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江鎮田心村舊圍更新單元展廳揭牌,村民前來了解即将入住的新家園。李鄂 攝
今年1月,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如何做好“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全面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難題”成為熱議話題。
鎮村經濟是東莞城市的一大亮點。近年來,黃江鎮以黨建引領搭建鄉村振興“四梁八柱”,通過再部署、再落實、再發力,推進鄉村振興“多點開花”。今年,黃江将以連片土地整備為重點,完善鎮村土地整備利益共享機制和低效用地處置機制,力促莞深科創新城·黃江大冚項目、泰鴻鋁業“工改工”項目等如期動工,加速推進長龍社區城市更新項目,進一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同時,在鄉村振興中加快推動文旅融合,推動全鎮20個村(社區)全部達到“示範圩鎮标準”,着力構建“見山望水攬湖擁河”的綠美人居環境,加快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撰文:劉慧茹 韋基禮
精細管理
營造高品質的人居環境
籃球場、石質桌椅、假山涼亭……行走在田心公園,樹木青蔥、微風徐徐,無論是日出時分,還是茶餘飯後,總能看到前來散步休閑的市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黃江鎮的變化讓轄區群衆可觀可感。打基礎、補短闆,黃江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強。
2022年10月,東莞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現場會在黃江鎮召開,黃江鎮成為此次東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攻堅行動的亮點典型鎮,是推動東莞市農村人居環境“補短闆、強弱項、提品質”攻堅行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黃江鎮實施11項彩色林建設項目,系統升級17個節點和10座人行天橋綠化帶,建成204個“四小園”,打造亮麗“街頭小景”。走進黃京坑村,改造完工的三新社區公園、黃京坑街心公園及小公園讓人眼前一亮。多個小公園串點成線,不僅提升了鄉村顔值,也為老百姓日常生活增添了“微幸福”。
“以前公園的位置堆了很多舊屋的垃圾,各種家具廢棄物等都有,現在清理後配置了運動器材,很多小朋友、老人家都喜歡在那裡坐坐,特别是有陽光的時候,附近的村民經常聚在一起曬太陽聊天。”居民朱先生說。
同時,黃江開展水污染治理“大兵團”作戰,水污染防治攻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徹底根治主城區闆湖河水污染問題,困擾群衆多年的髒臭河流舊貌換新顔。
此外,黃江推動黨員幹部下沉一線攻堅克難,制定并完善一系列農村人居環境工作長效機制,固化“紅黑榜”“行走黃江”“路長、巷長、所(站)長、片長制”等舉措,将60%的城市管理力量下沉到社區(村),以繡花功夫推進區域整治,目前新增立面升級面積約10萬平方米,完成“農房風貌帶”建設344棟、“三線整治”17.4公裡、小巷子整治12.53公裡,廣告牌規範整治423個,城鄉品質大幅提升。
2021年以來,黃江順利打通擱置十餘年的環城南路和袁崗路“斷頭路”,計劃繼續打通9條“斷頭路”。通過大力推動精細化管理,黃江解決一大批曆史欠賬,幹淨整潔的人居環境為鄉村振興賦予了新的活力,成為黃江打造“深莞高度融合樣本”的有生力量。
在做好前期建設的基礎上,接下來,黃江鎮将加大管理和後期管護,不斷推動人居環境整治到長效管護的有序銜接,實現城市鄉村面貌由“局部美”向“全域美”、“一時美”向“長久美”轉變。
黃江還将積極探索城鄉管理工作新思路、新途徑、新舉措,更加密切與人民群衆的聯系,結合各村綜合治理工作實際,主動協調、主動服務、主動作為、主動互動,切實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問題,更好地完成鄉村治理工作。
深挖内涵
培育高水平的鄉村文化
“自從村裡啟動了鄉村振興,對村内的小公園進行了翻新改造,許多村民早上起床後,都會去這兩個公園散步和晨運,飯後也會到公園走一走。”家住黃江鎮勝前崗村的葉先生說。
近年來,勝前崗村通過提升微公園的整體形象,讓年久失修的微公園重獲新生,為居民打造了一個悠閑健身陣地。荔枝公園則充分發揮嶺南東莞的荔枝特色,将荔枝文化融入到公園建設當中,将惟妙惟肖的荔枝牆繪、荔香少女為題材的雕塑景觀以及公園旁的荔枝林,巧妙地融入到公園景觀中。
