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我想它們共通的地方,就在于一個“科”字。那這個“科”字的背後是什麼呢?四個字,科學精神。”
畢導 · 知名科普UP主
格緻論道第81期 | 2022年5月22日 北京
大家好,我是畢導。坦率地說,此時此刻站在這個舞台上面,我是有一點緊張的。因為大概是從一年半之前開始,隻要我出現在任何的公共場合,評論區就一定會有人在刷,“畢導你有時間幹這個,你沒有時間去更視頻?”
每次看到這樣的評論,我的内心也是非常忐忑。但是熟悉我的人知道,我是從2014年開始讀的博士,2014-2017年這幾年,我主要的時間都花在科研上。然後在2017年的年底,我就休學了,建立了一個團隊開始做自媒體。在2018-2020年這3年,我基本上是全職博主的身份。在2020年年底,我又回到學校去,繼續努力地把博士學位拿起來。所以呢,可以說我這個人擁有兩重身份:一是當UP主,這是我過去的全職身份;第二搞科研,這是我現在的全職身份。
所以今天雖然很慚愧,但還是勉強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複學這一年半以來我的心路曆程,以及我的一些所學所感。今天我演講的标題是《搞科研和當UP主哪個比較好玩》。
科研和UP主,到底有什麼區别?已完成:10% //////////
回去搞科研之後,我的生活發生了一個最明顯的變化,是什麼呢?這體現在我B站視頻的評論區裡,我給大家截了幾條念一下。
比如有人說“我記得之前問過畢導,畢導的導是什麼意思,”其實是輔導員的意思,“我覺得今天可以問一下畢導的畢是什麼意思?”因為我是1992年出生的,到現在已經快要30歲了。一個30歲還在讀書的學生,聽到畢導的畢,就總讓人聯想到畢業的問題,非常的紮心。
“不得不說,畢導一發視頻,好像就有在動态裡面活躍的底氣了。”這位同學對我的心态也把握得非常精準,我平時大部分時候是不敢出來的。每次發了一期視頻,我就覺得這段時間好像就不愧對觀衆了,就可以多發幾條動态了。“按理來說,一個人很長時間沒更視頻是沒有臉發動态的。”“這就是傳說中的畢導嗎?我爺爺從小就念叨着等你更新,一直很喜歡你的視頻,加油,期待你的新視頻,對了,你誰來着?”我每次看到這樣的評論,就會非常的惶恐。
有人會問:“畢導,你為啥不更新了呢?”其實這件事情,在2020年12月13号的一條視頻裡面,我是給大家做過一個交代的。當時是回到清華複學後的第二天,那天我在視頻的結尾跟大家說了,因為回去上學,所以可能以後更新視頻不會像以前一樣頻繁,大家也都表示了理解。
如果你讀過研、讀過博就會知道,讀研、讀博不僅很占用你的時間,也會很占用你的精神力量。所以當你白天做完了一天的科研,晚上回到家,你幾乎沒有動力去打開一個文檔,然後新建一個視頻的本子,并把它寫出來。這就是我那段時間的狀态。
還是在那個視頻裡,我們幾位一起做視頻的小夥伴一塊兒出來,給大家打了一個招呼,還拜了一個早年。随着視頻結尾打了一個響指後,一熄燈,小夥伴各自從畫面當中散出,隻留下我這樣一個孤寂的黑色剪影。
如果我們做一道語文的閱讀理解題,“請問,畢導當時的這個鏡頭表達了什麼樣的意思?”答案就是表達着他要開始回去上學了,整個團隊也解散了,從那以後視頻更新可能不是我生活的重點了。
也會有很多人問:“畢導,你說你一個年近30的人了,回到學校去跟那些本科生混在一起,你融入得進去嗎?”剛開始我覺得我是能融入得進去的,這張照片是在我剛剛複學的時候,我們的系主任說:“畢嘯天,你現在也是一個社會人了,你不如來給剛入學的本科生講講課,講一講創業、就業的選擇等話題。”當時在這個課結束之後,我們留下了這張照片。你一眼看過去,在照片裡不會明顯看出哪個是我,對吧?融入得非常好。
