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職場供電站(ID:zhichanggdz)
逼婚,幾乎讓所有中國年輕人聞風喪膽的一個詞。
因為它,過年不想回家;因為它,“無臉”見爸媽;因為它,生活一團亂麻......
逼到最後,大家都由衷地發問:單身會死嗎?不結婚是會被判刑嗎?
要不然,實在想不明白,為什麼,竟然有母親會用生命當作籌碼逼迫女兒結婚。
01
2019年初,江蘇90後姑娘小周在母親的安排下和一名男子付某相親。
兩人并沒什麼眼緣,所以相親結束兩人就散了,也沒有和對方繼續交往的打算。
而周母這個時候就不樂意了。
她個人認為付某的條件不錯,而且還是自家遠房親戚,沾親帶故,多好的一門親事啊!
于是她不顧女兒反對,開始想法設法讓兩人結婚。
小周本來在外工作,周母為了強迫她結婚,竟然直接殺到了她工作的地方,強制把她接回了家,并且言語脅迫道:
“不結婚我就把你趕出家門!”
甚至還說:
“不結婚我就死給你看!”
我不理解,但是大為震撼。
小周害怕母親做出極端行為,最終隻能妥協,和付某完成了婚姻登記。
但強扭的瓜不甜,是誰都知道的道理。
許多父輩總認為“感情是會培養出來的”,因為他們那個年代包辦婚姻太多,有太多人在妥協中走完了一生。
但在這個個人意識覺醒的年代,但想要維系沒有感情的婚姻,是非常痛苦的。
小周和丈夫生活了一年,從未有過夫妻間的相處,痛苦不已。
小周提出想要離婚。
可母親依舊固執己見,又吵又鬧,甚至還對小周動過手,就是不允許小周離婚。
小周實在忍無可忍,最終起訴到了法院,要求撤銷和付某的婚姻關系。
根據《民法典》規定:
如果父母的行為對子女的婚姻産生了逼迫的效果,使得子女違背自由意志結婚,可以請求撤銷婚姻,此前的婚姻,自始無效。
所以小周“勝利”了,她成功和付某撤銷了本不應該擁有的婚姻關系,隻是這件事後續母女該如何相處,就難以得知了。
這一荒謬又真實的故事在社交平台一經擴散,就立刻沖上了熱搜。
這事太典型,讓太多人看到了自己。
實在很難想象,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究竟還有多少“小周”。
又或許,“小周”就是你,也是我。
02
湖北經視播出過一檔節目,簡直就是小周的翻版。
30歲的劉女士是一位銷售達人,每個月有一萬多的收入,生活體面,也不缺追求者。
隻是沒遇到喜歡的,所以還沒結婚。
但是她母親一直很焦慮她的婚姻問題。
有一次,她母親在大巴上偶然認識了朱某的父親。
兩人攀談之下,得知對方的兒子朱某也還沒結婚,就非要介紹37歲的朱某給劉女士。
劉女士不想去,母親同樣以死相逼:
“我就一條命,你必須去相親!”
而在第二天,母親就自作主張,把她婚事定了下來,什麼也沒和她商量。
自然而然的,兩人的婚後生活隻能說是一地雞毛。
兩人本就性格迥異,又沒有相互了解的過程。
于是矛盾一天一天地加深,最終鬧到了上電視調解的地步。
實際上這種“因為逼婚催婚而産生的的社會事件”,可以說是層出不窮。
有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年輕人中,逾七成人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歲的“單身汪”壓力最大,被逼婚率高達86%。
(圖源網絡)
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但男性被逼婚的無奈也隻多不少。
央視《等着我》欄目,曾經有一期,是一位母親尋找離家出走的兒子。
她之前所堅持的觀念就是,兒子成家,她當媽的任務才能算完成。
所以大兒子二十多歲的時候,她就張羅着給他安排相親。
因為大兒子工作繁忙,她就見縫插針,在大兒子休息時一天安排他見三個姑娘,每個見一個小時。
終于第11次相親成功了,她很滿意,大兒子起初也挺滿意。
但當大兒子提出“能不能讓咱倆先相處相處”的時候,母親立馬跳起來:
“不行,必須立刻結婚!”
就這樣,大兒子的婚事算是“辦妥了”。
母親欣慰之餘,信心大增,轉頭就打算完成“另一個任務”。
于是她故技重施,又給小兒子大張旗鼓地鼓搗相親。
小兒子相了五六次沒有成功,讓母親心裡更加不是滋味,于是更加變本加厲逼迫他相親。
母子之間一度關系極為緊張,除了相親幾乎沒有任何話題可說。
小兒子說工作忙回不來家裡,母親甚至要帶着姑娘到他工作單位去見。
回家以後,母親放了狠話:再相不成功,你就不是我兒子,我也不是你媽媽了!
讓母親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句話,讓小兒子再也不願回到這個家了。
此後六年,他再也沒聯系過父母,甚至父親去世也沒回來。
人啊,總是對自己最親近的人口不擇言,一時沖動,往往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父母為什麼執着于催婚逼婚?
