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創業公司,當時有一個業務需要搭建數據庫自己存儲數據,
但是公司研發資源有限,我就在研發老大的指導下,自己買主機當服務器,自己搭建數據庫系統,
當時看來和我的工作完全不相關,但是前兩年我到一家獨角獸公司轉行做商業分析的時候,之前積累的數據庫知識幫助我迅速接觸了核心業務,并且一年的時間進入到總裁辦協助最高層做決策,同時又學到了更多頂層思維,形成了正向的增強效應。
現在的階段要多積累人脈,多充電,為以後創業打好堅實的基礎。有個詞叫滞後效應,馬上需要建立的認知是,對于我們無法控制的事件,要建立耐心,學會從更遠處找原因,學會看到更大的圖景。
對我們能夠幹預的事件,不能假設别人有耐心,要盡力增加确定性,減少滞後效應帶來的震蕩或者混亂。
歐文費雪說:收入是一系列的事件。我們取得的成就也一樣,事件與事件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越遙遠的事件對現在的影響衰減性越強,所以我堅定的相信,我目前取得的成果是某些長期穩定的生活習慣積累形成的。
超市行業,是一個入門門檻很低的一個行業。有文化的人可以做,沒文化的人也可以做;簡單,零售的本質就是賣東西,就是低進高賣,非常簡單,但是零售死亡率卻很高,要不活得遠不如别人。
滞後效應,超市見效慢。
今天超市中,行業的領導者,都是經過10年至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沉澱。
比如:河南 許昌胖東來,今天連雷軍都去學習的超市,是在1995年創立的。
把時間軸往前推到2000年初,胖東來開始學習家福樂,像素級的拷貝學習。那時候不像現在這麼方面,用個手機就能拍可以的,用相機拍照後還要導出,重點是家福樂是不給拍照的。
胖東來就像潛伏者一樣的把家福樂的賣場的布局、陳列、管理全部搬到自己的店裡。
接下為,胖東來在學習家福樂經營的基礎上,都是做慢工出細活的事。
(1) 抓服務。你到胖東來的店裡,你感受到的服務是全面、體貼,但很自然。
(2) 抓商品。在信息不對稱的2000年初,他們已經開始跨區域自采,把商品進入到這個4、5線城市。
(3) 立文化。胖東來的“愛”文化。胖東來的員工的工資是全行業最高,同時,周二胖東來全系統閉店休息。這些都是行業首創。在大家覺得招不到年輕人的時候,胖東來的員工年齡普遍都不高,包括清潔工。
(4) 變化快。市場變化快,胖東來學的也快,内化能力強。
胖東來把自己公司的培訓資料統一放到自家的官網上,同行想學習都可以上網。看胖東來的資料,至少比同行業的人能引領行業1-3年。他們公司出國學習是常态,科技技術引進的非常快。主動擁抱科技的開放态度,讓超市行業每年像“朝聖”一樣去參觀學習。
胖東來今天的成功,先認清“滞後效應”,堅持把事做對;
減少滞後,專注學習,增加經營确定性;
減少滞後效應引起的震蕩,先把員工的工資加上去,短時間費用增加,但同時提高對員工的能力要求。
中國有句俗話”一年莊稼漢,三年手藝人,十年學會一生意”,就是滞後效應。
種莊稼,需要經曆四季,才能知曉春種秋收。
學手藝,需要一萬小時,也就是三年刻意練習才能有所建樹。
做生意,因為變量更多,往往需要十年周期,方可洞察供需關系變化的長鞭。
這幾天在給新公司做宣傳片,深深感覺的過去的那些當時覺得無用的東西很多都排上了用場,當時稀裡糊塗學的動畫,讓我能做出簡單的動畫效果,當初學的廣告讓我知道怎樣的布局是合适的,當初學的文案寫法讓我能思考怎麼樣的slogan是合格的當初到底層去跑業務讓我有把方案落地的能力,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當初埋下的伏筆。
雖然現在的我處于每天學習的狀态,但是還沒有在工作和生活上産生質的飛躍,讓我感覺到焦慮,其實這也是學習有滞後效應帶來的現象,我現在應該學會“延遲滿足”,不要焦慮。
金融學上的“貼現”,其實就是在面對滞後效應時,不願意延遲滿足,所以會對“現在就要”的東西給出折扣,也就是貼現率。
滞後效應用在日常管理中“獎勤罰懶、獎優罰劣”的時候,獎勵一定要及時,避免滞後效應把獎勵應該帶來的刺激效果完全給稀釋掉;處罰反而應該相對滞後,給被處罰者以馬上改正的時間,否則說罰馬上就罰了,那他就破罐子破摔,反正都已經罰了,那我就這樣爛下去吧。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二維世界,而是一個三維立體的空間,準确的說,加上時間的概念是一個四維空間;因果鍊條、增強回路、調節回路構成了一個三維系統,加上滞後效應這個時間維度就成了一個四維系統——哦,我們升維了。
滞後效應會讓目光短淺的生物和普通人的生活狀态以及情緒大幅波動,而作為一個有理想且大概知曉該如何追逐理想的人,就要把目光望向更長遠的地方,直接越過滞後效應産生的這些山峰和山谷,看到那個潛藏的未來的可能。
由于每個人都有從衆心理,因為把自己置身在強勢的一方,會更加有安全感,更感覺自己在有利地位。
所以在強勢已經産生時,即是有人知道那個觀點是錯的,也會因為怕受傷害而選擇沉默,事中處理是最不明智的,應該在事情剛剛發生還沒産生勢能的時候即時發布正确的觀點,或者勢能已經形成,則在勢衰的時候扭轉局面!
