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若論中國文學史上最聲名顯赫、最成就斐然的父子文豪,“三蘇”當仁不讓,穩居首席。
所謂“三蘇”,即老蘇、大蘇、小蘇,分别指的是北宋散文家蘇洵與他的兩個兒子蘇轼和蘇洵。“唐宋八大家”中,蘇家父子獨占三席,其在文壇的地位和影響力不言而喻。
(蘇洵畫像)
“三蘇”之中,文學成就和藝術成就最高的是蘇轼,政治成就最高(官做得最大)的是蘇轍,相形之下,反而是蘇洵的後世知名度最低,似乎應了那句“長江前浪推後浪,一代更比一代強”。但不要忘了,蘇洵的最大成就既不在于文學也不在于政治,而在于他教育出了蘇轼和蘇轍兩位曠世文豪,從這個角度看,還是老蘇最牛。
對于不熟悉文史的人,要區分蘇洵、蘇轼、蘇轍誰是老子誰是兒子有個最直觀的方法,那就是蘇轼的“轼”和蘇轍的“轍”都是“車”字旁,所以必然是一對兄弟,同為蘇洵的兒子。
(《清平樂》蘇轼和蘇轍劇照)
“轼”的本意是古代馬車上前方的橫木,即“車把手”,比如有個成語叫憑轼旁觀,意思就是靠在車前橫木上旁觀,比喻置身事外。“轍”的本意是車輪在地面上壓出的痕迹,即“車轱辘印”,比如有個成語叫南轅北轍,意思就是心想往南而車輪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相抵觸。
那麼問題來了:蘇洵身為學富五車的一代文豪,為什麼給兒子起名字,一個叫“蘇車把手”,一個叫“蘇車轱辘印”呢?對于這個問題,後世你我倒也無需費心揣測,因為蘇洵曾專門寫文給出過答案。
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蘇洵科舉落榜後轉而把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次年返鄉後,他寫下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說》,通過對蘇轼、蘇轍名字由來的解釋,介紹了二子的性格,表達了對他們的希冀和告誡。這一年,蘇轼11歲,蘇轍8歲。
(蘇轼蘇轍漫畫)
《名二子說》全文如下:
輪輻蓋轸,皆有職乎車,而轼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轼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轼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大意就是:
車輪、車輻條、車頂蓋以及車廂四周的橫木,對于車來說都有各自的重要職責,唯獨作為扶手的“轼”,好像并沒有什麼用處。不過即便如此,如果去掉“轼”,那也不是完整的車。轼兒啊,我給你起名為“轼”,就是擔心你不懂隐藏自己的鋒芒啊。
天下的車,沒有不順着“轍”行使的,但說到車的功勞,“轍”卻不在其中。不過一旦車毀馬亡,禍患也同樣殃及不到“轍”身上。就是這個“轍”,最善于處在福禍之間。轍兒啊,我給你起名為“轍”,就是希望你能免于災禍啊。
(蘇轼蘇轍劇照)
《周禮·保氏》有雲:“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禦,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禮、樂、射、禦、書、數,合稱為“六藝”,其中的這個“禦”就是指駕車。
在古代,駕馭之術不隻是一種服務于交通的技能,更是一門廣泛運用于政治、管理、生活的學問,即“駕馭學”。蘇洵以駕車為思考點給兒子命名,意在讓他們前途坦蕩,步步順遂。
古人駕車前,通常會扶着把手向前瞻望路況,蘇洵給性格沖動的大兒子起名為蘇轼,字子瞻,就是希望他凡事多看、多想,三思而後行。而蘇轍呢,性格比較保守,蘇洵希望他更任由心性一些(蘇轍,字子由),放心大膽往前走,隻要努力過,一定會留下痕迹。
(四川眉州三蘇祠)
總結來說,蘇洵給大兒子起名為“車把手”,就是希望性格沖動的他隐藏鋒芒,凡事深思熟慮,給小兒子起名為“車轱辘印”,就是希望性格保守的他勇往直前,在取得成就的同時又能免于災禍。
正所謂“知子莫若父”,蘇洵對兩個兒子的定位還是非常精準的,蘇轼蘇轍的名字也都起得非常成功有内涵。
參考資料:蘇洵《名二子說》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