荔枝公園隻是黃江大力發展鄉村文化的一個縮影。2021年4月,全鎮鄉村振興動員大會召開,以“黨建引領,文化賦能”,搭建起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确定充分利用黃江“天造一半、人造一半”的特殊自然優勢,實行“先易後難、齊頭并進,多點開花”的鄉村振興總體工作思路。
在黃江的鄉村振興畫卷中,文化的振興可謂是濃墨重彩。黃江充分利用“天造一半、人造一半”特殊自然優勢,對黃牛埔、蝴蝶地水庫等進行文化提質,并結合黃江鎮人口分布和自然條件,推動“四園四館”建設,打造“開窗有景”“出門見綠”的“十分鐘生态休閑圈”。
圍繞市委“科技創新 先進制造”城市定位,黃江建成全市首個制造業高新技術産品展示主題公園——黃江科技公園,内設城市規劃展廳及科技館,展示黃江鎮的發展曆程和城市布局,并讓市民在閑暇散步中就能掌握最前沿的科技資訊,成為黃江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技産品展示基地。
同步推進的還有蝴蝶地濕地公園建設,目前已建成3.8公裡沿湖碧道以及連片生态綠地;黃江在中心區規劃建設4.8萬平方米的黨史公園,讓市民群衆在健身休閑的同時得到黨史學習教育熏陶;高标準建成新黃江圖書館,建築面積超1萬平方米,并在每個社區建設圖書分館;對黃牛埔森林公園進行整體提升,包括建設兒童公園和黃牛埔美術館,讓黃牛埔森林公園成為融合生态與城市、體現自然與人文、煙火氣和書香味并存的“黃江名片”……
一系列公園場館建成,實現了讓群衆在家門口也能享受高品質的公共文化服務,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磁場,赢得了群衆的一緻好評。
接下來,黃江将堅定不移提升文化軟實力,滋養文旅融合發展城市内涵,進一步提升深莞融合發展的軟環境。通過發展“文化 ”新業态,擦亮“文化黃江”品牌,全力創建“全國文明鎮”,擴大黃江文化影響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因地制宜
打造高質量的産業品牌
走進黃江鎮黃牛埔村,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出入村道路上的兩座村名牌坊。進入村子來到黃牛埔廣場,一隻碩大的黃牛雕像栩栩如生,已經完工的黃牛埔客家文化旅遊區一期項目煥然一新,二期工程也在緊鑼密鼓推進。
曾經,黃牛埔作為一個次發達村,産業基礎不僅不夠牢固,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不盡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較薄弱。近年來,黃牛埔村緊抓黃江鎮實施鄉村振興項目獎補方案的東風,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特色文化旅遊産業,進一步補牢産業發展基礎,以逐步壯大集體經濟。
根據預算,未來黃牛埔所打造的這片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的客家文化旅遊區,特色商鋪每年租金收入約為100萬元,同時,帶動周邊飲食、酒店等産業興旺,進一步提高黃牛埔鄉村的知名度,對黃牛埔整體經濟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
“我們都很期待。”黃牛埔村的張姐說,“這不僅能讓更多人了解我們客家文化的風土人情,也能通過特色産品、小吃等補貼家用,相信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鄉村振興,根本在于産業振興。在合路村,對标鄉村振興二十字方針,通過盤活集體用地,推進産業升級,建設産業大樓等舉措,年增收250萬元,村集體的造血功能顯著增強。龍見田村則充分了解利用産業振興相關新政策,因地制宜,通過充分利用本村的現有資源,對人居環境進行進一步升級改造,并持續優化全村産業結構,統籌推進用地布局、農業項目建設,加大投入、加強管理,制定升級提升相關方案,緻力于打造一批高新産業園及特色綠色産業帶,提升産業融合發展水平。
變化顯而易見,令人欣喜。兩年不到,鄉村振興工作由原來的“政府幹”“村在看”變成了“村要幹”。當前,面貌煥然一新的鄉村,戰略投資價值極大提高。
在深莞融合大背景下,黃江的鄉村振興大有可為。接下來,黃江将充分發揮在對接大灣區發展規劃落地方面的天然優勢,通過重塑城鄉關系,聚力攻堅重大項目,加快啟動莞深科創新城·黃江大冚、田美北工業區等城市更新項目建設,牢牢把握時代機遇,進一步打造“深莞高度融合樣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