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人老防耳背
第二章:老人中風的5個前兆
第三章:“老糊塗”可能是老年癡呆
并不是所有的老人在上了年紀之後都會變得耳背,也有很多人老了也是耳聰目明的。這是為什麼呢?如何才能有效預防老年人耳背呢?
人老防耳背
老年性耳聾的發病機理較為複雜。有資料表明伴有高脂血症的老年患者中,老年性耳聾的發病率明顯高于血脂正常組。高血脂促進老年性耳聾,除因脂質沉積使毛細胞和血管紋變性、血小闆聚集及紅細胞淤滞、微循環障礙外,還可能與過氧化脂對聽覺感受器中生物膜和毛細胞的直接損害有關。耳蝸螺旋器和相關的神經萎縮,故表現為進展緩慢的雙側性、高頻下降為主的感音神經性聾。另外,老年人由于骨質增生,使内耳聽道及附近的骨性小孔和小管狹窄或閉塞,相應的神經纖維、螺旋神經節萎縮,神經細胞減少,這可能是老年性耳聾的又一病因。導緻老年性耳聾加重的還有如下因素:
(1)60歲以上出現原因不明的雙側對稱性聽力下降,以高齡聽力下降為主。
(2)聽力下降為緩慢的進行性加重,開始時常不被注意。随着高頻聽力的下降,對語言的分辨能力有所影響,此時患者有聽得見聲音,聽不清内容的情況,常需别人重複。以後随着語言頻率的受損,則要求說話者提高聲音與之交談。
(3)常有聽覺重振現象,即患者常述,“别人說話低聲時聽不到,但大聲時又覺得太吵。
(4)語言分辨率與純音聽力不成比例,即稱“音素衰退”。多數情況下純音聽力減退不及語言聽力嚴重,年齡越大此種現象越明顯,即在許多老年人盡管純音聽力基本正常,但仍不能理解講話的内容。
(5)在老年人中有一種與年齡相關的“附加”聽力喪失,導緻他們在聽阈水平相同時的言語功能較年輕者差。同時還存在着低估自身聽力喪失的趨勢。
(6)在嘈雜的環境中,老年人對語言的理解更差。在老年人即使其聽敏度損失不大,但在有噪聲的混響環境中,其理解言語的困難度要比聽力正常的年輕人大得多。對于有聽力損壞的老年人,其理解言語的難度更大。
(7)部分老年性聾的患者可以伴有耳鳴,常為高頻聲。開始時為間歇性,在夜深人靜時出現,以後漸變為持續性,白天也可聽見。耳鳴常始于30—40歲,其出現率随年齡而漸增,60—70歲時達到頂點,此後即迅速下降。多數伴有耳鳴的患者,随着年齡的增長,其對耳鳴感到“習慣”,以後耳鳴可以自動消失。
老年人如何預防耳聾
1 盡量防止噪音。力求有一個比較安靜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防止外耳道和鼓膜的損傷。
2 不随便挖耳。 少吃含有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
3 節制飲食。減少心血管病的發生。 以免内中的尼古丁、乙醇成分對内耳的損害。
4 戒除煙酒。 适當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
5 勞逸結合。防止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控制自己的感情。 如郊遊、散步、打太極度拳和氣功等。
6 經常參與适合老年人的體育活動。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加強内耳器官的血液供應,改善内耳器官的代謝。 或用手指不停地擠壓耳屏。
7 按摩外耳及鼓膜。經常用手按摩耳殼并輕輕地用掌心向内耳擠壓和放松。可以對鼓膜起到按摩作用,燃放鞭炮時。
8 遇到巨響。用手捂耳,維護鼓膜。 如鍊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和奎甯等。
9 盡可能防止使用對内耳聽覺器官有毒性作用的藥物
老年人預防耳聾的方法
1.廣泛宣傳杜絕近親結婚,積極防治妊娠期疾病,減少産傷。早期發現嬰幼兒耳聾,盡早治療或盡早做聽覺言語訓練。
2.提高生活水平,防治傳染病,鍛煉身體,保證身心健康,減慢老化過程。
3.嚴格掌握應用耳毒性藥物的适應症,盡可能減少用量及療程,特别對有家族藥物中毒史者,腎功不全、孕婦、嬰幼兒和已有耳聾者更應慎重。用藥期間要随時了解并檢查聽力,發現有中毒征兆者盡快停藥治療。
4.避免顱損傷,盡量減少與強噪聲等有害物理因素及化學物質接觸,接觸煙酒嗜好,不得已時應加強防護措施。
老年性耳聾的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 因緻聾原因很多,發病機制和病理改變複雜,且不盡相同,故迄今尚無一個簡單有效且适用于任何情況的藥物或療法。目前多在排除或治療原因疾病的同時,盡早選用可擴張内耳血管的藥物、降低血液粘稠度和溶解小血栓的藥物、維生素B族藥物,能量制劑,必要時還可應用抗細菌、抗病毒及類固醇激素類藥物。藥物治療無效者可配用助聽器。
2.助聽器 一般需要經過耳科醫生或聽力學家詳細檢查後才能正确選用。語頻平均聽力損失35-80dB者均可使用;聽力損失60dB左右效果最好。單側耳聾一般不需配用助聽器。雙側耳聾者,若兩耳損失程度大體相同,可用雙耳助聽器或将單耳助聽器輪換戴在左、右耳;若兩耳聽力損失程度差别較大,但都未超過50dB者,宜給聽力較差耳配用;若有一耳聽力損失超過50dB,則應給聽力較好耳配戴。
