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患者隐私和醫療大數據的使用是否是兩個對立面?近日,英國《經濟學人》發表了一篇文章,稱一種創新的數據使用方式在疫情期間脫穎而出。
近日,牛津大學領銜參與的一項研究項目(OpenSAFELY)發現了導緻新冠病毒肺炎緻死的關鍵因素,該項目分析了1740萬英國人的匿名健康數據,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數據樣本研究。英國《經濟學人》周刊日前發表文章表示該研究的分析方法是對病曆數據挖掘利用的創新,讓研究人員得以在保障患者隐私的同時,充分利用海量醫療數據中的有效信息展開研究。
這項研究以英國約1740萬人的全科診所病曆以及其中5683例由新冠肺炎導緻的死亡病例作為研究對象,其研究規模和詳細程度均前所未有,該文章目前已經刊登在醫學預印本平台MedRxiv上。《經濟學人》在題為《電子病曆數據研究新方法在疫情中脫穎而出》的觀察文章中談到,若是在非疫情時期,這種大規模的快速提取分析健康數據是不可能完成的,僅是獲得數據許可,就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
而該項目從想法産生到研究發表隻用了42天的時間,疫情的迫切性當然是一方面,另外也是由于該研究使用創新的數據挖掘利用手段。提供該技術及數據的是醫療軟件公司TPP,其日常為約5000萬人存儲電子健康檔案。此次研究方法的獨創性在于,研究團隊并未對任何電子病曆數據進行複制和轉移,而是通過專門編寫的程序,全程在TPP的數據中心内部進行分析。而且,研究團隊隻能通過專用的安全連接查閱患者記錄,所有對電子病曆的訪問都被記錄在案。以上一系列措施,使得研究團隊在醫療數據隐私方面獲得了英國最嚴苛的醫療數據管理組織MedConfidential的認可。
文章稱這類通過挖掘電子病曆助力改善衛生保健服務模式的研究正處于起步階段,而這種模式之所以出現在英國,一方面,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覆蓋的醫療市場形成了TPP這類擁有海量患者電子病曆的公司。另一方面,這種以全科醫師作為醫療服務初診環節的标準模式,使得全科診所病曆擁有最為豐富、統一的數據集合,其數據可謂包羅萬象。
這一研究的聯合負責人、牛津大學的班·高達可(Ben Goldacre)博士表示,英國是“全球唯一擁有可滿足這些分析所需的數據規模的國家”。
《經濟學人》指出,這種新方法的廣泛采用有望帶來重大影響。這意味着電子病曆系統将不僅僅是數據的存儲,而更将成為醫學研究基礎設施中的積極一環,還可以随着科學的需求而與時俱進。此外,這對于應用于醫學的人工智能的發展同樣尤為重要,因為人工智能同樣需要依托大量經過組織篩選的數據,才能足夠準确地了解疾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