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推廣水稻品種?我國是農業大國,水稻栽培的曆史悠久我國古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水稻品種的更新和産量的提高,其中貢獻較大者要屬清代康熙皇帝他通過采取科學試驗的方法,不僅發現并培育出了優質水稻品種——禦稻米,而且成功地在我國不同地方進行了推廣,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康熙推廣水稻品種?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我國是農業大國,水稻栽培的曆史悠久。我國古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水稻品種的更新和産量的提高,其中貢獻較大者要屬清代康熙皇帝。他通過采取科學試驗的方法,不僅發現并培育出了優質水稻品種——禦稻米,而且成功地在我國不同地方進行了推廣。
康熙皇帝所撰《康熙幾暇格物篇》之禦稻米部分,較為詳細地記載了康熙發現和種植禦稻米的過程。他在豐澤園(今故宮博物院西側)裡種植了數畝稻田,每年春天種植河北玉田縣的谷種,到九月份的時候開始收割。康熙二十年(1681年)六月下旬,他在田間行走時,突然發現有一顆谷穗“鶴立雞群”,不僅長得特别高,而且其中的谷粒已經成熟。于是康熙帝把這顆特殊谷穗的種子藏起來,第二年再種植,以檢驗這株特殊的水稻是否仍能早熟。結果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這顆谷穗又結滿了谷粒,且比其他谷穗早熟3個月。康熙大喜,立刻下令推廣種植這種稻谷。由于這種稻谷米粒長、顔色微紅,又是康熙皇帝親自發現的,因而被命名為禦稻米。另據清代史料《聖祖仁皇帝聖訓》卷三十記載,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四月二十二日,康熙帝在豐澤園澄懷堂召見尚書庫勒納等人,問他們進門前是否看到了自己種的試驗田?衆大臣回複說看到了,并驚歎稻穗這麼早就長得如此茂盛。這說明康熙開展禦稻米種植試驗已持續10年,且效果很好。豐澤園水稻試驗成功後,康熙還在京西玉泉山、暢春園等地培育禦稻米,均獲得了成功。
康熙在北京成功培育禦稻米後,又向長城以北的地區推廣禦稻米種植技術。據《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記載,康熙帝認為熱河(今承德)避暑山莊所處的地方水土肥美,但是當地人隻種植糜、桑、稗、稷等農作物,而不種水稻,其主要原因在于那裡天氣冷,進入白露節氣後,水稻就不能成熟了。不過他認為自己培育的禦稻米生長周期短,有可能在白露節氣前實現收割。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開始在避暑山莊進行禦稻米種植試驗,結果獲得了大豐收。據清代官員于敏中撰《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四十九記載,禦稻米在避暑山莊培育成功後,每年避暑時節,不僅能供宮廷人員食用,而且還有盈餘。康熙在避暑山莊成功培育出禦稻米,打破了長城以北地區無霜期短、不适合種植水稻的曆史。
康熙還希望把禦稻米向炎熱的南方地區推廣,并且希望能夠在南方培育出一年兩熟的雙季稻。《聖祖仁皇帝禦制文集》第四集之卷三十六有康熙作早禦稻一詩,其中“若使炎方多廣布,可能兩次見秧針”,即為這種想法的體現。《康熙幾暇格物篇》之禦稻米部分亦載有康熙對栽培雙季稻的可行性分析。康熙認為,與北方相比,南方天氣更暖和,因而南方的稻谷比北方的要早熟;如能在南方推廣禦稻米,那麼就有可能實現一年兩收;在夏秋交替時節,稻谷供應往往吃緊,這種雙季稻如能實現,就可以使得畝産倍增,百姓的糧食儲存也會更多。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賜給時任蘇州織造的官員李煦一石禦稻米種子,讓他在蘇州試種。在清代,1石等于10鬥,1鬥約為14斤。李煦自康熙五十四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每年都要以奏折的方式向康熙詳細彙報培養雙季稻的情況。故宮博物院藏《李煦奏折》,較為詳細地記載了李煦進行雙季稻試驗的方法和效果。康熙五十四年四月初十,李煦開始了第一次試種插秧,七月十三日第一次收割,種植時間為100餘天。而蘇州當地的單季稻,種植時間約為150天。随後,他選取了部分谷種,在七月二十八日再次插秧,秋後進行第二次收割,畝産量不足一石。康熙提醒李煦種稻的時間有點晚,要注意蘇州的節氣特點,把握好插秧和收割的最好時機。随後,康熙派精通水稻種植的官員李英貴去蘇州,給李煦現場指導。由上可知,李煦第一次試種雙季稻的效果不佳,但至少說明,在南方種植雙季稻是可行的。第二年,李煦擴大了試驗田種植面積,根據蘇州節氣特點,将插秧和收割時間均适當提前,結果獲得了較好的試驗效果,并證明了雙季稻比蘇州當地的單季稻畝産量更高。同年,康熙朱批李煦,希望将禦稻米進一步推廣到江西、浙江等地。這樣一來,雙季稻就在我國南方地區逐漸普及。
康熙開展的上述水稻試驗,有着極為重要的科學意義。我國傳統農業從數千年前到清代順治時期,主要都是通過自然留種的方式來栽培水稻。康熙采用了單株選擇試驗法,在豐澤園裡挑選出優質的早熟稻種;又通過對比試驗法,在長城以北地區推廣了水稻種植,并且在江南地區培育出了雙季稻。這些皇家水稻試驗及取得的成果,對我國古代農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周 乾 作者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來源: 科技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