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c
* 謝謝你的關注
文武,不是一個村,它是三個村。
讀書那會,有兩個同學是文武的,奇怪的是他們并不互相認識,按理來說,同為一個村子的,應該認識,後來才知道,他們一個是文曲的,一個是武曲的。
後來了解過文武的曆史背景才知道,這個地方外人統一都稱呼為“文武”,隻有自己人才會分武曲、文曲還有和曲。
武曲村全貌
文曲村全貌
和曲村全貌
左右滑動圖片查看更多
文曲、武曲、和曲在的地方古名叫“瓦窯口”、“瓦窯頭”、“和鼻嶺”,前兩個地名的來曆與星山腳下的瓦窯遺迹有關。
傳說,瓦窯口出了個文秀才,瓦窯頭出了個武秀才,兩家為搶地盤争吵不休,和鼻嶺的一位長者出來勸和,幾經周折,終于和睦相處。打那以後,人們就将瓦窯口稱為文曲,瓦窯頭稱為武曲,和鼻嶺稱為和曲,總稱文武三曲。
#1
文武三曲
文武三曲是三個相連的自然村,分别為武曲、文曲、和曲,白語“峨撈散因” ,”意為“三邑”。南诏吞并五诏一統後建都太和城,太和城遺址上的村莊一直稱為“太和”。“太”即“大”,“太和”白語稱為“島峨”,所以“峨撈散因”即“和三邑”。
相傳古時候,原住在海西太和的人們向海東望過去,見一處山坡上隐隐約約像有人在趕集,來來往往,很是熱鬧。有人好奇,就乘船過海東想去看個究競。可是到了那裡,卻不見有什麼人,隻不過是荒坡而已。幾次往返都一樣。
// 從文武到名莊的老鄉村公路(2010年)
有人便議論說,那裡定是福地,若去居住肯定會發達。于是就有人相約醞釀要遷徙到海東去。
恰巧,太和大姓楊家三兄弟楊金谷、楊銀谷、楊玉谷正為分家房地基不夠分而發愁,老二楊銀谷就自告奮勇說要到海東去居住。另有幾戶不同宗的楊姓人家也表示願一同前往海東發展。
// 大麗高速公路正在建設(2010年8月)
就這樣,太和的楊姓便陸續遷移到了海東文武,在他們認為的這個福地的山坡上定居下來。楊銀谷定居後發展成了七家人,另外幾家人發展成了八家人,這也就是文武七家族和八家族的來曆。
#2
七家族和八家族
七家族和八家族是兩個大家族,相傳七家族重文,多出文人。八家族重農商,多出富戶。
八家族沒有功名就用錢買,捐個秀才的名分,穿官衣黼服,在大門口立了個有石獅子的石桅杆,蓋了“三滴水”大門,門上懸匾曰“光國之光”。
七家族有個稱五貢爺的人很有才學,對此不服氣,就派人去把八家族門前的石桅杆上的石獅子掀下來,并送去一副對聯。上聯曰“不文不武一件藍衫拖地”,下聯曰:“非科非甲兩根紅棍參天”。
// 珍貴的曆史圖片
他還為“光國之光”批了一首藏頭詩:“光買功名不讀書,國家何用此匹之乎者也俱不識,光光養着一窩豬。”聽聽這說的是人話嘛
,難道早在那個年代,有錢就可以為所欲為?
