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新星生活風尚編室的王三小,也是《山與食欲與我》的責編。很高興今天來和大家分享這部登山美食漫畫。
PART A
首先還是比較籠統地介紹一下這部作品。
這部漫畫的主人公叫日日野鲇美,住在東京,是個27歲的上班族女性,在一家公司的财務科工作。在公司裡,鲇美屬于不太起眼的那種人,也沒什麼朋友,中午會一個人躲到辦公樓旁邊的公園吃飯。但是她有個有點厲害的愛好就是登山,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就會獨自進山。她登山并不是為了運動、健康一類的理由,而是有點逃離都市生活的意味,更主要的,是為了能在山上一邊看着美景一邊享用美食。她曾宣言:我是為了吃才登山的!
《山與食欲與我》這部漫畫的每一話,就是鲇美的一趟登山加美食之旅。有時是在登山途中短暫休息,迅速塞一個梅子飯團;有時是六個小時風雨交加的攀登後,在放晴的山頂慢悠悠地享用白炖意大利面;還有時是在剛剛落雪的山上露營,煮一杯熱紅酒,仰望滿天繁星……周末就去城市近郊的山,遇到長假,就去遠方的高山。随着故事推進,我們會跟她一起邂逅形形色色的登山客,她的同事也會偶爾闖進來,打亂她的獨自登山計劃……
這部作品目前仍以每月1話的進度在新潮社旗下的漫畫網站くらげバンチ連載,(同平台熱門作品比如《極主夫道》)單行本日本出到16卷。我們這次出版的套裝是1~4卷,後續也計劃以4卷一套的形式陸續出版。單行本每卷大約收錄11話故事,每話10頁左右,篇幅比較短小,各話是相對獨立的單元,适合随手翻閱,從卷2往後,每卷也會有連續3~5話來講述一次長途登山之旅。
這是一部偏日常流的漫畫。作者信濃川日出雄對它的兩個形容是“登山中的美食日記”和“令人向往并且可模仿的生活方式漫畫”。雖然寫登山,但并不是描繪專業登山隊員征服高峰那種路線。主人公鲇美的生活狀态跟我們比較接近,在書裡也會借她之口,介紹一些業餘登山的呼吸、步法或是日常鍛煉、裝備選擇上的小知識。每話必有一道美食,但并不豪華、也不複雜,更偏于美味、易飽腹的快手菜,畢竟需要帶上山。故事中會自然地展現出所用的食材和食物的烹調過程。這兩方面都是如果你有心,就可以在自己生活裡嘗試的。
不過,即使足不出戶,偶爾拿起這部漫畫來翻幾頁,跟着鲇美在美景中吃吃喝喝,它也會給你帶來一種愉悅感。
PART B
下面想展開說說我眼中這部作品的魅力點。
首先就是美食。
從目錄可以發現,各話的标題就是當次的主題食物,每話第一格就是開宗明義的美食大特寫。如何在黑白的畫面中,将簡單的食物描繪得令人有食欲甚至有點高級?我覺得作者采用了這幾種方式:
一是主觀視角特寫,這樣食物看起來仿佛正由你舉起,準備送入口中。
二是描繪出蒸汽、油光、湯汁等豐富的細節。
比如第2話的維也納香腸面,香腸上的高光和杯口的蒸汽,讓人瞬間感到現烤香腸的油汪汪和泡面的熱氣騰騰。還有12話的烏冬,可以看出挂在面和菜碼上亮晶晶的湯汁。
三是用拟音詞、主人公的食評、吃到食物時滿足的表情營造氛圍。
主人公吃東西時就會變成這種包子臉
四是将食物置于山景中,比如:
梅子飯團與山上的日出相互映襯,剛剛越過山頭的朝陽仿佛是頂在飯團山上閃光的梅子。
第二個魅力點,我覺得是寫實風格的山川美景。
