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文化展是否能向未成年人開放,最近成為滬上熱點話題。
性文化展是否能向未成年人開放,最近成為滬上熱點話題。位于上海外灘觀光隧道的主辦方希望将這個展覽作為青少年性教育的啟蒙基地。然而,主辦方的一廂情願卻遭到學校和家長的否決。
中國首個以“性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一年前落戶上海外灘觀光隧道。其中展出的400餘件展品主要來自中國著名性文化學者劉達臨教授。展覽涵蓋從原始部落時代以來各個朝代關于性文化的曆史文物,共分成10個部分,包括“原始社會性崇拜”、“性和文藝”、“婚姻與女性”、“日常生活中的性”等。
長期以來,由于各方壓力,主辦方從未公開表示接受青少年參觀,在門口和門票上也赫然标出“未成年人在父母或教師帶領下,方可入内”的醒目提示。但是目前,在該展覽展品持有者劉達臨教授的呼籲下,隧道營運方面有意向青少年開放展覽,并打算實行票價減半,希望吸引青少年參觀。
劉達臨認為,性不是肮髒的,下流的,性文化的展示可以推動社會學、教育學的發展。“目前,博物館擁有較為豐富的展品資源,也有性教育方面的專家,可以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自然的性教育,打破青少年對性的神秘感。性博物館完全可以作為青少年性教育基地。”然而,展方的一廂情願卻遭到學校方面的一盆冷水。3月初,上海大同中學58位老師在校長和德育室主任的帶領下進入性文化博物館參觀,以考察性展覽是否可以向在校學生開放,作為學校性教育的一部分。但參觀結束後,大部分老師卻以“展品過于直露”為理由,對“性展覽向未成年人開放”投了否決票。
上海大同中學德育室主任張根興認為,展區内介紹“青春期的心理發育”等文字展闆适合青少年觀看,但多數展品介紹“性技巧”,與學校開展的性道德、性心理教育有出入。“涉及性技巧、性娛樂等的展品不适合青少年,并且未成年人未必需要深入了解性曆史,學生了解太多,未必把持得住。”
面對來自學校的質疑和反對,博物館展方卻認為學校擔憂過度,并沒有真正領會性文化展的初衷和目的。性文化博物館執行館長胡宏霞博士認為,每個人都會經曆成長發育階段,特别是青少年正處在從孩童向成年人發育的過程中,他們的兩性特征日益凸現,性心理在萌動,會自我探究關于性方面的知識。
“現在青少年可以接觸到性知識、性内容的途徑非常多,特别是通過互聯網。有調查顯示,40%~50%的青少年通過網絡觀看到這類圖片。其中網絡上大部分還是不健康、不自然、不科學的性内容。如果對青少年不加以引導的話,這些孩子們将會産生不正确的性觀念和性知識,對他們的成長不利。”胡宏霞說。
“與其把‘性’放在箱子裡蓋上蓋子,不讓人看見,不如開誠布公,幫助學生直面‘性’、正視‘性’,給青少年一個健康、自然、科學的性觀念。”劉達臨說。
展方表示,盡管現在壓力重重,但他們相信,随着人們觀念逐步轉變,今後還是會向青少年開放。“當然,如果向青少年開放,展品會重新布置,一部分過于直白的展品會被抽掉,換上另一部分展品。即使向未成年人開放,也僅僅是暑假等特定的時期。”胡宏霞透露,“而且針對學生的性教育形式也不局限于隻是參觀,還将包括向學生贈送卡片,專門給他們講課、将研究成果制作成VCD等形式。”
“性教育不是哪一方努力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各方共同努力。性教育應該從孩童時期就開始,一直持續到一個人生命結束的那一刻。”劉達臨教授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