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驚蟄春雷乍動

驚蟄春雷乍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03:26:22

驚蟄春雷乍動?3月5日16時54分我們将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此時節,春雷漸起,驚醒了蟄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蟲,世間萬物在雷聲中緩緩醒來,從昏昏欲睡走向朝氣蓬勃,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驚蟄春雷乍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驚蟄春雷乍動(驚蟄春雷漸起萬物複蘇)1

驚蟄春雷乍動

3月5日16時54分我們将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此時節,春雷漸起,驚醒了蟄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蟲,世間萬物在雷聲中緩緩醒來,從昏昏欲睡走向朝氣蓬勃。

驚蟄氣候

我國古代将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鵬)鳴;三候鷹化為鸠。”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莺嗚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

驚蟄由來

驚蟄原叫啟蟄,漢武帝的父親名劉啟(前156年一前141年),漢武帝為了避開他父親的名諱,就将二十四節氣中的“啟蟄”之“啟”改成了“驚”字,從此“啟蟄”就變成了“驚蟄”。

西漢太初元年,改啟蟄為驚蟄;東漢元和二年,更改了節氣的次序。将雨水移到驚蟄之前,清明移到谷雨前面。隋開皇十七年,将驚蟄恢複為啟蟄。唐武德二年,恢複啟蟄在前、雨水在後的次序。唐開元十七年,又改雨水在立春後,并且将啟蟄改為驚蟄;沿用到現在。

在古六曆當中。“驚蟄”節氣的名稱皆為“啟蟄”。 由此可見,将啟蟄改為驚蟄,是漢武帝時期避諱的産物。

驚蟄習俗

驚蟄節氣在農忙上有着相當重要的意義,代表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有“祭白虎““打小人““吃梨”等習俗。

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于何時,無迹可尋。驚蟄後氣溫明顯升高,人們容易口幹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這時吃梨,對身體很有滋養作用。而梨與離諧音,有遠離的意思,驚蟄是昆蟲蘇醒的時候,據說農民在這天吃梨可以讓蟲害遠離莊稼。

打小人

驚蟄當日,我國民間會手持熏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打小人”以此來驅趕黴運的習俗。在陝西一些地區,人們會将黃豆用鹽水浸泡後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象征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

祭白虎

在中國民間傳說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内,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風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緻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

驚蟄養生

驚蟄過後萬物複蘇,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此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從飲食方面來看,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髒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可多食鴨血、菠菜、蘆荟、水蘿蔔、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

由于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現代流行病學調查亦證實,驚蟄屬肝病的高發季節。此外,諸如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疱疹、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要嚴防此類疾病。

驚蟄詩詞

《拟 古》

魏晉·陶淵明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

衆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

先巢故尚在,相将還舊居。

自從分别來,門庭日荒蕪;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驚蟄二月節》

唐·元稹

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

桃花開蜀錦,鷹老化春鸠。

時候争催迫,萌芽㸦矩修。

人間務生事,耕種滿田疇。

《秦樓月•浮雲集》

宋·範成大

浮雲集。輕雷隐隐初驚蟄。

初驚蟄。

鹁鸠鳴怒,綠楊風急。

玉爐煙重香羅浥。

拂牆濃杏燕支濕。燕支濕。

梢缺處,畫樓人立。

《好事近·夢中作》

宋·秦觀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鹂千百。

飛雲當面化龍蛇,夭矯轉空碧。

醉卧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