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開封,沒有登上過古城牆,就不算來過。從戰國時代的魏都大梁城開始,幾乎每個朝代都在此建造過城池。于是,城牆也成為了了解開封千年曆史的最佳途徑。
通往大梁門的城牆下,有着一個古馬道遺址博物館。很多人不理解為何要在此特意建一座關于馬道的博物館。殊不知,這裡的一磚一土,都是曆史的見證人。肉眼清晰可見的三層馬道,是開封唯一能直接看到城摞城奇觀的曆史遺存。
古代的城樓兩側,都會建有兩個斜坡。既可以供士兵登樓,也可以供車馬通行。士兵走的是階梯狀的樓梯,而馬走的則是如搓衣闆般的斜坡,這,就是馬道。建造成礓擦的形式,既能防滑,也便于排水,可見當初費了不少腦筋。
三層馬道的間隔非常清晰,裸露在外的城磚也顯示着它的使用程度。最底部的一層磚面幾乎被磨得非常圓滑,可見已經使用了許久。第二層的則棱角分明,幾乎看不出磨損的痕迹。最上面一層也是離我們時代最近的一層,城磚也是有些磨損破碎。異于其他兩層的第二層馬道建于1840年,而在一年後黃河大洪水就将整個開封城所淹沒,馬道也被泥沙所埋沒在地表以下。洪水退去後,在原有馬道2米的泥土之上,建了第三層。
不管是三層馬道的形态,還是他們背後的曆史,其實都是開封城疊城的縮影。“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這是曾經流傳在開封民間的一個傳說,而如今在馬道面前,早已成為了真正的曆史。
踏上開封的古城牆,站在巍峨的大梁門城樓前,誰能想到,腳下十多米的距離,竟然上下疊壓着6座城池。它們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大梁城,代表着開封2200多年的曆史,包括3座國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鎮。不管是北京、西安,還是商丘、洛陽和我的家鄉揚州,雖然都有城摞城的現象,但不管是曆史跨度,還是城池規模,與開封都是無法相比的。從最早戰國時期的魏惠王遷都開封,興建了著名的大梁城開始,唐汴州城、北宋東京三城、金汴京城、明開封城和清開封城相繼在這片土地上建立。
“黃河泛濫兩千載,淹沒開封幾座城。”開封的興衰都與黃河有關。或因為戰亂,或因為黃河泛濫,這些輝煌一時的城池被曆史所掩埋。作為七朝建都之地和“八荒争湊,萬國鹹通”的名都大邑,由于.獨一無二的地理、交通、自然環境的優勢,使得統治者不願意放棄這片土地,人們又在原址上重建新的城池。于是,一座城疊一座城,曆史上罕見的城疊城奇觀便形成了。
撫摸着粗糙的城磚,腳踏着凹凸不平的城牆,想象着這裡曾經的繁華至極。去年因為《長安十二時辰》,古長安大火了一把,不知是否會有《東京十二時辰》,也讓這座飽經風沙、兵火、洪水侵擾的千年古都,再一次進入人們的眼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