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不亞于特洛伊古城的建築?(講述者:高大倫,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教授,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意義不亞于特洛伊古城的建築?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講述者:高大倫,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教授,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
“經曆了八九十年,
我們也沒有完全把這個遺址搞清楚”
三星堆遺址的發掘,一直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從1986年到現在,三星堆經過了幾代人的辛勤工作,這三十多年來,我有幸從一個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到最後成為三星堆長期發掘計劃的組織者。
1929年2月,一個叫燕道誠的農民為了安裝水車,要排出水坑裡面的淤泥,他往下掏,居然發現了一批玉器。
1934年,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的美國專家葛維漢聽說當地有玉器出土,于是過去發掘。他們找到郭沫若來辨認這批東西。坦率地說,郭沫若也沒從事過田野考古,但他認定這批東西很重要,可能是周漢之間的遺存。我們不能苛求前人,當年的專家能夠定位到周漢之間,已經了不得了。
1953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到廣漢三星堆遺址附近去征集東西,收集了一批文物;到了60年代,四川大學成立考古專業,要找實習的地方,又選中了廣漢進行發掘。
1986年,三星堆兩個祭祀坑的出現吸引了全中國、全世界人的目光,由此也奠定了三星堆遺址在中國考古學史上的地位,确定了這是古蜀王國一個級别非常高的中心聚落,很可能是一個國都中心,在中國青銅文明中獨具特色。循着這樣一個定性,我們又開展了進一步工作。90年代初的考古工作又發現了東、西、南城牆,一個比較完整的古城呈現了出來,三星堆的定性也從此确定下來。2000年以後,我們找到了更多的遺址,确認了城牆的始築與廢棄年代,小城、大城當中錯落的布局,以及城址周圍的聚落——特别是确認了北城牆,這樣三星堆古城的四面就都發現了城牆。
所以,科學準确地定位、定性三星堆遺址,前後經曆了八九十年。其實直到現在,我們也沒有完全把這個遺址搞清楚,還有很多新的發現在等着我們,但三星堆是古蜀國早期的一個都城,是夏商時期長江上遊的文明中心,這個結論應該是經得起曆史檢驗的。
“縱目面具”未必是歐洲人
神樹也未必是搖錢樹
三星堆祭祀坑裡出土的器物中,有一種青銅面具特别引人注目,眼睛呈柱狀突出,短的有一兩厘米,長的有将近十厘米,是非常明顯的一個特征。
這個面具的鼻子大而鈎。最開始,有些人望形生義,說這是不是歐羅巴人?它的嘴非常大,嘴角都快到耳朵的位置了,瞳孔呈柱狀突出。
這樣的一個面具,該怎麼來理解?我認為它與鷹一類的猛禽有關。縱目是為了向大家顯示,其眼睛非常敏銳,看得又遠又精準。在鳥類當中鷹的眼睛看遠是最突出的,在天上飛翔,卻能看清地上的小動物,一撲一個準。
再來看耳朵。仔細看的話,會發現它不是耳朵,應該是鳥的翅膀。這可以進一步确認,縱目面具展現的形象有人的面孔,也有鳥鷹的特征,但不是人,也不是鳥,是神。它是一個複合型的半人、半鳥、半神。
三星堆神樹,人們常把它跟漢代的搖錢樹聯想到一起。但我個人認為,二者屬于兩個不同的文化系統,彼此之間是沒有關系的。神樹是一個流傳了幾千年的傳說,可見于戰國秦漢時的《山海經》和漢代的《淮南子》,指的是扶桑和若木這兩種樹。
