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賞荷花的季節,現如今的荷花開得正豔,随便一拍都是風景。但是小小的荷花也有秘密,它們的秘密就是水滴永遠也無法留在荷葉表面,這就是周敦頤在《愛蓮說》所說的:出淤泥而不染。
雖然我們敬仰它們“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但是對它們是怎麼做到這一點卻并不清楚,本文帶你了解一下。
顯微鏡下的荷葉
如果你将荷葉放在超高分辨率顯微鏡下可以發現,荷葉表面存在着許多微小的乳突,平均每個乳突的大小為6-8微米,平均高度為11-13微米,乳突之間的間距為19-21微米。而每個乳突上面又分布着許多直徑隻有200納米的乳突。更為重要的是,乳突上還有一層蠟質物體,這些蠟質物體本來就具有疏水性。
荷葉上面是多重納米和微米級的超微結構,并且是多重凸出,每個乳突與凸起在荷葉表面上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山包”,小山包的底部充滿着空氣,這樣就使得葉子表面有一層隻有納米厚的空氣膜。
當小水滴落在葉面上時,此時小水滴就會因為葉片空氣的張力而凝結成圓圓的雨滴,然後再落下去。達到“出淤泥而不染”的目的,這也被稱之為“荷葉效應”。
事實上,除了荷葉之外,還有許多水生植物也存在着“荷葉效應”,比如:睡蓮、王蓮等,那麼問題來了,它們究竟遇到了哪些壓力,為什麼要不約而同演化出“疏水”結構呢?
荷花為什麼要出淤泥而不染?
荷花之所以要出淤泥而不染,其實是為了生存。
在種植蓮藕時,當地農民會将一節節蓮藕埋藏于水塘底部,當環境适宜時,蓮藕就會長出細小的蓮鞭。
蓮鞭并不是蓮藕,它們相當于荷花的走莖,長出一節蓮鞭後,蓮鞭節上就有一個芽,能夠長出一個荷葉,如果荷葉是浮葉,也就是荷葉漂浮在水面上,那麼該蓮鞭就不會發育出花芽。
但如果荷葉是挺葉,也就是挺在水面上,那麼在葉子旁邊就會有一個花芽,未來能夠開出一朵花。
等到秋季時,氣溫變得不再适宜荷花生長,此時蓮鞭就會長出終止葉,并不再生長,而地下根莖為了來年繁衍,會生長出膨大的蓮藕。
一些插畫家對荷花和蓮藕了解地沒那麼清楚,在畫圖時,就會誤将荷花底部的根莖畫成蓮藕,但其實它們是又細又長的蓮鞭,等到荷花謝了之後,蓮藕才會開始生長,這圖的錯誤還在于,前面蓮花還沒凋謝,後面的蓮蓬已經長出來了。
由于荷花的地下根莖深藏于荷塘底部,在積水環境下,蓮鞭和蓮藕難以呼吸,此時它們就需要通過葉片來進行呼吸。為了保證地下根莖的呼吸,需要荷葉表面保持幹淨,如果有灰塵或者泥土阻擋了呼吸孔,将會影響地下根莖的呼吸,所以才演化出了疏水方式。
荷葉效應的應用由于荷葉能夠出淤泥而不染,同時又可以讓水帶走表面的灰塵,又不會弄濕自己,所以現如今人們根據荷葉的原理,開發出了許多産品。比如:疏水油漆,這種油漆采用納米級材料制作,塗在建築物表面時,不僅不會被雨水打濕,反而還能夠讓雨水帶走表面的灰塵,達到自清潔效應,減少了人工打掃環境的成本。
我國科學家們将“荷葉效應”原理應用在了衣服材質上,制作出了一件既防水又防污的衣服,即使是将醬油倒在衣服上,衣服也不會被弄髒。
當然了,以上隻是荷葉效應應用的一小部分案例而已,目前荷葉效應應用的範圍非常廣泛,并且人們還在利用這一原理開發新産品。
總結荷葉之所以不沾水,是因為它表面存在着大量的微米甚至納米級的乳突,能夠在葉片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空氣膜,并利用空氣的張力排斥水滴,從而達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效果,當下次再看到荷花時,我們就能向身邊的朋友解釋“出淤泥而不染”的科學原理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