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魏氏春秋》
諸葛亮在治軍期間,曾發明了可以連續發射十支箭矢的“諸葛連弩”。相較于曹魏有些誇大的“一連四五發”,蜀國的連弩無疑在效率上提高了兩到三倍。正是憑借這項“高科技裝備”,蜀漢才得以在山地戰中屢破曹軍,進而維持其在地利上的優勢。
然而,諸葛亮去世後沒多久,這件裝備竟出現在了魏國。司馬懿出征遼東時,便疑似帶上了這麼一件裝備。
那麼,司馬懿使用的連弩,到底是不是蜀國的“諸葛連弩”呢?倘若真是,蜀國的戰略武器,又為何會被魏國人使用呢?
司馬懿的連弩遼東公孫淵,是割據遼東的一股強大勢力。建安初年,曹操征袁紹餘黨,袁尚兄弟二人逃亡遼東,卻被公孫氏斬殺,送還首級。曹操大喜,便沒有對遼東公孫氏動手。
曹魏建立後,公孫淵從自己的叔叔手上奪得大權;不甘心平庸的他,開始在東北地區伺機作亂。
不久後,他兩次勾結孫權,還接受了後者給予的封号——燕。因此,也有人把遼東公孫氏稱為三國之外的第四方政權。
但實力相對強大的公孫氏,遇到司馬懿的征讨後,不到百天便全面潰敗。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據《三國志·公孫淵傳》記載:“雨霁,(司馬懿)起土山、脩橹,為發石連弩射城中。淵窘急。糧盡,人相食,死者甚多。将軍楊祚等降。”
司馬懿征讨遼東時,恰好遇到連日大雨,導緻遼水上漲。這麼一來,司馬懿便順利把兩項“大殺器”運到了前線,一個是“發石”,即發石車,或稱投石車;一個是連弩。這裡的連弩,極有可能就是諸葛亮改良後的“諸葛連弩”。
馬鈞的改良司馬懿能順利破開公孫淵的老巢,離不開這兩項大殺器。但問題的關鍵是,發石車與連弩在當時并不罕見,一般的地方軍隊都有。而且,經過常年摸索,大家基本都知道,該如何去針對這些軍備。
如投石車,克制飛石的最好辦法,便是在城牆上面挂滿濕牛皮。即便是發力很猛的飛石沾上,也能迅速滑落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遼東地區多放牧區,自然不缺牛馬;而且司馬懿攻城時,天上還下起了大雨。可以說,隻要公孫淵有點軍事常識,都會把濕牛皮挂在城牆上。
可即便如此,公孫淵還是很快潰敗了。這便意味着:司馬懿采用的發石車,是經過改良後的。
據《三國志·馬鈞傳》注引傅玄序曰:“(馬均)欲作一輪,縣大石數十,以機鼓輪為常,則以斷縣石飛擊敵城,使首尾電至。嘗試以車輪懸瓴甓數十,飛之數百步矣。”
原來,魏國有個發明家,名為馬鈞。他很早便注意到了傳統發石車的弊端,于是這些年來,一直在尋求機會改進。根據傅玄的記載,馬鈞曾經成功制作出了一個模型,他把幾十塊石頭綁在車輪上,而後發動,可以讓這些石塊連續發射到幾十步之外。
由此可見,司馬懿征讨公孫淵時,成熟的發石車已經被馬鈞成功改良了;既然如此,馬鈞也有可能改良連弩。
諸葛連弩再現裴松之注引《三國志·馬鈞傳》中還提到:“先生見諸葛亮連弩,曰:‘巧則巧矣,未盡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
看來,馬鈞的确在有生之年見到過神奇的“諸葛連弩”,在對其構思之巧進行感慨的同時,他也嘗試着對其改進。
馬鈞的改良,已不得而知。但從他手中流出的“發石”與“連弩”,卻恰好符合司馬懿攻城時所用。這便意味着,司馬懿必然見過諸葛連弩,甚至将其投入了使用。這不難理解:諸葛亮此時已經去世,司馬懿在追擊蜀軍時,也從他們那裡繳獲了不少軍械物資。
雖說“諸葛連弩”作為戰略武器,很難得到;但刀劍無眼,保不齊一些弩兵會被曹軍所殺或是擒獲。因此,司馬懿、馬鈞等人才能見到“諸葛連弩”。以馬鈞的水平,雖未必能改良“諸葛連弩”,但将其複刻出來,還是有可能的。
而且,當年諸葛亮改進連弩,是為了對付曹魏騎兵,而遼東地區也很适合騎兵馳騁。所以司馬懿在出征之時,便效仿諸葛亮對付自己的辦法,用同樣的方式來打擊公孫淵麾下的騎兵。這便是公孫淵父子與曹軍一對線,便直接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三國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