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釋:為人居家孝敬親長,在外交往兄弟相親,恪守信念的道德,以仁愛之心面對世界,能做到這一點還有精力,可以讀讀書,寫寫文章。
論:這句話的"孝"在《論語》中的第二次出現,是一種強調,是一種解釋,用直白的話語,再次強調孝之于仁的重要性。看上去是最簡單最基本的道德,人人都行有餘力麼?社會生活中的競争關系複雜,人們往往忽略了人之為人的本質,嘗到口鮮,就開始争鬥,見到利益,就争破頭,以低階的生存意識本能忘卻了人性的高級意識形态。如果以這樣的方式生活成長,再多的物質也填不滿空虛,價值觀的定義必将扭曲,縱所學也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隻有真正理解了孝悌之于仁的含義,身心和諧,行有餘力,才可以進階的學習更深刻的道理。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行孝,立德孝為本,餘力則學文。
人之為人,自是仁者,仁者無善惡,意識有選擇。
人以生命自證為"我",是意識自完整的動能,必要與意識和解才産生認知的定義。
人性選擇孝理,家庭和諧;孝理選擇道德,人際和諧;道德選擇秩序,社會和諧;秩序選擇循環,意識和諧。每一步選擇都是仁的思考,在和諧地思考中才能找到意識存在的意義。明白了這個道理,可以學着寫寫文章,确立意識的标簽以便後來者更好的學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