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如何體現整體性?來源:【中國教師報】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讓科技與社會的關系日益密切,科技滲透到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領域科技與社會的發展決定了科學教育應該體現綜合性,這是因為自然界本身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學科的劃分則是人為的物理學家普朗克指出:“科學是内在的整體,它被分解為單純的部門不是取決于事物的本身,而是取決于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科學的統一性、學科間的融合性對科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學教育必須體現科學的整體性,容納跨學科的綜合性知識,培養學生整體的認知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科學教育如何體現整體性?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來源:【中國教師報】
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讓科技與社會的關系日益密切,科技滲透到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領域。科技與社會的發展決定了科學教育應該體現綜合性,這是因為自然界本身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學科的劃分則是人為的。物理學家普朗克指出:“科學是内在的整體,它被分解為單純的部門不是取決于事物的本身,而是取決于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科學的統一性、學科間的融合性對科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學教育必須體現科學的整體性,容納跨學科的綜合性知識,培養學生整體的認知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學校課程發展的邏輯起點已然從學科内容走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的整體性和課程的整體育人取向,要求我們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缺乏聯系的現狀,需要對現有課程進行整合後開設綜合課程。綜合科學課程就是将慣常的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的内容以統整的方式有機融合為一門成體系的課程,力圖超越學科界限,強調各學科領域知識的相互滲透和聯系,統籌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注重從整體上認識自然和科學,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回應新時代對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的訴求。
綜合科學課程的目标與價值取向、教材編寫、課堂教學、考試評價、教師培養等與分科科學課程相比有着較大差異,開設綜合科學課程必将遇到一系列難題。比如,如何轉變教師的認識觀念,讓教師接受綜合科學課程;如何培訓教師,讓教師适應綜合科學教學;等等。從浙江省綜合科學課程建設來看,經曆了“論證決策”“試點實踐”“穩步發展”等階段。
由于我國長期實行分科科學課程,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分科課程體系,教師也習慣于分科教學。因此,開設綜合科學課程需要基于教育發展狀況進行理論研究和教學調查,對“為什麼開設綜合科學課程”“如何開設綜合科學課程”等議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論證,對綜合科學課程是否符合教學實際作出理性判斷。在調查、研究、論證的基礎上,浙江省從減少課程門類、減輕學生過重負擔入手,整合初中階段理科課程并開設綜合科學課程。
開設綜合科學課程是一項創新性工作,需要設立課程試驗區進行課程試驗,需要組織富有活力、勇于探索的教師先行實踐,也要允許地方與學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創造性實施。綜合科學課程在學校的試驗是一項十分重要而艱巨的工作,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研部門要出台推進綜合科學課程建設的政策和指導意見,包括為綜合科學教師單獨設立職稱評審系列、各級教研室設立專職教研員、學校成立綜合科學教研組、采用綜合科學合卷考試,等等。在綜合科學課程的試點實踐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師資、教材、評價、設備設施、社會理解等問題,這就需要充分依靠教研人員和骨幹教師,積極破解課程改革中的難題,不斷推進綜合科學課程的發展。
随着人們對綜合科學課程認識的不斷深入,尤其是課程在試點實踐中取得進展,綜合科學課程開始逐步進入穩步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應調整綜合科學課程建設的重點,即從原來的完善教師知識結構轉向更新教師教學觀念、研究綜合科學教學的過程和特征、促進綜合科學課程有效實施——也就是促使教師從原來的“會教書”向“教好書”方向發展。在這一階段的綜合科學課程建設中,不必再過分關注形式上的綜合,而是要把綜合化的思想滲透在課程中,着重“以科學教材資源建設為基礎、以建構綜合教學範式為重點、以建立考試評價體系為保障、以培育綜合科學教師為關鍵”,建立體現核心素養發展理念的課程體系,構建基于科學大概念的結構化課程内容和融“基礎課程 拓展課程”為一體的課程闆塊,提升了綜合科學課程的育人水平。
當前國家對科技創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無疑使科學課程承載着更多新的内涵和使命。課程綜合化與實踐性是課程改革的趨勢,也是我國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路徑,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研究和實踐,建設高水平的綜合科學課程體系,更好地培養科技創新人才。
(作者系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教研員)
本文來自【中國教師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