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自己會說話136(周)
今天鬥膽來解讀一下“周”字。
主流的解讀如下:
《說文解字》中的解讀是“密也。從用、口。”
這個解釋古人可能理解其意義,但現代人理解起來特别難。
看看主流對于這個“周”字的造字起源和演變的解讀:
從甲骨文的造字方面來說,“商代”是主要的造字時代,這個“周”字應該是當時的東方大國“商”所賦予“周部落”的名稱。但是為什麼稱其為“周”呢?一定有其相應的不同于其他部落的“特征”。
主流解讀“周”是因其農業種田密植。筆者認為,“河洛地區”比“周地”土地更肥沃、更适合“密植”,“周”字一定與農作物密植不相關。
我們仔細看看古代“周”字的各種最初的寫法:
這四種都是“周”的甲骨文寫法。其基本形态都有“用”字,這個“用”字我們已解讀過,“用”就是上天旨意已定而由人去執行之意,即天生天定以後,在人的層面去“施行”。
這四個“周”中的前三個字,都在“用”中“點了許多點”;第四個是“用口”。
筆者認為,“用”從“天意”到“人理解”中間而要特定的人去解釋,這個解釋過程非常重要。如占蔔的“貞”到顯示為“真”就是由理解天意的真人來解釋。
而“周”字突出了實際生活中的事實“天意到人理解”中的“密密麻麻”的“點”,直至直接表示“用口”,就明确了其“用口詳細而全面地解釋某事物”的特征,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能把某隐密事實解釋得符合邏輯,沒有漏洞,無可反駁”。
這就是“周”字的最初意義。這也可以從其他的同音字中得到印證:謅、洲、舟、粥、皺。
謅,是信口之說,但有自己的邏輯。
洲,是層層沙子隐密沉于水道形成的,是有條理地形成的。
舟,則是以木闆等材料按一定的規則隐密連接制造出來的。
粥,是把多種糧食置于一器加火慢慢熬制而成,雖有混合,但其内理必須為“各種糧食”顆粒,可是糧食顆粒都在熬的過程中隐密不見了。
皺,則突出了其“隐密”特性,但也必須是布料之類的具備一定紋理的軟性“面料”折疊而成,而折疊中顯其紋理。
這些字,都與前面我們解讀的“周”義相通。
由此分析,“周部落”一定是善于解釋現實的族群,以“口”中的邏輯嚴密著稱,但同時也是善于“隐藏”的族群。但是周“隐藏”的是什麼呢?
從《周易》和周禮的整體來看,其最擅長的就是“隐藏真實目的”。如周禮,表面上來看,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其目的卻隐藏了,其真實目的是“通過這樣的禮制安排,實現周統治者的長治久安”。
再來看《說文解字》所說的“周,密也,從用、口”就好理解了。
總之,“周”有二義:邏輯嚴密、目的隐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