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源于追尋自我
俗話說“不是冤家不聚頭”,愛情也往往如此,兩人又愛有恨,又打又鬧,卻又愛的死去活來。對于這種心理,心理學家認為,造成情人間強烈吸引的原因之一,其實就是為了追尋完整的自我。
心理學大師楊格認為,每個人都身具“顯性”與“隐性”(或稱“影子”)人格。換言之,每人除了表現外在衆人所見之“顯性人格”外,還有個正好相反,潛藏心底的“影子人格”。也就是說,一個很活潑的人實際潛藏着很抑郁的一面,而另一個很安靜的人,很可能在另一種陌生環境下,變得躁動不安。
用心理學理論來說,“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覺型”,因為“分析型”者着重邏輯思考與客觀評斷,但是當他在強調與表現“理性”時,便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細膩多情“感性”部分的人格,壓抑到潛意識深處,變成隐性的“影子人格”。
于是,當一個遇見一位身具自己“影子人格”的異性時,心中常會有歡喜雀躍的感覺,因為對方彰顯出自己所缺乏(或已被壓抑)的人格特質。有人說,愛情對象通常都是性格互補,就是這個原因。一個沉默的人遇到一個活潑的人,往往是他的“影子人格”見到了陽光,受到了感召,由此變得極為愉快,受桎梏的心靈,得以自由釋放。
這個異性相吸,“影子人格”和“顯性人格”整合互補的過程,将逐漸發展出一個較完全、較成熟人格,這個過程也被心理學家稱為“完整之我”的追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