當時去上這堂課之前,我基本是抱着我是他們同齡人的想法去的,我覺得我無非就是虛長大家幾歲的一個大哥哥,給大家分享一點經驗。所以呢,我給大家講這堂課的時候,眼神裡面包含着那種對同齡人的關愛的眼神。但等我去了之後,我發現台下的同學看我的眼神仿佛帶着崇敬,仿佛聽一個院士來講座的那種感覺。我當時不明白為什麼,後來一想,這些同學他們有的人是2021年入學的,而我是2010年入學的。換位思考一下,他們看我,就好比我去看一位99級的有風骨的老系友那種感覺。所以在這個課的最後,大家都來跟我合影,讓我也是非常的感慨。
在那段時間,我從箱子裡面又找出了我2014開頭的飯卡,推開了學校注冊中心的大門,就正式回去複學了。在之前讀博的時候,我的研究方向是做membrane separation,就是膜分離,用膜做水處理,比如說海水淡化或者是污水處理。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在這次複學之後,我換了一位導師,也換了一個研究方向,之前開的題都不算了,又從零開始重新開題。現在我的研究方向是做化工過程中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檢測與診斷,相當于一個化工領域和人工智能、工業大數據結合的交叉學科。所以很多人之前在網上說,畢導你是轉碼了嗎?其實也沒有完全轉,算是在化工領域轉碼了。
左邊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張圖,叫You know the movie gonna be good when these show up(你看到這些就知道接下來會有好電影),我相信每一個看過吳恩達老師機器學習課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對于一般的實驗室來說,你很難想象有一天突然有一名百大UP主來到你的身邊,開始跟你一起寫代碼、搞科研了。但我非常幸運,每當我在實驗室裡面寫代碼遇到了bug,遇到我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會有一幫兄弟圍在我的周圍,共同給我解決這些問題。他們覺得給一位百大UP主解決問題,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所以呢,我的工位也就成了大家“碼力”的試金石,我經常在寫代碼的時候出現bug,每到這個時候,我們實驗室裡的兄弟們就會特别快樂地湊到我的工位周圍。這個時候就好比華山論劍,誰最先解答了畢導的問題,誰就會覺得自己獲得了榮耀。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剛才為什麼一直在說師兄弟,而沒有說師姐、師妹呢?沒錯,在我們實驗室的十來個人裡面,隻有男生,沒有女生。
那麼搞科研和做UP主之間,具體有什麼樣的區别呢?其實我最深刻的感受來自于2021年5月的一周。
在那個5月的前半周,我的導師派我去泉州石化出差,在後半周,我去上海參加了一個B站UP主交流會的活動,我相信屏幕前的各位隻要看B站視頻的話,應該能從右邊找到一位你喜歡的博主。
那一周給我的沖擊是非常大的,因為在前半周,在那種高塔和鐵釜的轟鳴聲中,你會深刻地感受到,你日常在化工系所學的知識以及你所創造的知識,就是在這些管道裡面支配着能量、動量、質量,它們在流動。那是一種知識在這裡變成産品的感覺。而在後面這半周,你站在一個舞台的聚光燈下,就像現在這樣,台下坐着成百上千的觀衆朋友們,他們為你鼓掌、為你歡呼,那是一種非常光鮮亮麗的生活。
科研科普都是科已完成:20% //////////
那我們再來想想,做科研和做科普,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