比如卷2描繪由于天氣不好,登山時一路什麼景色也看不見,鲇美在心裡不停祈禱着放晴吧、放晴吧,中途休息完畢她擡頭一看,忽然露出了驚訝的表情,在接下來的跨頁中,就出現了這個畫面:
第一次看到這個跨頁時我也在心裡小驚歎了一下,當時是在手機上看的,非常希望自己能拿在手上看到紙質版。我覺得這也是很能體現作者畫功的地方,他在故事的鋪墊中将你對景色的期待值提起來了之後,真的能用驚豔的畫面來回應這種期待。類似的場景還有卷1的星空、卷3的日出,等等。
這部作品中出現的基本都是真實存在的山。鲇美開啟長途登山之旅之後,作者還會專門介紹山的概況和鲇美的登山路線,比如下面這是日本長野縣和山梨縣交界處的八嶽。
在前4卷中我們将随鲇美攀登的山,還有東京都内的高尾山,神奈川縣北鐮倉的建長寺後山,長野縣的穗高嶽和茨城縣的築波山。作者原本就是業餘會去登山的人。開始連載這部作品後,還會定期進山采風,目前他已經追随着鲇美的步伐走過了日本的100餘座山。
第三個魅力點,是有趣且多樣的角色。
主人公鲇美雖然比較怕生,但在山上遇見看不慣的事情也忍不住出言相助,并且很有自己的原則,不帶走山上一草一木,即使看到了非常想吃的天然滑菇也不會采摘。作者形容鲇美是“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人”。另一方面,她獨處的時候内心戲異常豐富。獨自登山故事的展開,很多時候都是靠她腦内的小劇場,比如第9話因為旅途疲勞走不動路,她開始想象下山後要吃的各種食物來給自己打氣。
也有些安靜的時刻,她會在山頂陷入哲學思考。
此外,作者還描繪了鲇美身邊的同事們:
恨嫁的财務科前輩小松原,失戀後為轉換心情開始登山,理想是在職場混混日子,二十多歲就辭職當家庭主婦,不過天不遂人願,情場失意,職場卻有了意外發展……
财務科新人小泷,平日幾乎一言不發,看起來像是宅家派,實際上卻是隐藏的前登山社成員,登山段位甚至高于鲇美。後來,在生活和工作上她做出了兩個驚掉衆人下巴的重大決定——
傳言與公司新社長不和被“發配”到财務科的老菜鳥蛭村先生。高尾山團建時穿着日常工作服裝就上了山。第一次在山上喝酒吃飯時,醉醺醺地發出了“原來還有這種享受的方式!”的感歎。
還有其他的登山客。
其中有固定下來,定期登場,甚至發展出自己故事線的角色。比如缺乏常識的登山新手“獨自登山男子”鷹桑秀平。居無定所、自駕漫遊日本的“變态露營女子”黑蓮七實。再登場時這些角色的也有新的成長與變化,能讓人感到時間的推進,這也是長篇作品的魅力之一。
也有些是鲇美登山途中的過客,比如請鲇美幫忙擺拍攀岩照片的年輕女生,兩人因為構圖不對、頭發擋臉、閉眼了等問題反反複複拍了十多條才獲得滿意的照片。還有一對初次登山的老夫婦,他們為走陡坡還是緩坡争執不下,阿姨覺得陡坡風景好,想試試看,不行再回來;而大叔強硬表示走緩坡,說到時候體力不支還得是他來扶阿姨下山,初衷雖不壞,但口氣惡劣,引得鲇美來幫阿姨說話。
這些角色的設置豐富了鲇美的登山之旅,也體現出作者對生活的細緻觀察。
第四個魅力點,我覺得是真實感。這其實也承接着上面所說的作者對生活的觀察。
鲇美的登山美食之旅,不隻有快樂和滿足的一面,也有計劃不周和各種意外狀況。比如,遇上連續降雨、體力不支,在穗高嶽時忽然拉肚子又崴了腳沒能如願完成旅行。我們常說遺憾也是旅行的一部分,作者也描繪出了這點,有遺憾的旅途,既提醒着我們需要注意的事項,也讓人期待着下一次旅行的到來。
