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1月15日,王薊(左一)在宿舍裡和朋友們交流。新華社記者楊俊江攝
貴州民族學院新聞系四年級女生王薊,曆時1年半編寫了12萬字的性教育讀本,即将由灌輸文藝出版社以《玫皮書——性成長自助手本》為書名出生。此書雖沿未問世,但手抄本、打印本就已在同學中傳閱,從而也在學生、家長、教師和性教育工作中引起了各種争論。——新華網貴陽1月15日電(“新華視點”記者李春惠)
2006年12月13日下午5時,昆明一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大四女生高淇(化名)從7樓的宿舍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22歲零7天的生命。青春的瞬間消逝引來無數歎息和惋惜。這名已經報考中科院研究生的女孩子,在給父母的遺書中,訴說自己兩次遭到強奸,“我沒有辦法承受身心上受到的玷污,我走了”。
“她沒有跨過這個溝”
在老師眼中,來自山東武城縣農村的高淇是個善良樸實的好學生。一名相熟的同學回憶說,高淇學習十分刻苦,立志考中科院研究生,每天去圖書館複習備考。此前沒有見過她與别的男生交往。她的突然離去讓周圍的人都一時難以接受。
由于“強奸”情節的證據有限,警方暫時未予立案。學校通過走訪調查,認為高淇與該男生是戀愛關系。學校有關負責人認為,這個悲劇是高淇的情感因素導緻的,“她沒有跨過這個溝”。
有知情人分析說,兩人可能陷入了一種非常複雜的關系中,就算第一次确實是該男生以暴力脅迫高淇就範,而她出于種種考慮沒有報警;但第二次高淇再去他的宿舍,就說明她非常缺乏自我保護意識。
可以确定的是,高淇發現自己懷孕後,沒有及時采取措施,也沒有告訴第三個人。
高母李風芹後來回憶,大約去年11月時,高淇好幾次在電話中哭着說想家,追問下卻什麼也不肯說。讓這位母親後悔不已的是,她當時并沒有多個心眼向學校反映女兒的反常表現。
直到去年12月12日,該男生不得已下向學校報告。在這之前,老師和同學都以為高淇的情緒異常不過是考研壓力太大所緻。
校方說,在給高淇做思想工作時,高淇表示能夠處理好自己的問題,“但是她後來情感上出現了反複和波動。”
“現在大學生都可以結婚,談戀愛學校怎麼幹涉?”校方負責人說,學校隻能在教育、管理方面盡到最大的努力,開設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戀愛婚姻等方面的講座和咨詢,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心态。“她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悲劇。”
[nextpage]
資料圖片
向校園性教育和心理教育追問
“是什麼使她選擇用最不理智的方式處理這場危機?”高淇之死令人扼腕歎息。有人說,如此傳統、狹隘的“貞節觀”似與日漸開放和多元的校園氛圍格格不入。
還有人認為,在面對性侵犯、意外懷孕時,高淇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危機處理意識之弱,讓人難以相信這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孩。
抛去關于“強奸”的是非争議,更多的人開始向近乎癱瘓的大學性教育和心理教育追問。
雲南省健康教育所心理咨詢中心主任、高級心理咨詢師趙白帆分析說:“從高淇的遺書和給老師的信中,可以看出她對性的認識趨于保守,認為‘逾越了界限就是肮髒的、受辱的’。”
這種觀念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家庭環境和從小接受的教育,“高淇出身農村,也許傳統貞節觀念在她的心中根深蒂固”。
但是,上了3年大學後,她仍然沿用這麼簡單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不得不讓人重新審視性教育的缺失。
“我們現有的性教育還是停留在傳統的德育說教、政治工作之類的模式。”長期關注青少年性教育的趙白帆深感在高校推行真正的性教育仍有很大障礙。
有一次,昆明一所大學醫學院欲邀請她去學校做一個性教育的講座,商談下卻發現雙方對“性教育”的理解完全相左。校方想告誡學生“不可以有逾矩行為”,而趙白帆卻希望現場演示如何使用安全套,醫學院院長大驚失色,最終未能成行。
這種欲語還休、遮遮掩掩的“性教育”強調從倫理道德層面訓誡學生“不可以”,卻不告訴學生如何防範危險,如何減少傷害。因此,一個既成的惡果就是,第一次被脅迫發生性關系後,也許出于害怕或羞恥,高淇沒有報警;而當她發現自己懷孕後,卻不懂得及時處理。
心理專家分析說,從後來兩人仍保持來往來看,高淇對該男生可能有一種連她自己都說不清楚的複雜情感,有對異性的好奇,有肌膚接觸的恐懼,而被玷污的受辱感最終占了上風。“‘不可以發生!一旦發生,你就毀了’,這其實就是現有的‘性教育’給人的心理暗示。”
學校指派與高淇談話的3位老師中包括一名研究性科學的心理老師。高淇出事後,這位心理老師以“壓力太大”為由婉拒了采訪要求。她表示,在談話時高淇三緘其口,什麼也不肯說,所以“采訪也沒什麼好說的”。
盡管談話内容已不得而知,但趙白帆認為,從專業的心理救助角度來說,行政角色(副院長、班主任)的介入可能使得談話的效果适得其反。“一旦談話中出現了道德上的評判,可能會讓高淇自慚形穢,讓本已覺得羞辱的她心理壓力加劇,為證明自己的‘清白’、‘純潔’而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結束生命。”
趙白帆表示,高淇經過了怎樣的心理掙紮現在已經無法妄自揣度,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自殺不是突然的想法,而是在大家不知道的長時間内積郁已久的。談了那麼久,還這樣堅定,說明她的自殺沖動很強烈”。
專家認為,在長達4個多月的時間裡,高淇如果找人傾訴,也許會緩解壓力和内心的郁悶,獲得幫助,從而改變生命軌迹。但“她的性格可能比較封閉和偏執”。遺憾的是,親友和同學都忽略了她的種種變化。
“覺察到自己或身邊的人出現心理障礙、需要心理幹預也是一種觀念和能力,這需要心理健康的普及性教育。”趙白帆說。
趙白帆感歎青少年生命意識淡漠,生命教育被忽視得太久。這種缺失,不僅是在大學,和性教育一樣,生命教育應該是青春期教育的一部分。
據北京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課題組報告顯示,有超過60%的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自殺已成為15至34歲人群的首位死因,約占死亡人數的26.04%。學習壓力、精神疾病、情感挫折、就業壓力是導緻大學生自殺的重要原因。2006年的每個月都有此類新聞見諸報端,僅在2月份,某農業大學短短10天内就有4名學生自殺。
“心理脆弱,加上生命意識淡漠,當然覺得自殺是最好的解脫方式。”專家呼籲,“高校心理咨詢和危機幹預機制不該再是紙上談兵了!”(雷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