這件事情是在我複學的時候,我們系的副主任跟我聊天的時候提到的,他說:“畢嘯天,歡迎你回來。在過去的這三年裡,我看過很多你的視頻,我覺得做的非常不錯,把我們化工系課程上的那些知識表達得非常清晰。但是你必須要意識到的一點是,做科普是在表達舊的知識,它的關鍵是把前人已經形成共識的、幾乎沒有錯的内容用一種獨特的、有趣的方式給表達出來,讓觀衆能接受。
“但是做科研是創造新的知識,它往往需要你去閱讀海量的、有時可能是幾百篇文獻,最後你了解了這個領域裡面前人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然後發現有一個問題是值得解決的。于是,你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并進行了驗證。之後發現,哇,它果然可以解決問題,于是發表了一篇文章。發表了這篇文章之後,你所創造的新的知識又會成為後來者的共識,并且指導後來的人繼續研究下去。”所以這是我眼中做科普和做科研的一個本質區别。
▲左:A Study of Splashes 《濺水花的研究》(科研)右:我做的科普視頻(科普)
舉個例子,在百年前有一位著名的流體力學大師叫做沃辛頓(Worthington),他曾經寫了一本書《濺水花的研究》(A Study of Splashes),把濺水花這件事中的流體力學研究透了。在百年之後有一位少年,他研究的一個話題叫做《上廁所的時候,如何科學地壓住水花,防止你的屁屁被濺濕?》。這件事情,是把百年前已經成熟的知識應用在我們現代生活中,并且通過這個好玩的案例告訴了你,這些知識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應用。
▲Cai, Zhuojun, et al. "Beating Worthington jet by surfactants."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3.3 (2022): 100775.
這件事情是科普,但這完全就是科普嗎?其實在2022年,我發現還有一篇文章,它叫做《用表面活性劑打敗沃辛頓射流》(Beating Worthington jet by surfactants)。也就是說,百年前的這個話題,其實直到今天它還有生命力,還有新的人繼續在沃辛頓射流這個問題上面研究出新的内容。那麼這又是科研。
所以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科研、科普它們完全可以是同一個話題。但是科普更多的是表達過去的知識,而科研需要你創造全新的知識。那麼,做科研和做科普有什麼地方是相通的?我想它們共通的地方,就在于一個“科”字。那這個“科”字的背後是什麼呢?四個字,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是一個非常虛幻的概念,什麼是科學精神?具體拆解一下,我想它有這麼幾個方面:
冰為什麼這麼滑?學會問問題已完成:40% //////////
第一,我們要學會提問。不管是做科研還是做科普,第一件事就是要學會提問。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前段時間,我們在家裡面看冬奧會。當時一個朋友問了我一個問題,他說:“畢導,你看花樣滑冰、短道速滑上,他們很多人嘩一圈,一下把自己摔出去了,為什麼冰偏偏這麼滑呢?”當時我仔細地想了一下,這不是很簡單的問題嗎?但我再仔細想一下,發現我其實好像無法清晰地給他解釋這件事情。
我在讀初中的時候,物理老師教過這件事情。他當時說的是,當人穿冰刀站在冰面上的時候,冰刀跟冰面有很大的壓強,這個壓強會降低冰的熔點。比如說原來冰的熔點是0度,現在降到了負10度,那麼冰就會更加容易融化,因此冰刀跟冰之間有一層融化的水膜,這層水膜非常的滑。
▲水的相圖
