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
新華社網站5月7日引述香港《大公報》的一篇文章說,這幾年,社會上陪舞、陪酒、陪歌的“三陪”現象有所收斂,然而,另一種“三陪”,即官場上陪吃、陪會、陪玩,卻愈演愈烈,已經成為基層幹部沉重的包袱,令人堪憂。
這官場新“三陪”比起老“三陪”,形式更隐蔽,内容更寬泛,危害更嚴重,決不容忽視。首先,新“三陪”打着的是下基層、調研、開會、辦公等旗号。而且,會議也好,下基層調研也好,都是應基層鄉鎮的“強烈要求”而進行的,因此,表面看來名正言順。其次,新“三陪”基本也包含了老“三陪”的内容,這陪吃、陪玩和以前的陪歌、陪舞、陪喝有什麼兩樣呢?再次,新“三陪”不僅使得幹部們疲于一些沒有任何價值的官場應酬,助長文山會海的歪風,更使得公共資源白白浪費,助長奢靡腐敗之風,敗壞政風黨紀。
官場新“三陪”從表面看來是官場應酬的一種正常方式,實質上,隻不過是一種披着合法外衣的腐敗新形式而已。相比過去,官員在以權謀私和行賄受賄上須付出的成本越來越大,随着為黨紀國法所約束和限定的腐敗行為越來越多,遊走于合法和非法之間的擦邊球也越來越少。自然而言,一些看似正常合法的灰色地帶,便成了隐藏腐敗的“重災區”,官場上的上下級公務應酬就是一個典型。一方面,民諺有雲:“酒杯一端,政策放寬;筷子一舉,可以可以”,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短,很多事實證明,應酬往往是腐敗的前奏曲。另一方面,一些幹部之所以樂于“三陪”,皆因個中大有甜頭,既能滿足一己之貪欲,又不必擔心受懲罰。須不知,他們浪費了多少社會資源,吃垮了多少基層财政。
有人認為,這官場新“三陪”風起雲湧,其實是有其深刻曆史和現實根源的,它源于中國源遠流長的人情文化和應酬傳統,又源于法制缺位的嚴重現實,因此,很難在短時間内一步到位地解決。這樣的方法看似有理,實則是消極放任,等于默認了新“三陪”這一官場“潛規則”。
根治新“三陪”,不能揚湯止沸,必須釜底抽薪,要把它當作一種腐敗的新形式來打擊,用嚴格的黨紀政紀來壓制它,用正常的公務制度來代替它。當務之急,必須從反腐倡廉的高度來對待應酬問題,大力推行“公務消費交費制度”,即所交費用由派出單位負責交錢給接待單位,誰消費誰買單,盡量避免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打交道。讓那些上級單位花錢時也知道心疼。
(作者系中共黨史研究人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