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歲的王阿姨最近心髒不太舒服,查出心跳過緩,她以為自己得了心髒病,卻被醫生告知“可能是甲狀腺的問題”。
醫生指出,老年人出現腿腳水腫或心跳過緩,未必都是腎髒疾病或心髒疾病,也有可能是體内甲狀腺激素缺乏的征兆,應警惕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即“甲減”)。
老年“甲減”
花樣多易誤診
據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内分泌科徐明彤教授介紹,“甲減”是指由于各種不同原因導緻的甲狀腺激素缺乏而引起的機體代謝和全身各個系統功能減退的臨床綜合征。目前,老年“甲減”發病率為2.3%~4.4%,以女性多見,男女比例約1/2~3,并且随年齡增長而增加。
“和中青年患者相比,老年人‘甲減’的患病率并不低,但患病表現經常不典型,因而漏診或誤診的機會很高。”徐明彤說,老年“甲減”可與一些退行性病變、腦功能下降等現象相混淆,應引起老年人的重視。
老年“甲減”的主要表現為皮膚幹燥、粗糙無光澤、脫發、臉部及足踝出現水腫;飲食食欲不佳、便秘、心跳過緩、心髒擴大;有些病人也會出現胸水和腹水。此外,還可能有記憶力減退、行動遲緩、貪睡等症狀。由于病人能量代謝減低,産熱量少,所以,體溫偏低、怕冷。嚴重者可能導緻黏液性水腫昏迷。
甲狀腺激素治療
需持續終身
徐明彤表示,老年“甲減”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病因各異。
原發性“甲減”約占90%以上,病因可為自身免疫性、炎症、手術、放射等所緻。常見的是甲狀腺自身免疫性萎縮或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從而導緻甲狀腺功能降低,這是老年“甲減”的主要病因。另外,在進行甲狀腺手術、甲狀腺放射性碘治療後,或抗甲狀腺藥物治療過程中,也可出現短暫的“甲減”。
繼發性“甲減”是由于垂體或下丘腦疾病引發,例如腫瘤、手術、放療或産後導緻垂體缺血性壞死,從而造成甲狀腺激素缺乏。
徐明彤提醒,老年“甲減”一旦确診應用适當的甲狀腺激素作替代治療,并每隔2~3周,根據化驗的甲狀腺功能結果将劑量調整,直至症狀緩解和化驗結果回到正常範圍。
“激素替代治療不能用用停停。”徐明彤強調,一般需要終生進行激素替代治療。由于老年人體弱,常患有其他疾病,需要服用多種藥物,有些老人習慣一次服一把藥,這是不對的。“甲狀腺激素藥物相對‘嬌氣’,不能和其他藥物同時服用。”徐明彤建議,要在早餐前單獨服用甲狀腺激素。
飲食:碘、脂肪、膽固醇别超量
查出患有“甲減”之後,老年人應改變膳食習慣,以免對治療造成幹擾,令病情波動。
首先,碘的補充要根據不同的病因而決定,要咨詢專科醫師,可适量吃海帶、紫菜,但忌諱大量進食易誘發甲狀腺腫大的物質,例如卷心菜、白菜、油菜、木薯等。其次,要吃足量蛋白質。再次,限制脂肪,如食油、花生米,以及富含膽固醇的飲食如奶油、動物腦及内髒等。
徐明彤表示,為預防甲低,老年人應增強自我保健意識,改善不良習慣,預防各種感染因素,參加量力而行的體育運動增強體質。如有異常,應進行甲狀腺功能的篩查,及時治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