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審應注意的問題?近期,筆者在辦公室陸續接待了幾個前來咨詢刑事案件的當事人,雖然涉案罪名各不相同,共同點在于他們目前都處于被取保候審狀态雖然在法律人眼裡,取保候審狀态下的自由隻是短期的、暫時的和有限的自由,但對于涉罪的當事人來說,能在相對自由的情況下完成刑事訴訟程序也不失為一種最好的選擇但是,有些當事人卻對“取保候審”存在錯誤的認識,對潛在的嚴重法律後果缺少必要的心理準備,直到最後不利的結果降臨時才驚慌失措那麼,對于取保候審,常見的認識誤區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取保候審應注意的問題?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近期,筆者在辦公室陸續接待了幾個前來咨詢刑事案件的當事人,雖然涉案罪名各不相同,共同點在于他們目前都處于被取保候審狀态。雖然在法律人眼裡,取保候審狀态下的自由隻是短期的、暫時的和有限的自由,但對于涉罪的當事人來說,能在相對自由的情況下完成刑事訴訟程序也不失為一種最好的選擇。但是,有些當事人卻對“取保候審”存在錯誤的認識,對潛在的嚴重法律後果缺少必要的心理準備,直到最後不利的結果降臨時才驚慌失措。那麼,對于取保候審,常見的認識誤區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誤區之一:取保候審是花錢、找關系的結果
與前幾年相比,如今司法機關對涉罪當事人采取取保候審措施的比例明顯提升,這既與司法機關貫徹“少捕慎押慎訴”的司法理念有很大關系,同時也與疫情防控形勢下降低疫情向大牆内傳播風險的需要有關,最根本的因素還是案件本身和當事人情況符合刑事訴訟法第67條規定的取保候審的基本條件。但是,中國自古都是人情社會,找門路、托關系的思想深入骨髓,尤其是親朋好友一旦被抓,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找關系把人弄出來或取保出來。其實,所謂的“關系”也好,“門路”也罷,更多時候隻是當事人及其親屬的一種心理暗示和自我安慰,而且這樣做會衍生出更大的風險,錢财被騙是小事,弄不好“裡面的人沒撈出來,外面的人再搭進去”。
誤區之二:取保候審意味着已經沒事了
取保候審的原因除了情節較輕、危害較小之外,還可能是因為證據不足等情況,但是,取保候審的案件,司法機關仍舊會繼續推進訴訟程序。有當事人及親屬誤認為“人都放了,說明不構成犯罪,等取保期限屆滿會自動銷案”,事實并非如此。在取保候審期間,司法機關仍有權力搜集證據,對當事人進行訊問,案件仍處于“正在進行時”,當事人仍然是犯罪嫌疑人,在沒拿到司法機關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書面通知之前,取保候審絕不是“免責金牌”。
誤區之三:取保候審會“一保到底”
有當事人認為在公安偵查階段就取保候審了,至少在判決之前會一直取保候審,實則不然。
根據法律的明确規定,至少有以下3種情形可能會導緻當事人在取保候審後再被羁押:1. 違反取保候審的規定;2.特殊條件(患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消失;3、經補充偵查,符合逮捕條件。
不僅如此,公安、檢察、法院在各自的訴訟階段中都有權獨立判斷是否對當事人取保候審,都有權對當事人變更強制措施,無論哪個階段的取保候審都不是絕對安全的,随着證據和訴訟進度的變化,當事人都有可能被羁押;甚至,在證據相同的情況下,因不同機關的司法者認識上的差異,都有可能變更強制措施。毫不誇張地說,每進入一個新的訴訟階段,對于被取保的當事人來說都是“一道關”,之前階段的取保候審并不是通關密碼。
誤區之四:取保候審後即便判刑也是緩刑
還有當事人認為,取保候審說明犯罪情節輕微,後續大概率會判處緩刑、管制或被免除處罰。客觀地說,被取保候審的當事人後續被判處緩刑的概率确實大于未被取保候審的當事人,但畢竟取保候審隻是一種強制措施,而緩刑是一種刑罰執行措施,二者之間不能劃等号,從法條規定看,二者的适用條件也有明顯差異,符合取保候審條件的未必符合适用緩刑條件。比方說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案件,當事人即使不認罪依然有辦理取保候審的可能,但是在法院判決時,隻有認罪悔罪且刑期在三年以下的被告人才有機會适用緩刑。
除此之外,司法實踐中頗具代表性的操作就是危險駕駛案件的處理流程,因為危險駕駛罪的法定最高刑隻有6個月拘役,所以危險駕駛案件的當事人基本上都是在取保候審的狀态下經曆偵查、起訴和審判程序,而部分地區法院對危險駕駛罪适用緩刑的比例很低,這就意味着在判決生效的同時,很多當事人都會被收監執行拘役。刑罰如此之輕的危險駕駛案件尚且這樣處理,在其他罪名的案件中出現“判前取保,判後收監”的情形就更不足為奇了。
總而言之,取保候審隻是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強制措施之一,當事人被取保候審并不等于進了保險箱,依然存在變更強制措施的可能,與案件的處理結果之間也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聯系,筆者隻能說,希望當事人遭遇“取保候審”時,能夠認清形勢、好自為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