此外,作者還描繪了鲇美山下生活中的煩惱。職場裡的人事變動,單身女性躲不過的“相親活動”,作為一個生活裡比較“我行我素”的人,如何把握與周圍同事和家人間微妙的距離。還有,現代都市人想要逃離日常的瞬間:在30話,周一晚上鲇美在咖啡館看登山雜志,手機先後收到了同事和母親的消息,震動聲吓了她一跳,而後她忽然産生了現在、馬上想去山上的念頭。并不是讨厭同事或母親,也沒什麼特别的理由,偶爾就是會産生這種“逃離人際關系”的沖動,想自己靜一靜,找個手機信号到不了、沒人找得到的地方放空一下。對鲇美來說,這個地方就是山上,這也回答了她為何會獨自登山。我相信這點很多人會有共鳴。
以上就是我覺得《山與食欲與我》這部漫畫主要的幾個魅力點:誘人的美食,震撼的山景,有趣且展現了多樣生活狀态的角色,稍微理想化但又不與現實脫節的登山旅行和都市生活日常。
PART C
接下來我想介紹一下作者信濃川日出雄和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
在這部作品之前,我并沒有聽說過信濃川日出雄這位漫畫家。他的個人網站上介紹,他2001年大學在讀時商業漫畫出道,畢業後作為自由設計師、插畫師工作,直到2005年才踏上職業漫畫家的道路。此後他有為小學館(Big Comic Spirits,連載《20世紀少年》的青年漫畫雜志)和集英社的漫畫雜志(《JUMP改》,2015年休刊)創作連載作品,但大多是連載時間一兩年的中篇。這些作品中并沒有獲得知名大獎或成為話題的大作,《山與食欲與我》之前的一部《少年啊抱起吉他吧》甚至可以說是随着連載雜志《JUMP改》的停刊而腰斬。《山與食欲與我》是他第一部連載時間達到七年,系列銷量達到200萬冊的作品,并且鲇美的故事,還在繼續。
信濃川日出雄說他會适應作品來改變作畫風格,并且不拘泥于創作特定題材,這點是受石森章太郎的影響。另外JUMP黃金時代和Spirits 90年代的作品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創作。他之前的作品中,《維爾圖斯》是描繪現代囚犯穿越到古羅馬對抗暴君康茂德的青年漫畫,畫面十分血腥暴力;
《茜色風筝》是畫風清新的戀愛漫畫;
《暗殺者ichiyo》是科幻漫畫;
《少年啊抱起吉他吧》則是被選中的天才吉他少年組建樂隊的校園漫畫。即使把它們都放在一起,也很難相信這都是出自同一個作者之手。
目前他仍會用筆紙手繪線稿,保留着一種“奢侈”的前數字時代作業方式,他在instagram上說他喜歡畫背景,背景作畫就如同登山一樣,“一點一點提升海拔”。
雖然不拘創作題材,但這樣一部治愈風的登山美食作品的誕生,和信濃川的個人經曆多少有一些關聯。他成長于新潟縣的鄉野之間,20歲上京打拼。在随筆中,他回憶東京的十年:作為一個随處可見的年輕人,闖入漫畫這個靠人氣吃飯的行業,經常跑出版社,去不想去的酒席,投身殘酷的排位賽,為了支付昂貴的房租畫原稿;年近三十,獲得了周刊連載機會,每天壓力都很大,充滿對未來的不安,嘈雜的城市、混沌的人群也令他無法适應。
在這段時間,他認識了一群周末常去登山的朋友。有一次,他受朋友邀請去爬了高尾山。沒有任何裝備,隻穿着運動鞋、牛仔褲、T恤,在山上享用了他的人生第一頓登山飯——被壓扁的便利店面包。而一旁他的朋友,狡猾地拿出瓦斯爐燒水現煮了熱騰騰的杯面。雖然壓扁的面包很糟糕,長期亞健康的狀态使他爬起山(高尾山海拔不到600米,類似北京香山)來有些吃力,但那次登山之旅非常開心,他說“踏進野山中,感到靈魂複蘇”。并且發誓,下次上山一定要吃熱騰騰杯面!從那以後,工作之餘他也不時和朋友一起登山。
