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血瘤”破裂眼角血流如泉湧,近日,來自東莞的33歲男子阿華(化名)經曆了生死一線。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口腔颌面外科陳偉良教授團隊為其手術,切除了受累及的眼球、面頰、上唇等組織,并采用帶血管蒂的下斜方肌皮瓣(背部)成功修複皮膚缺損。
陳偉良教授團隊開展手術。
據陳偉良教授表示,“血瘤”實為先天動靜脈畸形,當發展至擴張期時,随時可能破裂大出血危及生命。建議及時采取治療,常規方法包括介入栓塞、無水乙醇介入治療、外科手術和硬化術聯合治療。
眼角出血視力喪失
阿華家住東莞農村,從出生時家長就發現他左右面部不對稱。慢慢地,他的右側下眼睑腫起一塊,伴有皮膚發紅、皮溫增高等症狀。
阿華兒時曾在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右側面部動靜脈畸形”,俗稱“血瘤”。随着年齡逐漸增大,眼部及眶下區的腫物越來越明顯,并逐漸侵犯至右側面頰部,導緻右眼球明顯突出,視力逐漸模糊。
近十年來,阿華四處求醫,在廣東省内各大醫院做了20多次頭頸部動脈内栓塞治療,但沒能控制病情發展,腫物不斷增大還出現了少量滲血,右眼視力完全喪失了。
今年5月,阿華病變的眼内開始出現間斷滲血,情況不斷加重。5月31日,血液突然從阿華的眼角處如泉水般湧出,他被緊急送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治療。
入院時,阿華平卧在床,不能動彈,面部紗布緊繃,血液已滲透十多層紗布,并伴有心率加快,處于休克前期,病情危急。
接診的口腔颌面外科陳偉良教授對他的病情進行分析,并安排詳細檢查。經電子計算機掃描血管成像檢查,阿華臉上近三分之一的面積,包括眼眶在内,均被畸形動靜脈血管包繞,血流豐富,形成“鳥巢”狀。陳偉良教授認為,緊急手術治療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首選方案。
手術切除30年“血瘤”
陳偉良教授介紹,阿華手術風險極高,瘤體一旦被切破,血液将會像洪水般湧出,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在完善相關檢查後,團隊為這場複雜而驚險的手術進行了多次的沙盤演練。
6月2日早上7:30,阿華被送進手術室。在麻醉科林道炜教授的配合下,陳偉良教授團隊準備将折磨患者30多年的“血瘤”全部切除,包括眼球在内的眶内容物、上下眼睑、整個面頰部及大部分上唇,深達上颌骨面的區域。盡管做了充分準備,但術中創面出血依然很猛,鮮血像泉水般湧出。陳偉良教授迅速進行填塞止血,用最快的速度切除了病竈。
随後,面對患者半側面部缺損,并持續大量滲血的創面修複挑戰,陳偉良教授将預先制備的組織量大、成活率高的帶血管蒂下斜方肌皮瓣(取自患者背部),對皮膚缺損進行修複,嚴密覆蓋創面,終于将血止住。團隊僅半小時便成功地将病竈完整切除,術中出血量遠遠少于預期。
術後,阿華體征平穩,恢複良好,目前已順利出院。
早期及時介入治療
據陳偉良教授介紹,動靜脈畸形是由于胚胎時期血管發育異常,動脈直接通過畸形血管團而不經過微循環直接進入靜脈,病變可發生在軟組織和骨組織,骨組織病變多發于颌骨。
根據動靜脈畸形的Schobinger臨床分期,可分為靜止期、進展期、破壞期和失代償期。靜止期通常從患者出生到青春期,病竈不明顯或僅表現為葡萄酒色斑或消退期血管瘤的外觀。進展期大多數自青春期開始,病竈逐漸增大,顔色變暗,并向表面皮膚和深部組織結構侵犯。當病變發展至破壞期時,逐漸擴張增大,并出現自發性皮膚或黏膜破潰不愈、反複出血,還可導緻心衰。
陳偉良教授說,曾經報道的一名5歲半女孩拔牙後,創面呈噴射狀出血,其實就是發生在颌骨内的動靜脈畸形。兒童及青少年期動靜脈畸形多處于靜止期,不容易發現,當出現牙齒松動伴有牙周滲血的,應做相關的影像學檢查,一旦發現颌骨内動靜脈畸形,禁止拔牙,并予規範治療。
一般建議,動靜脈畸形進入擴張期後及時采取治療,包括常規介入栓塞、無水乙醇介入治療、外科手術和硬化術聯合治療,以免發生“血瘤”破裂大出血等嚴重不良後果。
【記者】江玲
【通訊員】黃睿 張陽 袁開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