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每個孩子一出生就面臨的人生第一教育,在其成長中占據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目前許多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卻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問題。鄭州市12355青少年維權及心理咨詢中心曾在數百名家長中進行了一項針對家長教育模式的測試,這份由北師大研制出來的測試問卷是目前國内普遍采用的權威調查問卷,内容涉及家庭中父母與孩子在生活、心理等各個層面的溝通方式、互動模式及父母的教育理念等,能夠詳盡而真實地反映家庭教育狀況。測試結果不容樂觀:僅有35%的家長及格,而在不及格的家長中,滿分112分的測試,不少家長得了10分、8分,甚至還有的是-30分。面對這樣的測試結果,專家們焦慮地說:不及格的家長怎麼能培養出及格的孩子?
在記者更深入的采訪中了解到的更多的案例表明:在當今的家庭教育中,家長不隻是實施教育的一方,也面臨着被教育的問題,對家長進行教育,使之建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已經成為下一代成長當中非常迫切的問題。
案例一:消極評價造就失敗人生
陳波(化名),男,36歲,目前無業36歲的陳波從來沒有談過戀愛,目前也沒有工作。從技校畢業後進了一家工廠,後來工廠倒閉,再也找不到工作,雖然手裡攥着一大把證書,但每次總在最終的面試環節被刷下來。陳波的父親是副教授,兩年前去世,母親是工程師,還有三個姐姐,都很優秀。作為父母的獨子,從小父母對他寄予厚望,要求非常嚴格。但他的表現顯然不能讓父母滿意。
每次求職失敗,回家就會面臨媽媽一通劈頭蓋臉的指責,他被母親指斥為“垃圾”,還有很多他無法說出口的侮辱性的語言和謾罵。後來,他幹脆不找工作,就在家待着。母子關系已經極度緊張,雖然兩個人共同生活,但幾乎沒有交流。
專家點評:他的母親一向用消極的語言評價他,給他貼上了一堆标簽,這種消極的評價是種心理暗示,會讓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家庭教育不得當,影響到陳波的學習、成長以至于整個人格的發展,找工作屢屢碰壁,沒有正常戀愛、結婚。家長要多用積極的、肯定的語言評價孩子,孩子才會給自己正确的評價。
案例二:家庭會傷人
小雅,女,高三學生一進咨詢室,小雅的眼淚就沒有停過。面對和藹可親的心理咨詢師,她倒出了自己18年沉重人生的委屈和恐懼。
從上幼兒園開始,小雅的父母就給她報各種各樣的班,必須去學,不去,或者去了學不好,打!媽媽對學習的要求是第一名,考90多分回家也會挨打。“除了學習,媽媽禁止我的一切活動,不讓我玩,隻要我離開書一步媽媽就會罵。”同學們幾乎人手一部的MP3、MP4她從來沒玩過,更别提擁有。有個同學把自己的MP3借給她聽,被媽媽看到,一把搶去給摔了。小雅要求媽媽拿錢給她,她得再買一個賠給同學,自然是遭到粗暴的拒絕,後來,她偷偷拿了家裡的錢買了一個還給同學,被父母發現,又在她“偷懶”、“撒謊”、“不愛學習”的壞品行上加上“偷錢”。在媽媽的嚴管下,小雅的學習成績卻直線下降。幾次轉學,成績稍有起色,媽媽就找她談話,提出更高的期望,每談一次成績就明顯下降一次。“我覺得我達不到,那個目标太高了。”現在小雅的成績是全班倒數第一。
心理專家對小雅的父母進行了家庭教育測試,滿分112分,爸爸的得分是10分,媽媽的得分是-8分。
坐在咨詢師面前的小雅情緒幾近崩潰,她和父母的關系也在崩潰的邊緣,現在她和媽媽每周大吵一架,甚至隻要媽媽一說話她就捂着耳朵失控地尖叫。在填寫的心靈卡上對父母的要求一欄她寫了一行字:别讓他們張嘴。
專家點評:美國有本書叫《家庭會傷人》,小雅的案例就是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在這個案例中,有兩個關鍵詞:非愛行為和雙向溝通。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總有一個非常冠冕的理由:這一切都是出于愛。但不少父母對孩子的愛是要求回報的,這就是非愛行為。我今天的付出,對你的教育,給你報的班,你得拿出成效來。常常有一個期望值在那裡,不能達到,就産生焦慮、不滿,發洩在孩子身上。這種情況在望子成龍的家長當中或輕或重而又非常普遍地存在。
溝通是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基礎問題。在出現問題的家庭裡,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度往往較低。當溝通出現障礙,就會引發一系列問題:網瘾、早戀、厭學、焦慮……孩子遇到的問題不能得到有效疏導,時間久了就會徹夜不歸,甚至離家出走。
而父母與孩子的溝通,經常是一種單向溝通,父母說,孩子聽,指令性的溝通,這種溝通更适合小學階段,而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應當多實行雙向溝通,以孩子為主導的溝通,父母少說多聽。許多家長抱怨,“孩子有話不跟我們說”,卻很少反思自己,是否真的聽了孩子的心聲。要聽他們說話,了解他們,理解他們,而不是以成人的思維,去一味地否定、指責。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能給予的自由度不夠,凡事越俎代庖,導緻孩子的抗壓、抗挫折能力弱,進入社會長久不能适應,出現一點問題就敗下陣來。
家長課堂開始出現
鄭州市12355青少年維權及心理咨詢中心副主任、心理咨詢師趙悅玲說:“前來咨詢的孩子和家長,最初總是以孩子為問題,然而深入交談後往往會發現,真正的問題在父母,對孩子的治療轉變為家庭治療。”讓家長先改變,在有些案例中,孩子的問題就不治自愈了。家長往往是問題的一部分。
家長的教育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關注,家長學校、家長課堂開始出現,“但效果并不好,家長們不願在自己身上花時間,不願也很難改變自己”。趙悅玲提出,家長最好多學點心理學。不是為了對付孩子,而是了解、認識、探索自己,了解成年人在每個階段不同的心理特點,這樣才能更好地跟孩子相處。
編後:相對于家長,幼小的孩子是弱勢的。小編在工作中就經常遇到家長咨詢孩子出現問題該怎樣改變孩子。而實際情況往往是,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家長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外部環境。如果孩子出現了什麼問題,家長要首先反省,改變自己、完善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