老人中風的5個前兆
通常中風都會有前兆,在寒冷的季節往往是老年人中風的發病高峰期,并且年紀越大的老人越危險。但是隻要及時的發現老年人中風的前兆,我們就能及時挽救悲劇的發生。一下這些就是5個中風的前兆。
1、頭暈——中老年人中風前兆,會反複出現瞬間眩暈,突然自覺頭暈目眩,視物旋轉,幾秒鐘後便恢複常态,可能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俗是中風的先兆,應及早診治,防止中風發生。
2、肢體麻木——中老年人出現肢體麻木的異常感覺,除頸椎病、糖尿病外,如伴有頭痛、眩暈、頭重腳輕、舌頭發脹等症狀,或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腦動脈硬化等疾病史時,應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風發生,突然發病或單側肢體乏力,站立不穩,很快緩解後又發作要當心。
3、眼睛突然發黑——單眼突然發黑,看不見東西,幾秒鐘或幾十秒鐘後便完全恢複正常,醫學上稱單眼一次性黑朦,是因為腦缺血引起視網膜缺血所緻,是中風的又一信号,反複發作的眩暈欲吐、視野縮小或複視。
4、中老年人原因不明的跌跤——由于腦血管硬化,引起腦缺血,運動神經失靈,可産生共濟失調與與平衡障礙,而容易發生跌跤,也是一種中風先兆症狀。
5、說話吐字不清——腦供血不足時,使人體運動功能的神經失靈,常見症狀之一是突然說話不靈或吐字不清,甚至不會說話,但持續時間短,最長不超過24小時,應引起重視,還有原因不明的口角歪斜、口齒不清或伸舌偏斜都要注意。
“老糊塗”可能是老年癡呆
76歲的李婆婆最近突然變得很健忘,而且易怒,動不動就對家人發火。剛開始,兒子以為母親的變化是正常的,但有一天,走丢了的李婆婆被民警送回家,兒子才意識到嚴重性,連忙将母親送到成都市慢性病醫院檢查。經該院神經内科主任李航診斷,李婆婆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即老年性癡呆症。李航提醒,“老糊塗”要警惕老年癡呆纏身。
誤區:“老糊塗”是正常的
李航介紹,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腦細胞進行性衰退的腦部疾病,發病對象為60歲以上的老人。一旦老人患上此病,他們的思維、記憶以及執行功能将逐漸退化,直到影響老年人的正常生活能力,這也是繼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和癌症之後的第四位導緻人類死亡的原因。
“老年癡呆發病初期很隐匿,家屬通常察覺不到,通常表現為記憶力障礙,記不得剛做過的事,記不清時間地點,以及性格改變,如煩躁焦慮、抑郁等。”李航說,很多人都将這些現象歸結于“老糊塗”,認為是人在衰老過程中的正常現象。而這,是人們的一大認識誤區。統計顯示:在80歲以上人群中,大約20%患有癡呆,這意味着80%的高齡老人沒有患上該病,也就是說“老糊塗”是不正常的,很有可能就是老年性癡呆。
老年性癡呆患者與一般健忘者的區别是:老年性癡呆患者記不起發生過的事,即使經過反複提醒也回憶不起來,而一般的健忘者隻是遺忘事情的某一部分,經人提醒就會想起。老年性癡呆患者喪失了識别周圍環境的能力,不知身在何處,會逐漸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思維變得越來越遲鈍,語言越來越貧乏;而一般健忘者對時間、地點、人物關系和周圍環境的認知能力絲毫未減,日常生活可以自理。
預防:多動腦 老人别太閑
“得了老年性癡呆也沒有辦法,反正是治不好的,不要那麼麻煩了。”對于人們的這種認識,李航說,正确的認識應該是,老年性癡呆是一個漸進的老化過程,輕度和中度患者經過治療會延緩疾病的進展,甚至可以通過治療恢複部分功能。
老年癡呆雖然沒有特效藥,但可以通過預防降低患病幾率。日前有報道稱,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等家務活有助降低老年人包括80歲以上人群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幾率。“做家務能動腦動手,對預防老年癡呆有好處。”李航表示,老年人退休後不要閑着,要多動腦,找事做,盡量讓自己的退休生活變得豐富些,比如讀書看報、多與人交流等,“千萬不要讓我們的大腦太閑了”。
結語:良好的生活習慣不但能夠幫助老年人預防耳背,同時也能夠幫助老年人提高身體的抵抗力哦!(文章原載于《健康博覽》,刊期:2012 第5期,作者:陳偉,李潮,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庫知識百科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