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東籬花飛
動與靜,是天地運化萬物的基本規律,是一種動态的平衡,萬事萬物莫衷一是。
動與靜,蘊含着三美。
即儒家哲學的“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之美;佛家哲學的“靜動等觀”之美;以及道家哲學的“緻虛極,守靜笃”之美。此三種境界之美,對動與靜的美學審視,都有其不同的維度。儒家更強調由動至靜的觀念,采取主動的行為,以動制靜。佛家則闡明了動與靜的相等、相對性,動亦是靜,靜亦是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佛家認為“動與靜”要等量齊觀。佛家更強調“動與靜”的心性内觀,而非外在的肉身修繕。
道家則開宗明義,一動一靜謂之道,源于《易經・系辭上》: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老子《道德經》曰:“歸根曰靜,靜曰複命。”闡明了“靜”是“動”的本源,“靜”是回歸生命本源的規律。道家所說的“動與靜”不是具體指的某一種物體的運動與靜止,而是指萬事萬物的狀态。顯然,道家更強調“靜”才是“動”的根本,也就是由靜制動。
動與靜的養生之法中國古代的養生哲學,與道同源,即醫道同源。生命的本源是一種“靜”的狀态,所以,人本來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混元之物,由原始的一陰一陽的父母之先天精元所化生而來,形成之前,皆為陰陽二炁。陰陽二炁又為天地所造化,因為人與天地自然萬物一體,均為天地所生,亦為天地所消亡。
人體的形态之美,皆由天地造化而來,四肢的運動系統,髒腑的消化系統,身體的免疫系統,内分泌系統,以及五官九竅的功能,恰恰是遵循天地周而複始的運行規律。除了我們肉眼看得見的生物工程力學的結構,還有一個出自《黃帝内經》的系統,那就是經絡系統。
經絡是古人根據陰陽五行學說,演化而來。經絡不像人體的神經系統,有明确的分布網絡,粗大的可以看見,神經末梢交感神經看不見。
而經絡是根據《周易》陰陽五行,天幹地支,十二時辰的子午流注演變而來。它雖不是肉體可見的組織,但卻是人體四肢百骸,皮毛孔竅,五髒六腑,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體的經絡恰恰揭示了“動與靜”之間,最為精确的陰陽平衡關系。
經絡的存在,完美诠釋了氣血的運行規律。中醫将陰陽氣血的辯證關系,結合天道自然,诠釋的淋漓盡緻,完美演繹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思辨。
美目可以傳情,傳遞了眼睛的“動态”之美,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又揭示了眼睛與心的關系,眼睛亦可以傳神,可謂靜态之美。
眼與睛是兩個部分,眼為眼眶,眼為目的固定邊框,而睛則是眼珠子,是目中可以轉動的球體,即眼為陰,睛為陽。一動一靜,正所謂動靜結合。
但我們感悟世界,欣賞美景,感知人心,往往不隻是用肉眼去看,而是用心去感知這個世界一切的美,這叫心眼,也叫開天眼。
從中醫的角度,同樣一雙明亮的大眼睛,跟我們的肝髒有直接的關系。肝藏血,肝氣通達,有助于供血。同時可以緩解眼睛疲勞。
從西醫的角度來講,人體眼睛有5.7億個視神經細胞組成。得益于運動神經的幫助,我們可以看到500米以内的物體比較清晰,最遠可以看到4.4公裡的距離,但會比較模糊,最後就是一個小黑點。
眼睛最重要的是得到充足的休息,而最至關重要的是保護好肝髒。隻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人的眼睛就不會感到幹澀、困倦、疲勞、脹痛。适量舒緩眼睛的經絡,穴位,以及做眼保健操,可以保護眼睛,但過度用眼,玩手機,熬夜辦公,都是對眼睛極大的傷害。
每個人的先天機能的盈缺,都是不一樣的。而任何時候,都不能一以貫之的去養生,必須掌握身體的動靜關系,及時調整動态平衡。
不是每個人都适合過量運動,也不是每個人都隻能禅定打坐。掌握時間與空間的關系,就能更好的體悟身體的“動靜”之美。
