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吸引在愛情中具有根本的意義,這是不言而喻的。性愛是情愛的重要生理基礎,是愛情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而然的流露;然而,它又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如果脫離控制,也有可能會變成一場災難。
婚前性道德觀念的變化與沖突
人們對婚前性行為曆來有着不同的态度,四種有代表性的觀點是:
1.反對。這種觀點認為任何情形下的婚前性活動都是錯誤的,應該避免這種行為
2.有條件地允許。這種觀點認為,如果雙方關系是穩定的、相愛的,則婚前發生性關系是可行的。
3.無條件允許。這種觀點贊同相互吸引的婚前性行為。
4.雙重标準。即婚前性行為男人可以,女人不行。調查表明,在 80年代,有 51。62%的大學生認為,在大學生中出現“未婚同居”現象是“道德上的堕落”或“雙方都不夠成熟”;有 31。2%的大學生認為婚前發生性關系隻要雙方願意和不造成情感上的創傷及沒有孩子,也談不上什麼道德不道德,可以随時分開;隻有極少數大學生認為,婚前發生性關系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是難以避免的。
近年來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持較為寬容的态度的比例有顯著增長。對上海某醫科大和山西某醫學院的 1252名學生的“性觀念與行為”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婚前性接觸的發生率漸趨增多, 6。8%有性接觸史 (首次性接觸的平均年齡為 20歲左右 ),對女性貞操的認識,認為無所謂者男生中有 64。98%,女生中有 23。72%,認為“至關重要”者,男生中有 17。20%,女生中有 34。37%。
大學生婚前性行為的特點
一是具有突發性,往往在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發生;二是自願性而又非理智性,大學生已是青年,較少為别人脅迫,大多在雙方自願而不理智的情況下發生性行為;三是反複性,由于年齡和觀念的影響,一旦沖破這道防線,便不再過多顧慮,還會多次反複發生。
發生婚前性行為的大學生,往往是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觀念的影響,而不過多思考地跨越了性的界限,但另一方面,女生在發生了性行為以後又往往希望能最終嫁給人家,這又反映了潛意識中“從一而終”的封建觀念在起主導作用,因而才産生嚴重的心理沖突。
走出誤區
在封建傳統觀念與西方“性解放”思潮相互交織的矛盾影響下,有一部分大學生特别是女大學生中對所謂“貞操”問題産生了種種心理困擾。走入對性的認識誤區。
誤區之一
熱戀中的擁抱、愛撫等邊緣性行為是不潔的行為。邊緣性行為泛指性交以外的一切親呢行為。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相愛過程中的擁抱、親吻、愛撫包括熱戀中産生性的沖動都是自然而正常的,并非不潔,并非罪惡,不必為此苦惱或羞恥。
誤區之二
隻有輕浮的人才會那樣做,一個正派女子根本不會遇到什麼“越軌”的危險,考慮這樣的問題純屬多餘。從性欲和性行為的發展來看,通常男子相對積極主動,而女子的性能量一般具有潛在性。在許多場合中,隻有在異性的行動和身體的刺激下才會萌動,因而具有環境依賴性的特點。如果你們是真心相愛的,要知道過分貪圖戀人的愛撫,曆經邊緣性行為的誘惑,最終會産生身不由己的沖動,這是一種危險的遊戲。要對熱戀中感情潮水的力量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要在理智還可以說話的時候,樹立起“堤壩”,設想好“退路”。
誤區之三
貞操觀念在現實社會中已經毫無意義。性行為是男女青年最私有的個人行為,但它同時也受社會和文化環境的制約。人們雖然已經以自然的、科學的、嚴肅認真的态度來對待性,但總地說來人們對婚前性行為還遠沒達到“毫不介意”的地步。“偷食禁果”或被迫失身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客觀存在的。
婚前性行為有可能帶來未婚先孕,還會造成心理上的壓力與精神負擔,并可能成為有損身心健康的誘因,在社會上性病與艾滋病傳播的情況下,尤其應十分警惕和謹慎。
誤區之四
失去了“童貞”,就不再純潔,今後不會被人愛,也不配再被人愛了。隻能自怨自艾,自暴自棄。實際上,盡管失身可能會給今後的選擇産生某些影響,但并不意味着與幸福無緣。人們越來越傾向于認為,貞節問題不能簡單地論錯對。貞潔意味着自然,意味着單純、天真。“貞潔”與否本質上在于一個人精神上的情操。
作為知識分子的大學生,大多是有了感情不能自制才發生性關系的,出于非道德原因的情況占多數。因而,對已經失身而陷入難以自拔痛苦中的人,沒有必要在過去的陰影中愈陷愈深。也許一個人不得不為過去付出一些代價,但沒有必要永遠背着心理上的十字架,成為封建“貞操”觀的犧牲品。昨天已成為過去,重要的是珍惜今天,相信自己仍然擁有追求和享有幸福的權利,還可以重新選擇未來的道路。
更多精彩推薦:
睡眠——嬰幼兒的第二食糧
怎樣給寶寶喂米飯
嬰幼兒斷奶後的營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