但是,如果重新審視這個問題的話,我們會提出幾個問題:第一,冰刀跟冰面的壓強真的有那麼大嗎?好像未必。第二,這個壓強能讓熔點顯著降低嗎?根據相圖,可能要在百大氣壓下才可以産生顯著的熔點降低的效應。第三個問題,為什麼有一層水膜,就一定更滑呢?你能解釋清楚水為什麼滑嗎?好像這中間還有很多很多的問題亟待解決。
所以後來,在查了文獻之後,我發現有一篇在2019年新發表的文獻,才算比較圓滿地解釋了這件事情。研究者發現,在冰的表面有一層天然的分子膜,這層分子膜大概是幾個分子層到幾十個分子層的厚度,它們的運動比冰要更加活潑,但是又沒有水那麼強烈。這一層被命名為準液體層(quasi liquid),層内的分子可以随意地運動。就好比你踩在了一層豆子上,你會覺得特别得滑。而那層水分子相當于充當了這層豆子的作用,因此你會覺得滑。
因此,當我學會提問題之後,我發現原來在生活當中,“冰為什麼滑”這麼簡單的事情,其實對我們而言很可能就是一個未解之謎。
再跟大家講一個故事,是一個關于延遲滿足的故事。我相信很多人聽過這個案例:實驗者叫來一群孩子,并表示現在可以給每人一塊糖,你可以選擇現在把它吃掉;也可以選擇現在不要這塊糖,先忍15分鐘,那麼實驗者就會獎勵你兩塊糖,這是作為你能延遲滿足、能忍耐的一個獎勵。然後有些孩子就吃了,有些孩子就等了,等了的孩子拿了兩塊糖更高興地吃了。後來實驗者追蹤了這些孩子長大後的表現,他們發現,當年那些忍了15分鐘的孩子,未來的SAT(美國高中畢業生學業能力考試)成績更高。因此,他們發了一篇文章,得出了一個結論——有延遲滿足能力的人會更加容易成功。這是一個非常圓滿的故事,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雞湯,它教育我們從今天開始要延遲滿足。
但是後來,有一些人就質疑這個結論,這件事情真的說明延遲滿足就能獲得成功嗎?于是他在更大的範圍内做了一個實驗,也去重新審視了當年那篇原始文獻的數據。他們發現,其實這個延遲滿足的故事背後有一個共同的原因。是什麼呢?有一些孩子家沒錢,沒錢的孩子沒怎麼吃過糖,你給我一塊糖,我就想趕緊吃了;而有一些孩子家裡面有錢,他們平時整天就吃糖。你讓我忍15分鐘,我根本無所謂,我家裡面有的是糖,忍15分鐘又怎麼樣?我還可以拿兩塊糖吃。所以,事實上他們發現,這個共同的因素是有錢,沒錢的那些孩子他們後來的SAT成績更低,有錢的孩子未來的SAT成績更高。
所以,當學會了提問題和質疑之後,他們得出了一個全新的理論,那就是其實有錢才能讓你的成績變得更好,所以這也推翻了當年一個延遲滿足實驗的結論。
因此很多人問我,說你日常做這麼多的選題,有沒有什麼思維訓練的方式呢?我給自己的一個訓練方式是一個在工業裡面的方法,叫做5Why分析法。
它是指:當我們想知道一件事情的根本原因時,就連問自己5個Why。比如說今天早上我闖紅燈了,就問:
“你為什麼闖紅燈了?”“因為我工作要遲到了。”“你為什麼工作要遲到了?”“因為我起床起晚了。”“你為什麼起晚了?”“因為我鬧鈴沒有響。”“為什麼鬧鈴沒有響?”“因為它的電池沒電了。”“為什麼電池沒電了?”“昨天晚上我忘記檢查了。”
現在,我們已經問了自己5個Why,就可以認為這是這個表象的根本原因了。因此為什麼你今天闖紅燈了呢?其實是因為你昨天晚上沒有檢查電池有沒有電。所以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以後要記得每天晚上去檢查一下。
我在生活當中遇到過很多很有意思的現象,我也會努力地去問自己5個Why,當你一層一層剖析,你總會遇到一個自己無法解決的部分,那可能就是你慢慢接近這個問題真相的時候。
表達觀點有依據已完成:60% //////////
科學精神的第二點,我認為就是表達觀點要有依據。當我們提出一個論點的時候,可以查文獻,也可以做實驗,但是千萬不要拍腦袋,我們需要有論據。
