,繞不開,沒得選擇;但是在職場,是團隊作戰,你的短闆,一定有比你厲害的人可以幫你解決問題。
剛入職場,心裡沒底,一定會覺得自己各方面都欠缺很多着急補缺——
和Tina比,我的excel水平差。不行,我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我得趕緊參加個培訓課。
和Jason比,我的英語表達不夠地道。不行,我得報個周末口語加強班。
哎,你是不是忘記自己是财務專業?之前不是一直在準備注冊會計師考試嗎?
改善劣勢,其實是一條最難走的路。
王寶強大家都很熟悉,草根出身,長相平凡且土氣,和光鮮的娛樂圈完全不是一個世界的。但他還是有很多優秀影視作品的,比如,《士兵突擊》、《集結号》、《我的兄弟叫順溜》等等。他的成名,簡直就是華誼兄弟一個奇迹。
記者采訪王寶強:“你是否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受到如此歡迎?”
他回答:“最重要的是,我長得實誠。”這說明王寶強及其經紀人對他的優勢是非常明确的。
所以,王寶強在影視作品中所塑造的,基本都是憨厚、樸實,憑借後天努力上位,且重情重義的形象,這個形象因此也成了王寶強獨一無二的定位。
試想一下王寶強扮酷出演道明寺的樣子?這就是放棄自己優勢硬要強補劣勢的效果:擰巴自己,難為别人。
成熟的職場人懂得如何揚長補短,如何利用團隊組合,如何把自己的優勢擴大和提煉成無人替代的程度,進而變成自身的品牌價值。
小Tips:1.回顧一下你最成功的經曆,是你什麼樣的優勢,幫助你克服難關解決問題的?記錄下來,這也許就是你的優勢。2.整理/總結你過往活動中的案例,如果别人從你的經曆中學習,你希望他學習到什麼?
思維二:選擇A不代表放棄B,隻是順序問題在Lynda Gratton 和 Andrew Scott的著作《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工作與生活》中提到,“長壽這個禮物,來的緩慢而穩定。在過去200年中,預期壽命一直穩步上升,每10年增加2歲以上。這意味着,如果你現在20歲,那麼你有50%的概率活到100歲以上。”
如果擁有百歲人生,意味着我們将徹底告别傳統的“讀書—就業—退休”三段式人生,迎來嶄新的多段式生活。
“在壽命較短的人生中,把閑暇時間用來放松娛樂消磨是符合人性需求的。在壽命更長的人生中,閑暇時間将為投入創造機會——更少的浪費時間關注消費和娛樂,更加注重投入和再創造。” 我們需要比以往更多的投入,來确保在多段人生中保持持續、穩定的競争力。
嘗試如何平衡夢想與現實,規劃前、後半生截然不同類型的生活方式,也許會成為未來年輕人的重要課題。
換句話說,大學畢業當即,你的選擇是什麼不代表最後或者唯一結果,隻是順序先後問題。親愛的同學,你才23歲,你的人生還剩至少半個世紀!不必焦慮,大可從容面對,隻是不要浪費時間就好。
小Tips:1.不用太糾結短時間内的選擇,你當下的判斷,一定是你基于現狀,能做出的最好的判斷。年輕時候的機會成本,是很低的,你永遠都可以選擇換一個方向。
思維三:不要混淆自我投資和消費知識有句老話這麼說的,“要投資自己脖子以上的部分才能帶來未來最大的增值。”
作為剛入職的新人,工資有限,我們經常要面對一個選擇:投資自己,還是投資理财?哪個收益更高呢?
作為一個終身學習的踐行者,從長遠來看,我自然是贊成投資自己的,教育與學習應該是首選。但是很多時候,我發現人們經常将投資自己和消費知識搞混。
比如說,有個朋友和我說,他在得到訂閱了199元的《超級個體》專欄,大約有接近70000名訂閱者,根據古典老師的統計,大約不到50%的人聽完了所有課程,不到5%的人定期回顧留言,不到1%的人把學習結果應用于工作生活中,不到0.1%的人将其内化為自己的知識分享出來。而他自己,就是剩下的沒聽完課程的那50%,連投資本金都沒收回。
細想想,很多時候我們為知識産品付費,其實隻是為了緩解内心焦慮,希望讓自己心裡舒服、開心,其實這和看電視、看小說的本質沒有什麼區别,隻不過我們的消費對象是知識而已。
很多付費知識解決的痛點,正是針對普通人對知識的焦慮和對一手知識分析與提煉的懶惰。它們把源頭知識進行白話文的翻譯,編成故事講給你聽。誰不愛聽故事啊?能将故事中的道理梳理清楚,理解通透,在生活中活用并取得效果才是重點。你如果把故事當成是《讀者文摘》的語音版聽的,那麼還是去看電影更爽一點。
我想說,投資付費知識本身并沒有錯,錯的是我們陷入了消費思維的誤區,還洋洋得意的以為自己正在增值的路上飛奔。
如果想判斷一個做法是投資自己還是消費知識,就看後續是否有輸出,在未來能否帶來持續收益。
這個收益有可能是直接的金錢,也可能是技能的提升、晉升的儲備、機會的增多,社交圈子的擴大、關鍵人脈的搭建等等,而這一切最終将會對我們的财富積累有正向的回報。
所以,舍得投資的前提是,你的投資得有回報。而消費,不屬于投資。
小Tips:1.判斷你是否在投資自己,就是看你後續的輸出有多少。
很多人都喜歡歲月靜好,但現實卻是大江奔流。
期待每個即将開學,乃至面對校招的小夥伴,能夠找到自己的優勢,既不盲目消費焦慮,也不過于擔心機會成本,成為自己職場的英雄。
歡迎關注 | 有意思教練(公号ID:MessageCoach)
關于作者| Ruby Wu,供職于港企商業地産,十餘年商場運營及個人知識品牌打造。12歲少男的中年老母。擅長制作有意思的糖衣良藥,嬉笑怒罵皆是愛,助力職場新人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