信濃川日出雄拍攝
由于始終難以适應東京的生活。步入30歲之後,信濃川日出雄開始考慮離開東京,遷往妻子的故鄉北海道。終于在2011年,舉家遷往劄幌定居。劄幌是北海道最大的城市,既有都市的便利又背靠自然,西南部的山區甚至保留着原始森林。他在靠山的地方自己蓋了房子,現在仍在那裡與夫人和兩個女兒惬意地生活,日常畫畫、彈琴、種菜、劈柴、烤面包、滑雪、爬山。
家裡菜園收獲的土豆
時間稍稍往前倒一點,2014年底,《山與食欲與我》尚未誕生。那時雜志停刊,連載終止,但家裡的房貸還沒還完。于是他聯系了以前熟識的編輯,對方答應看看新的連載方案,他想了十多種,從戀愛類到懸疑類都有,卻沒有一個理想的,就這樣,迎來了2015年春天。一次在附近的山上漫步時,他忽然想到可以畫登山主題。但是描繪職業登山者的優秀漫畫已經有很多,于是他想到以美食為切入點,畫普通登山客享受登山徒步的故事。
最開始他和責編讨論的故事是,一位登山大叔邊在山上邊吃飯,邊幫其他登山客解決人生煩惱(深夜食堂山頂分堂)。畫出草稿後,在編輯會議上被說“主人公太老派了”。這時有編輯提議“将主人公改為年輕女性如何?”信濃川覺得這個主意很棒,在思考要畫怎樣的女性時,他腦海中浮現出曾經偶遇的一位獨自登山女子。當時那名女子蹲在登山道上,正忙着拍攝一株小小的高山植物。詢問後得知,對方是為了拍照才登山的。信濃川覺得這樣懷着明确目标而行動的人非常了不起,于是決定帶着這種憧憬的視角來創作一個獨自登山女子的形象。
确定了這個方向之後,為了解真實的“登山女子”,他聯系了當年那批登山朋友中的女性,重回東京對他們進行了錄音采訪,并做了大量筆記。采訪中有句話給信濃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隻要是登山的女生,就會被叫作‘山系女孩’,真夠煩的。”這也是第1話中,主人公日日野鲇美那句“請不要叫我‘山系女孩’,我是獨自登山女子!”的台詞的來源。
在2010年前後,“山系女孩”一度成為日本的流行詞,用來形容那種穿着時髦、登山裝備先進的年輕女性,這是對當時新興登山群體的親切稱呼,但也包含着刻闆印象和對裝備不當的登山新手的鄙夷。
通過這次采訪,信濃川意識到自己的創作,需要在“理想”和“現實”中尋找到一種平衡,過于理想,會變成謊言,過于現實,則容易無趣。登山、美食、獨自行、不想被稱為“山系女孩”的登山女子、理想與現實平衡的形象,一點點集齊這些要素後,就誕生了日日野鲇美這個角色。
而他自身“逃離都市”的經曆,對大自然和登山的喜愛,在山上享用美食的愉悅體驗,還有他與生活中邂逅的、熟識的登山客的交流,則促成了《山與食欲與我》這部長篇作品的成功。(不久前,作者還随筆中吐槽,搬到劄幌後連作品都比在東京時暢銷了。)
進山采風印象最深的事是見到了仿佛《幽靈公主》場景的五六隻巨型野豬
以上這些故事來自信濃川個人網站随筆專欄和上個月開始在instagram上不定期發布的《山與食欲與我》“連載秘話”,最新的第6回已經講到漫畫第1話登場食物的決定過程,感興趣的話可以去關注一下他,連載秘話是視頻,配有作者用電子琴自彈自唱(各種破音)的懷舊金曲。
PART D
最後,想再分享一點簡中版制作中的小心思。
一是每卷最後附的書中用品原型商品list。