八家族遭此羞辱後暗下決心洪後人讀書,竟然出了八位舉人。
#3
文武馬幫
早在清代,文武三曲的馬幫在大理就出了名。他們東走昆明,西走保山、騰沖,北走麗江、中甸,南走普洱、思茅,以至出國到東南亞。
清朝道光年間,文曲的楊高明是遠近聞名的大馬鍋頭。
據說,他趕的馬幫,頭騾、二騾已走出一裡多到了下水碓秧田壩附近,押後的牲口還沒出大門。有一次楊高明的馬幫去昆明路過祿豐,走到新修的座大橋被堵住,說是要等有達官顯貴經過時讨個吉利後才讓旁人通行。
楊高明怕時間等長了貨多壓不住,就去向執事們請求先過,願意回轉時多捐些功德。祿豐的耆老鄉紳們商議後答應了他。楊高明貨物脫手後回祿豐時,捐了兩馱白銀,兌現了諾言。
出門的多了,與外界交流多了,眼界也開闊了。加上明、清時改土歸流,廣施教化,文武三曲的男人多通漢語,且不乏讀書人,甚至出過些文武顯達之士。
#4
文武本主
原先,文武三曲同海東阖境同奉“大聖西來護國安邦救生景帝”為本主。自金湫老太水湧出後,奉金輪聖母為本主。
// 金輪聖母塑像
人們在馬頭坡下金狀潭邊和虎皮甸蓋起了本主上下宮殿,用香木分出像與坐像雕刻了老太聖像連同垂裕聖母三姑老太和六位總爺、六位娘娘、新王太子及老太的女孩金花、銀花,一共18樽,并制作了15頂銮轎(金花、銀花不用銮轎)一到春節,阖境十村輪流接送本主。
從三曲輪起,正月初五開始,早上将老太出像及所有聖像從聖宮接出,到達街登甸旁依次将銮轎停放在大路邊,早飯後才接進下宮殿。
// 設壇迎本主
據說在街登甸旁停放是因為邪氣重,要靠本主聖駕壓一壓,驅散邪魔。也許那裡作為茶馬古道岔路上的一個交彙點,在其繁華的集市時期曾遭過劫難或戰事有冤魂作祟吧!
初八輪到名莊從下宮接走,經數村接送後到二十三日又再次輪到三曲,到二十五日送回上宮。
1983年起,輪流接送由十村增至十五村,時間也改從初二開始,直到廿九日。
三曲接送,頭一次初五不變但後一次二十三日改為二十七日,到二十九日送回上宮。
// 文昌宮
在接送本主時,各村按傳統,該耍龍的耍龍,該耍獅的耍獅。男女身着節日民族盛妝,載歌載舞。在聖駕過門前時,家家燃起捂着青松柏枝的火盆,濃煙迷漫,有的還燃放鞭炮。節日氣氛特異而濃烈。三曲按規定隻能耍獅,據說若耍龍就會發大水鬧水災。
// 重修後的古戲台
本主下宮即下老太廟還專門建有戲台,每年農曆五月二十日為謝水澤連唱三天大戲。頭天踩台,第二天正會,第三天掃台。近幾年多改為民間民族歌舞會演。
除老太廟戲台外,武曲村心也有一個戲台。是目前大理現存最古老的戲台。
#5
文武三曲文昌宮&先鋒營
武曲還有個文昌宮,位于文曲與武曲交界處,始建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相傳為武曲人清代道光乙酉歲貢楊珍創建。
// 文曲村文昌宮大門
據傳,和曲曾在村後山坡上建一座寺廟,在挖地基時挖出一口金羅鍋和一對金鴿子,但金鴿子一展翅就向西飛過洱海往三塔寺去了。金羅鍋也一下子消失了。主持挖的人認為建寺已沒有作用沒有價值就歇手了。寺最後沒建成,僅留下挖過的痕迹。
從和曲村後跑馬坪順着星山山脊朝東向上走,過八仙台、葫蘆頂、青霜嶺,到達星山頂,其山包周圍有挖過戰壕的遺迹。
據說有人在種地時還挖出過兵器、彈殼。人們把那裡叫作“先鋒營”。相傳是海東境内三個古代營盤之一(另兩個,一個在向陽,一個在水井)從先鋒營順山梁再往東南走兩三裡,到達另一個較高的山頭,叫望哨山。站在山頂,可俯瞰整個海東壩子。
編輯 / yc
最後:
不管文曲武曲還是和曲
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文武
如果你喜歡或者想要了解
海東各村的白族文化曆史
追祖溯源
歡迎關注我
這裡是海東(hdysx9527)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