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民間傳統手藝麥生糖

民間傳統手藝麥生糖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2 13:07:43

作者 馬金江

民間傳統手藝麥生糖(記憶中的鄉愁制秤匠)1

提起舊秤(木杆秤)來,上點歲數的人都不陌生。那時去趕集,攤販們個個都有一杆秤;生産隊裡分東西,你能見到能秤一、二百斤的大秤;如果你去藥店又能見到能秤幾兩幾錢的小秤(俗名等子)。有的農民自己家裡也有一杆秤,以備使用。總之,作為中國傳統度量衡三大件之一的木杆秤,它是2000多年來商品交換流通的參與者與見證。而制秤這門手藝不僅被譽為“百工之首”,更是與長城一樣古老。

  舊杆秤都是十六兩為一斤,俗秤“十六兩秤”。為什麼是十六兩呢?據說魯班發明秤時,是以北鬥七星加上南鬥六星,定為十三星。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時,又加上了“福祿壽”三星。就成了十六星,每星代表一兩,十六兩為一斤的木杆秤,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民間傳統手藝麥生糖(記憶中的鄉愁制秤匠)2

這一流傳就是2000年。直到1959年國務院聽取陝西富平縣小學教師楊中一先生“将十六兩進位制,改為十兩進位制”的建議後,正式頒布“改十六兩一市斤,為十兩一市斤”的政令,十六兩秤才逐  漸退出人們的視野,全國統一使用十兩秤。1970年代,國家又推行公斤制,木杆秤統統改為了“公斤秤”。

  木杆秤的結構比較簡單,由秤杆、秤鈎、秤盤、秤砣、秤星組成。但制起來卻不是簡單的事情。杆秤用的木頭都是紋路細膩、木質堅硬的上等的木、栎木或棗木。大體經過制胚、刨圓、打磨、頭尾包銅皮、定刀口、裝刀子、秤鈎、試秤、分刻、割星這幾個步驟。其中重要的有兩步:一是定星子,即俗話說的定盤星,一杆秤準不準全在此。制秤匠都是認真對待,精心量試,精準刻定。二是割星。即用手鑽精确打星孔,孔打好後把鋁或銅絲插入一毫米深的孔中,用刀割斷形成星花。一杆秤幾百個星花一個也不能馬虎。制秤匠制的是秤,更制的是公平與德性。制秤手藝多為家族傳承。從事制秤業的人并不多,過去一個縣城也就一兩家,有時集市上也能見到他們的身影,主要是修秤。丢了砣的,壞了盤的,斷了杆的,都能及時給修配上。

  大約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有了電子秤。随着電子秤的推廣普及,木杆秤已很少見到,制秤匠們更是早已不見了身影。也許你旅遊時在某地某處會發現特大的杆秤,那是搞裝飾或展覽用的。如果你面對着那閃爍的星花側耳細聽,也許會聽到星花低聲吟唱着的“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哀歌悲鳴。

民間傳統手藝麥生糖(記憶中的鄉愁制秤匠)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