文獻記載,古人認為大地兩端有兩棵樹,東邊的叫扶桑,西邊的叫若木。它們長在山上,是所有樹裡最高大的。太陽升起之前在扶桑上休息,落下之後在若木上栖息。
太陽要在天上移動,于是古人想象上邊住了十隻鳥,負責來回搬動太陽。三星堆出土的若木神樹,隻剩下九隻鳥了,推測最頂上應該還有一隻,但是殘損了。現在這件青銅器的殘存重量将近800公斤,如果它是完整的,其重量可能超過後母戊鼎。在良渚文化的玉琮上,就發現過鳥馱太陽的圖案;更早的河姆渡文化時期的牙雕上,也能看到“雙鳥負陽”的圖案。從六七千年前(說不定還有更早的)的河姆渡文化,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再到三四千年前的三星堆文化,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就這樣傳承了下來。
海貝來自印度洋或南海
在越南發現了一模一樣的玉器
三星堆文明發現後,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即便是西方學者站在西方文明的角度來看,也會認為三星堆的發現改變了大家對世界上古史,至少是對中國上古史的看法,一點不遜于發現尼尼微和特洛伊古城的意義。
張光直先生曾經說,中國有很多令人感到震撼、能夠引發關注的考古發現,比方說兵馬俑、馬王堆,但最重要的還是關于青銅時代的一系列發現,它們改變了世界對中國文明的基本看法。三星堆就屬于中國青銅時代的重要發現之一,在很多方面可與殷墟作比較研究。
由于種種原因,國際上關注、參與三星堆研究的人還不多。澳大利亞有位學者寫過文章,把三星堆出土的面具和太平洋群島原始部落的面具作比較。後來,還有一些學者研究過三星堆的銅産自哪裡、黃金産自哪裡。20世紀80年代以後,有學者讨論過三星堆與西亞文明的聯系,有人說,三星堆出土的金杖或許是西方文明中的權杖;又有人說,青銅上貼金箔做成的金面具,或許是從西方來的。
我認為,三星堆文明主體肯定是屬于中國的。它的青銅器、玉器,甚至陶器,都能看到吸收中原文化的痕迹,明顯受到夏商文明影響,算一個亞文明。三星堆的玉器,比如玉戈,跟安陽、盤龍城出土的簡直是一模一樣,顯然受到商文化非常大的影響。
但有一些證據,其他人也許不太關注,我得提一下,那就是海貝。
三星堆出土的海貝不止幾個、幾十個,而是幾千個。那麼,海貝究竟來自哪裡呢?中國最早的錢都跟海貝有關,漢字中凡是與錢相關的字都有個貝字旁。在夏商時期遺址當中,都出土過海貝,但是大家還不知道海貝到底是從哪裡來的。三星堆遺址出土幾千個海貝,這算是多的了。2004年前後,日本熊本大學有一個學者叫木下尚子,她搞殷墟的海貝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她從生物學、海洋生物學的角度,仔細觀察這些海貝是什麼種群,發現這些海貝主要産自南海及印度洋。
文化傳播是沒有死角的,四川和甘肅有聯系,甘肅和新疆有聯系,新疆和阿富汗有聯系。
古代的文化很多,越原始的文化相似度越高。一個東西3000多年前就可以從鄭州傳到成都,雖然沒有我們今天坐飛機、坐火車那麼快,但也不是想象中那麼慢和困難的。人類的好奇心會驅使他們不斷地對外交往和拓展,并且吸收别人的文明成果。
放眼更遠的地方,我們曾經在2005年走出國門考古。為什麼要到國外去考古?20世紀90年代,在與商同時代的越南馮原文化遺存當中,出土了跟三星堆一模一樣的玉器。那個玉器不是簡單的玉、玉璜、玉璧,而是牙璋,如果兩者之間沒有文化交往和傳播,古人不可能憑空琢磨出一件牙璋,而且和三星堆出土的玉器相似度如此之高。
這就很有意思了,大家可能覺得越南馮原和四川廣漢相隔很遠,其實也不遠。三星堆和安陽的直線距離大約1000公裡,三星堆到越南河内大概也就1000多公裡。而在這1000多公裡路線上的廣西、雲南,都找到了跟三星堆相同的一些器物,那麼在越南發現相同的器物,也就不稀奇了。文化強大以後,一定會傳播、影響出去。
來源: 長江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