在每卷的内封上,作者畫出了登場人物和他們登山随身的各種裝備并标注了重量,比如帳篷、睡袋、登山服飾、登山杖、各種小工具、應急食品。書中也會提到一些用具。這是這套單行本非常有特色的地方。
但是作者畫的并不完全是現實中的某一款商品,他在原型的基礎上進行了改動,并且生造了一些品牌名,比如THE SOUTH HIP,是來自知名的THE NORTH FACE。熟悉這些内容的人能會心一笑,但是不熟悉的可能就發現不了了。原作上并沒有明确列出這些品牌,所以當時也糾結了下要不要列出來,後來看到有日本讀者也在讨論查找這個内容,而且正好卷末空了頁面,就加了這個list。應該是隻有簡中版才有的内容。最近新星的豆瓣和新浪微博賬号上也有定期更新茶樹菇老師做的“日日野鲇美登山GEARS系列”,大家有興趣可以關注一下。
二是盒子和贈品。
當時決定4卷一套,是因為這差不多是一年的連載量,連續的故事沒有從這裡斷開,而且四本封面鲇美的裝束有四季的感覺。(但後面也不完全如此……)然後就需要決定一個套裝的形式。找茶樹菇老師商量了很多次,她提出便當盒這個方向,我覺得好棒!然後BOSS也同意,就想做一個橫向封面的飯盒,最開始想是像便利店盒飯的那種感覺,也沒想要用這麼“豪華”的天地盒(上蓋完全扣住下盒)。
跟設計老師說了之後,他最初設想是用包裝紙包住盒子,這樣讀者拿到手有自己拆禮物的感覺,而且裡面盒子我們選什麼形式的都可以,便于控制成本。當時聽了覺得這個好啊,感覺也沒什麼人做過。還找了網上折風呂敷(包袱皮)的教程折了一個包裝紙給印制老師看。印制老師一看說這個太複雜了,都得人工手折,而且每個人折的不一樣,品相也不好控制,于是作罷。(所以沒什麼人做是有原因的……)後來調整的方案就是接近日本點心盒子的樣子,精緻一點,天地盒裱紙。
因為各卷封面顔色很鮮豔,盒子想稍微低調一點,這樣打開時會有點反差。設計老師出的初版方案盒面顔色偏墨綠,盒腰封是天空背景,排字看上去特别有廣告感。但我們想盒子顔色再亮一點,他就又改了現在這版偏翠綠盒面,腰封相對素色的組合。
盒面的裱紙選了比較有手感、沒有塗層的紙,顔色和圖案都是印刷的,沒有塗層顔色就比較容易蹭掉,但是沒有找到理想的有色紙,又不想舍棄手感換有塗層的紙,所以最後就把盒子的邊角都留了弧度,降低壓線蹭掉顔色的風險和撞角的風險。盒子本體也是印制老師聯系到了一家做的比較結實(貴)的灰闆盒。雖然也不能100%保證運輸過程不出問題,但就……希望大家拿到它是完好的。作為一個做生活書的編室,不願放棄“實用”這個設想。盒子上除了圖案就沒有印其他文字,如果不放書,大家也可以把它當個小收納盒用。
贈品其實開始也設想了很多種,BOSS有提議像尼龍袋、魔術頭巾這種戶外實用工具,茶樹菇老師也列了一個紙制品方面的list,但因為……經濟問題沒有實現……做了異形模切的大書簽。圖案都是來自封面彩圖,除了雪人。它其實是第2卷登場的一隻酒壺。日本有用它做實體的酒壺周邊,很可愛。我們就請設計老師處理了圖,做了……紙版。
這是簡中版制作方面我想分享的幾點。
作者信濃川日出雄在随筆中說,“山是不動的,但改變着與之相關的人的人生”。他自己就是被山改變了人生的人,并且也想把這樣的人視作同伴。希望《山與食欲與我》這套書也能給你的人生帶來一點點亮色,一點點改變。這就是我今天全部的分享。
感謝大家!!!以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