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古老習俗
【挂五彩線】
宋 挂五彩線 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門簾飲雄黃。粽角流蘇懸彩穗,平安佑爾度端陽。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周處《風土記》謂:『角黍,人并以新竹為筒粽。楝葉插頭,五采系臂,謂為長命縷。』宋人餘靖《端午日即事》詩:『江上何人吊屈平,但聞風俗彩舟輕。空齋無事同兒戲,學系朱絲辟五兵。
【擔酒上墳】
宋 擔酒上墳 騎驢擔酒祭祖墳,一路春光滿眼新。道旁關撲擲得順,竿挑利物好誇人。 南宋楊萬裡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墳因之行散得十絕句》詩,當時上墳已由祭掃變為帶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動;而路旁許多賣粉捏孩兒、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販用賭博形式吸引買主,這種賭博稱為『關撲』。
【祭竈】
宋 祭竈 時屆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酒糟塗竈醉司命,男兒酌獻女兒避。 我國古代奉祀的竈神,即是火神祝融,《禮記·禮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竈神。』
【迎富】
宋 迎富 古人采蓮攜鼓遊,今朝雜花插滿頭。相随郊外遊一日,迎富即是忘憂愁。 二月二日迎富風俗由來甚古。《歲華紀麗》載:早在有巢氏時代,有人在這天要了一個小孩回家養活,從而家富。後人便在這天到野外采蓬葉以代子,向門前祭之。又《天祿積馀》載:秦代在這天攜鼓到郊外遊玩,朝出暮歸,名為迎富。南宋魏了翁有《二月二日遂甯北郭迎富》詩雲:『才過結柳送貧日,又見簪花迎富時。
【鬥草】
宋 鬥草 社下燒錢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歸。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 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中『春日雜興』曾描述兒童鬥草情形。見畫中題詩。蓋江南春早,立春草長,兒童互相用草角力,堅韌者勝,折斷者敗。
【春社】
宋 春社 千尋古栎笑聲中,此日春風屬社公。割肉蔔瓦馀風在,更喜暢飲治耳聾。 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是春社日。古時以村為單位祭祀社神,祈求豐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壇上用石砌屋,無頂,上貼『社稷之神』紅紙,祭祀後,撒肉四周以饷烏鴉。《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并結宗會社,宰牲牢,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後享其胙』。
【宮中賜銀幡】
宋 宮中賜銀幡 新春拜過至初三,大内銀幡賜百官。朝回兩袖天香滿,帽飾招得笑語喧。 《東京夢華錄》:『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蘇轍《除夜元日省宿緻齋》詩雲:『今歲初辛日正三,明朝風氣漸東南。還家強作銀幡會,雪底蒿芹欲滿籃。』南宋仍沿北宋風習。《夢粱錄》:『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賜金銀幡勝,懸于幞頭上,入朝稱賀。』
【雙陸】
唐 雙陸 桐陰對坐品香茗,一局雙陸赤與青。擲骰滴答如銅漏,深宮又聞小尨聲。 雙陸是古代一種棋類遊戲,有固定長方形盤,上畫左右各有六路,雙方分黑白各十五個馬子,狀如保齡球的小木棒。馬子按規定在盤邊擺放,雙方輪流擲骰子,按點多少移動馬子。白馬子自右向左,黑馬子自左向右。馬子先出盡者為勝。晚唐反映宮人生活的繪畫中有打雙陸的形象。
【刺青】
唐 刺青 長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競相比雕青。精刺五彩多奇妙,東傳扶桑有遺風。 刺青是古代紋身風俗的遺迹,許多民族都曾有過。古書記載:周代的越人即披發文身。後來民間的刺青已沒有上古圖騰崇拜的内容。唐代民間特别流行刺青,當時稱為『劄青、點青、膚劄、镂身。』刺的内容有各種圖形,文字以及人物佛像等。《酉陽雜俎》載:『荊州街子葛清,自頸以下,遍劄白居易詩。
【相撲】
唐 相撲 孟贲古冶兩相搏,強者角抵在必得。今番對陣顯身手,他日三軍勇報國。 我國古代角抵最早進入宮廷,《禮記·月令》:『天子乃命将帥講武習射禦、角力。』在秦漢時的角抵不作為體育項目,而歸于百戲一類。唐《因話錄》載:『文宗将有事南郊,禮前,有司進相撲人。上曰:我方清齋,豈合觀此事!左右曰:舊例皆有,已在門外祗候。』
【弄劍與踏杯舞】
漢弄劍與踏杯舞 壯夫弄劍不弄丸,上下青光懾人寒。長袖應随笙鼓樂,跳踏圓杯舞君前。 四川出土漢畫像磚中百戲部分有『跳丸』或稱『弄丸』者,一男子赤上身,雙手上舉,空中有五個圓球,加其手中一球當為六球。漢代壁畫百戲中亦有一人在弄六丸、梳髻着衣,似為婦女。沂南漢墓石刻百戲中一赤上身男子,所弄為四把短劍。:我國的雜技在兩千多年前便有了相當高超的水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