曾經我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句話,它說如果我們回到50年代,告訴那個時候的人們未來會有手機這麼一種東西。在這麼一個小小的拿在手裡面的東西裡面,你就能随時随地訪問任何事情的真相。他們一定會覺得,哇,那未來該多麼的美好,謠言将毫無生存之地。然而很遺憾,到了50年後的今天,謠言比50年前的過去更加滿天飛,以及我們每個人手裡面雖然都有一台手機,但是我們平常幾乎不會打開手機去訪問那些我們不知道真相的問題。
這是我很喜歡的zhan的一個視頻,叫《百度百科究竟有多不靠譜?》。當時他去看了一元二次方程這個詞的百度百科,然後就發現裡面居然有很多錯誤的内容。比如說,我們大家都知道韋達定理,x1加x2等于負的b/a,x1乘x2等于c/a。但在這個百度百科裡面,居然有一條是b等于a加1乘根号c。我們知道,abc是方程的系數,沒有任何定理可以規定一個方程的系數之間應當具有什麼樣的關系。但是,這麼簡單的一個一元二次方程的百度百科詞條下面卻這樣寫了,很離譜。
前段時間,我們家裡給水管裝了軟水處理器,因為我以前也是學膜分離的,所以我知道,硬水變軟水,無非就是把鈣鎂離子給去掉了,所以就沒有硬的成分了。然後我洗手的時候,發現軟水特别得滑。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滑得就像洗不幹淨一樣。于是我就去百度:為什麼軟水很滑?我以為這麼簡單的問題應當能找到真相。
但結果并不是這樣,第一個回複說:“有滑滑的感覺就對了,這才是真正的幹淨。”我想這能說服我嗎?他還說:“有些朋友一直用的是硬度比較高的水,初次用軟水就會有洗不幹淨的感覺,其實這并不是洗不幹淨,這正是完全幹淨的感覺。”這都是在用感覺去描述科學的問題。
後來我去查了更多的信息,我發現在中文互聯網上,能找到的内容幾乎都是這個樣子,大家都在用感性的論述來解釋這件事情。後來我上知乎搜索,以為能搜到一點兒真相,結果知乎上面說我們來聊聊軟水,然後突然就話鋒一轉“很多人問我裝軟水機有沒有必要.......”,下面就開始講軟水機了。我就感覺很離譜,“軟水為什麼這麼滑”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我找不到答案?
于是,我去外網上搜了一下,然後就找到了Doctor Water(水博士)的回應。然後我大概理解了它的真相。
他說,肥皂裡面往往有硬脂酸的成分,它會和硬水裡的鈣鎂離子形成沉澱。這種沉澱積累在了你的手上,會讓你有澀澀的感覺。因此,當你從硬水切換到軟水之後,你往往會保留原來的打肥皂的習慣。但是軟水是用鈉離子取代了裡面的鈣鎂離子,它會起大量的泡,但不會形成那樣的沉澱。因此最後覆蓋在你手上的這一層硬脂酸鈉、硬脂酸會讓你覺得特别滑。
我印象當中大概是這麼一個原理,也許我有說錯的地方,請大家見諒。但是當時看到這個答案後,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有論據的回答。當你在看到一個帶了參考文獻和科學原理的回答時,你就會覺得這件事情是值得信服的。
給大家分享一下什麼叫有論據。可能很多人看到,我們的每個視頻結尾會有一大堆參考文獻。也有很多人說,畢導你怎麼做一期視頻用到的參考文獻,比我日常寫一篇論文的還要多?這是我用的一個軟件叫Zotero,我特别喜歡用它來做文獻管理。左邊是我們每一期的視頻内容,我都會在Zotero裡面建立一個文件夾,并且在文件夾裡面放入我們做這期視頻背後所閱讀的文獻。
比如說在2021年的9月10号,我發了一個關于奶粉為什麼會結塊,為什麼總是會有奶豆、會沖不開的視頻。這期視頻是9月份發的,但是其實我們讀的第一篇文獻在1月份就已經添加進來了。所以為了做這麼一期視頻,可能背後我們要看很長時間的文獻,慢慢地把這個領域給了解清楚了,才足以支撐我去做出一期我覺得有意思又嚴謹的視頻。所以希望大家以後不要催更了,做一期視頻很累的。
不停學習,别怕犯錯已完成:80% //////////