而因為存量的緩沖,以及流量的緩慢,“滞後效應”帶來的時間維度上的複雜性,無處不在。
從感染病毒到出現症狀,有一定的“潛伏期”,讓我們難以從症狀追溯病因;
從播種到收獲,有長時間的“耕耘”,長到讓我們懷疑努力是不是一定有收獲;
從投資到回報,會有漫長的等待,讓我們無法快速驗證自己的判斷。
很多人考試時候在想,當時我多背背這道題就好了;如果年輕時在努努力,不發牢騷,生活可能就比現在更好了。
現在的你正是過去的你決定的呈現
未來的你也正是現在你的付出決定的
你今天的結果是三年五年前決定的
你未來三年五年的結果是今天決定的
每個人現在呈現的樣子,都是自己過往所有經曆的疊加。
某種意義上來說,你的身材是你的實力,更是你賦予生活的模樣。
思考是永遠無法讓别人代替你進行的學習過程。
我朋友做貨運代理業務,變量是客戶和業務種類的數量,目标是想辦法增加這個數量實現利潤增長。
但在開發産品、尋找客戶、營銷與實際業務發生之間,有一個明顯的時間差。在實踐中,我們摸索出來一套“壓茬運營”的産品和客戶開發策略。
1、認識到我們增加産品和客戶的努力,部分會成功、部分會失敗,現有的業務也會自然和意外的衰減和消失,所以要大量研發和營銷,努力提高成功率,保持源頭活水不斷流入。
2、研發和營銷努力與結果有時間上的滞後性,所以要不間斷地進行。用種莊稼來比喻,就是春小麥、夏小麥、秋小麥、冬小麥都要種,保持一年四季有飯吃,這就是“壓茬”。
3、努力保持和強化成功結果,判斷失敗案例選擇放棄或更新,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刺激團隊成員思考和行動上的流動,讓組織結構和能力也随業務變化不斷更新。
4、這種因果鍊的滞後效應,在佛學中有相應的說法,就是《唯識學》所講的“異熟”。
“熟”指瓜熟蒂落,果報顯現;“異”指滞後性和放大性,包含了增長回路和滞後效應。
無意中,系統結構模塊,與佛學形成了呼應。
“滞後效應”有非常積極的一面,它能通過量變而最終實現質變,隻是這種變化需要長時間耐心等待。
就像如今的亞馬遜,它能成為我們如今看到的偉大公司,都是源于貝佐斯創業至今那麼多年來所經曆的各種事情,而不是它前年做了什麼正确的事情。
隻是在産生質變之前,我們是否能堅持自己所做的事情,即便短時間沒有看到回報卻依然不放棄呢?
“滞後效應”也有消極的一面,畢竟整個過程需要經受住時間的考驗,這個過程就像是“黑箱”,我們不清楚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
為此,我們就要消除這類負面滞後效應帶來的影響。
比如績效考核這件事,不能等到每次考核了才去告訴員工他們表現如何,這就太晚了,要減輕這類滞後效應的影響,就需要在日常工作中随時向員工反饋他們的表現,這樣在考核時才能“沒有意外”。
成龍說你看到成龍的今天,沒看到成龍的拼命與放棄休息與親人相處的時間;你看到周傑倫的成功,沒看到其他同學在玩遊戲而他在練琴、寫曲子。
原因不一定在結果附近,有可能在遙遠的過去開始的布局與努力。
現在的不成功是過去很多個不在意、不努力的結果;若未10年的自己選擇,投資自己的身體與頭腦,讓自己擁有完善的知識結構、健康的體魄、職業化的素養、努力建立連接的人際關系。未來的工程,可能就在某次不經意的弱連接中。人比其他生物強大的點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就是“目光長遠”。
牛人比其他普通人強大的點也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就是目光更長遠,同時管理好了自己的欲望,不會總是及時行樂。
不管做人還是做企業,重要的不是做大事,也不是揚名的風光,而是按部就班,把小事做好,把細節處理好,把風險把控好,防治灰犀牛,不給黑天鵝機會,一步步爬到頂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