道家功法中,很多值得推崇的養生之法,大多以養陽氣為主,譬如太極拳,八段錦,胎息功法等,都是以“靜”為美,以“動”為輔,講求收放自如的動靜合一。
動與靜的養心之法
《道德經》養生篇,充分體現了道家思想的“清靜無為”,“返璞歸真”,“順其自然”。另外,道家以“柔”為美,以靜制動,以慢制快,以無恒有。
道家主張清靜無為,修身養性。
正如《道德經》所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任何事都不能過度貪求,名聲、性命、錢财,都是不可貪求的,必須遵循自然的規律來攝取。
老子還說: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這樣看來,最好的養生恰恰是節制自己的心欲,知足,知不足,從而智慧的去補不足。
正如泰戈爾的一句詩: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生死之間,同樣體現出動靜之美,生命的華麗,絢爛,激情,無不彰顯着動态之美,譬如一段美輪美奂的冰上芭蕾,舞者将動态的極緻之美,體現的淋漓盡緻,平衡與快,相得益彰,仿佛時間靜止了一般,美到讓時間定格,這就是舞者的平衡之美。
亦如,中國古典宮廷舞蹈《千裡江山圖》完全诠釋了道家思想裡的“靜待”、“望月”、“落雲”、“垂思”、“獨步”、“險峰”、“卧石”等一些列由“靜”及“動”的視覺盛宴。
最讓人驚歎的是那一抹青綠,留白,以及古典樂器,皆是诠釋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妙用。
真正的藝術一定是“動與靜”之美的完美結合。靜就是整個生命中最初的形态,生命由靜到動,再由動到靜,再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最後再回歸靜的過程,從而演繹生命承上啟下的循環往複。
中國的藝術,離不開對于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學探索,藝術本身就是中國哲學最好的顯化,包括中國的國畫,書法,以及手工藝。
佛家修心性,以心性為法門,入靜方能修心。
佛言:
“愛欲莫甚于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佛家思想一切有為法,皆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也就是說,很多事物,不能隻執着于表象,即着相。
眼睛能看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是真實的,而往往事物背後所蘊含的規律才是值得探究的。
一切看似運動的事物中,都蘊藏着靜守的法則。就像我們看到夜空中一顆流星劃過,或者清晨時分,你看到公園裡一顆樹上悄悄落下一片樹葉。
這些看似動的表象,其實都是一種自我主觀的臆斷,站在三維空間看待秋葉之墜落,秋葉緩緩落下。
如果你站在四位空間的角度,其實葉子可能早已落下,或者還長在枝丫上。
因為,四維空間内,時空可以完全被扭曲,也就是說時間是一個具體的事物,觸手可及。
當一顆心,出于絕對靜守的狀态下,他才能更好的判斷一切動的規律和動的頻率。
這世間大多數美好的事物,都必須擁有一顆安靜的心,才能發現。
在強烈的欲望和貪婪驅使下,大部分美好的東西都會被踐踏和無視。
浮華的美,都是瞬息即逝的。
一個人渴求瞬間的美,這也意味着長久的孤獨和寂寞。人世間的動态之美,絕大多數是用長久的靜守換來的。亦如一曲水下《洛神賦》舞蹈,背後一定經曆無數次的艱苦訓練,和内心的堅持。
适時而動,是追求動态平衡的一個規律,也如兵家所說的先謀而後動。總而言之,想要動如脫兔,必先靜若處子。以靜制動是人生哲學,也是萬物賴以生存的法則之一。
動靜相因,動則有靜,靜則有動。
動是一種美,但靜更是一種美。尤其是人的心神,該動的時候要動,該靜的時候要靜。隻有動與靜的和諧,才會孕育出人生的一種無限美好的韻律。
喜歡一句禅語:
轉身即是經年,靜定亦如飛天。
感謝支持東籬花飛,關注往期作品。
申明圖片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