此外,我覺得科學精神還包括不停地學習。我很喜歡一位博主叫李永樂老師,你會發現他講的課題天南海北,什麼領域他都有涉獵。但是有一天我認識到一點,就是李永樂老師不可能是從娘胎裡面出生他就懂這一切知識的,他一定是在後天不停地學習的。因此,如果你有不懂的知識,沒有關系,你隻要确保用自己的科學素養學到對的東西就可以。
還想跟大家分享科學精神的一點,那就是别怕犯錯,科學永遠不怕犯錯,犯錯了糾正就可以。
給大家講幾個我的視頻裡面出現過的典型的錯誤。曾經有一次我去海南看了長5B的發射,回來我做了一期視頻,在這個視頻裡面跟大家講了不同火箭的型号以及它們所用的發動機和燃料。我不是特别懂火箭,所以在做這期視頻的時候,找了一些懂火箭的人确認并求證過。但是很遺憾,在我最終做的視頻裡面還是有錯。視頻裡有一張火箭的拼圖,嘩的一下就從畫面裡閃過去了。但是了解火箭的那些愛好者們,他們的眼睛非常非常的尖,一眼就看出了錯誤,說:“畢導,你這張圖裡面有兩個火箭跟它們的名字是對不上的,你配錯圖了。”
當時我非常難過,但很快我就不難過了。因為我覺得,對于一個有科學精神的人來說,不要害怕别人指出了你的錯誤。于是,我馬上換源,并在評論區更正了自己的錯誤,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好的态度。也不是我死皮賴臉,而是我覺得敢于更正,這就是有科學精神,大家一定會原諒你。
再者,我之前做的奶豆這期視頻裡面,其實也犯了一個錯誤。當時我認為奶粉是一種絕對的疏水材料,但是其實是不對的。奶粉在剛接觸水的時候,可能它的接觸角會大于90度。但是随着它的浸泡,它的接觸角度會降下來,因為如果它完全是疏水材料的話,水是不會滲透進疏水材料内部的。當時我錯誤地認為奶粉就是疏水材料,然後發現這和自己推導出的結論矛盾。這個錯誤也被很多人指出來了,我也就大大方方在評論區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所以想告訴大家的是,在科學裡面不用迷信任何東西,有錯直接更正就沒有問題。
最後的結尾,跟大家分享兩件事情。因為我過去的身份是做UP主,現在的身份是做科研,有些人說:“畢導,你作為一個清華的博士,去做了一名博主,是不是有點大材小用,浪費了呢?”也有些人說:“畢導,你已經在當博主的這段路上做的這麼好了,再回去搞科研,你的團隊解散了,是不是浪費了呢?”其實我覺得都沒有,當博主、做科研,它們各有各的快樂。
因此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句羅素的話:“如果你能在浪費時間中獲得樂趣,就不是浪費時間。”所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要把自己的内心、把取悅自己的那種感覺,放在一個比較高的地位。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句我特别喜歡的話:一個人最應該擁有的軟實力是什麼?我也一直拿這一句話來指導自己,它叫做“到死都不曾消逝的幽默感和對生活的美的追求。”
謝謝大家!
- END -
■ 擴展閱讀:中國的陸地生态系統,到底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格緻論道講壇
有了這種“大風車”,中國海上風電或将逆勢崛起!| 格緻論道講壇
如果我們來到木星,會驚訝地發現天空中有無數“月亮”,甚至可能蘊含生命 | 格緻論道講壇
當時天眼FAST最需要的就是一隻靈動“眼球”,但我們卡在這裡了,怎麼辦?| 格緻論道講壇
摩擦力會消失嗎?| 格緻論道講壇
■ 背景簡介:文章2022年8月30日發表于微信公衆号 格緻論道講壇(做科研和當UP主,到底哪個比較好玩?| 畢導),風雲之聲獲授權轉載。■ 責任編輯:KK.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