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家”觀念濃厚,中國人非常注重家人親情之間的連接,而孩子往往是家庭聚會中的“社交工具”,大家你來我往,自然攀比心理就油然而生。
而圍繞孩子讨論的話題,無非就是成家和立業。
比起立業,成家更是中國傳統裡極其看中的。
故小輩們的婚姻,往往會成為整個大家庭關注的緊要大事。
然而,和舊時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同,現在的年輕人更注重的是自己的選擇。
所以觀念的碰撞在所難免。
其實他們擔心兒女的人生大事無可厚非,尤其是獨生子女,更讓父母憂愁。
但有的時候,善意的擔憂和窒息的控制欲隻是一線之隔。
當跨過這一界線,親情式的道德綁架就司空見慣。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你信不信我死給你看!”
“我還不是為了你好。”
曾經有人說過:“中國最需要學習的,其實不是孩子,是家長。”
很多父母,不把孩子看成獨立的個體,而是看成自己人生的附屬品。
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是他們的通關任務。
這種獨斷的親情模式,使得孩子從童年開始,就要學會在不斷“妥協”中跌跌撞撞地長大......
03
在電影《狗十三》中,少女李玩喜歡物理,但她的爸爸硬要她補習班選擇英語,兩人鬧得很不愉快。
這個時候,繼母生了一個兒子,一家人非常高興,但都選擇不告訴李玩,爸爸買了一隻狗給她作為補償。
蒙在鼓裡的李玩覺得莫名其妙,以為爸爸是調和之前補習班的矛盾,為了重申自己對物理的喜愛,給狗取名愛因斯坦,也在與愛因斯坦的相處中逐漸接納了這個新朋友。
然而,愛因斯坦突然丢了。
家長們對這件事的處理是,重新送給李玩一雙旱冰鞋,并沒有去找。
李玩崩潰。
繼母自作聰明買了一個和愛因斯坦一樣的假愛因斯坦,李玩不接受,任性了一把。
被爸爸毒打了一頓。
爸爸告訴她:你要懂事,你要聽話。
李玩開始學着懂事。
爸爸陪她去溜冰場玩,她很開心,但是猝不及防爸爸就告訴她,旁邊那個小男孩是她弟弟。
她雖然笑容僵住,但沒有掃興,安靜地參加了弟弟的生日宴。
李玩很聰明,最弱的英語拿到了第一,爸爸很高興,說要帶她去天文館。
但卻在那天,要求李玩陪着一家人去酒桌應酬,爸爸忙着附和領導,最終錯過了天文館的時間。
弟弟十分調皮,拿着晾衣杆到處亂打,奶奶被他打破了頭。
李玩和爸爸說,應該讓弟弟道歉,但爸爸卻說:他還是小孩,不懂事,不用道歉。
弟弟又拿着晾衣杆去捅假愛因斯坦,李玩看着嗚咽的狗狗,一瞬間看見了自己,她撫摸它的頭,最終接受了這隻冒牌的狗。
而就在李玩好不容易接受冒牌愛因斯坦之後,弟弟上廁所的時候被狗狗吓哭。
繼母因此撒潑讓爸爸把它送到狗肉店,李玩哭着求爸爸,爸爸不予理會,抱着愛因斯坦開車走了。
李玩悲傷之下,跑去喝酒。
爸爸找到她質問她問什麼喝酒,李玩反問,提到上次爸爸帶她和領導的應酬:
“你上次不也讓我喝酒了嗎?”
後來,李玩拿到了物理競賽第一名,爸爸很高興,李玩趁機詢問爸爸把愛因斯坦送去哪個狗肉店,爸爸開車帶她去了流浪狗收容所,李玩燃起一絲希望,但卻被告知,
愛因斯坦已經絕食死去了。
慶功宴上,不知情的親戚把飯店最出名的紅燒狗肉端到了李玩面前,爸爸他們有些尴尬愧疚地觀察着李玩的反應。
李玩看着,卻沒有什麼反應,夾了一塊狗肉,大口咀嚼着:“謝謝叔叔。”
這一瞬間,好像有什麼東西碎掉的聲音。
最後,她在路邊看到了之前走丢的真的愛因斯坦,表姐興奮地拉她,她淡淡地笑着并沒有去相認,轉身獨自到角落哭泣,旁邊,還有半張殘留在牆壁上的尋狗啟事。
“往後啊,這種事還多着呢。”
最後的最後,弟弟在溜冰場跌跌撞撞,反複摔倒,想要握住大人的手,卻被放開,眼睛裡流露出迷茫。
李玩看着他,想到自己小時候喜歡滑冰,卻沒得選,而現在,不喜歡滑冰的弟弟卻被逼迫着在跌倒中學習“成長”。
弟弟的“懂事”,好像來得更早一些。
爸爸并不是一個壞人,他可以為了家庭在酒桌上對領導低聲下氣;
爺爺奶奶繼母也不是壞人,他們雖然重男輕女,但對李玩并沒有苛待;
弟弟更不是一個壞人,隻是在一家人的縱容之下,他認為他什麼都可以做......
他們和李玩一樣,都在妥協遷就中維持着一個家庭“應該有”的面貌。
隻有狗不會妥協,它絕食而亡,它不必為了生存妥協,它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這個世界。
為了生存,我們終将成為無趣的大人,甚至變得連人也不是,而狗永遠隻是一隻狗。
李玩是否以後也會成為小周,而無數的李玩和小周又将何去何從。
在這狗13的世界,這樣的事,以後還多着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