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疑病症,是心理不安的轉移

疑病症,是心理不安的轉移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06 21:50:17

  經常可以看到這些特殊的“病人”,他們主訴很多,自感症狀很重,但各種檢查均正常,藥物治療也不見效果。他們由于身體“症狀”的存在而焦慮不安,擔心可能存在某種疾病(通常為一些疑難雜症如癌症、傳染病等),四處求醫,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學習、生活,嚴重的可導緻自殺。

  其實,這種無病自憂也是病,不過它不是什麼軀體疾病,而是一種心理疾病——疑病症。

  疑病症患者往往表現出對自己的身心健康過度關注,對健康估計之壞跟身心情況很不相符,并處于對疾病的持續、強烈的恐懼之中。他們往往在沒有任何可靠證據的情況下,經常主訴自己病症如何如何嚴重。

  當醫生檢查得出否定結論時,疑病症患者常常斷定醫生的診斷是錯誤的或不可靠的,總是往壞處想,因此,無法消除内心對疾病的恐懼和疑慮,其結果是一次又一次地去另一些醫院,以尋找“更好”“更可靠”的論斷和治療。

  疑病症的産生有患者的個性因素,也有外界環境因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疑病症往往是對因心理挫折而産生的不安全感的一種轉移,是自我因素防禦機制作用的結果。

  如何進行适當的心理調适

  第一,要正确認識自己的病情。

  如果有病,要及時檢查。要相信醫生,相信醫生的各種檢查,要在”無器質性疾病”的前提下努力放下思想包袱,相信自己是健康的,輕裝前進。千萬不能不去看醫生自己就對号入座。要樹立正确的人生觀、疾病觀,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興趣和愛好,積極參加一些有益的文體活動,增強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轉移自己對”疾病”的過分關注。

  第二,通過自我暗示法加以調節。

  當自己檢查出沒毛病時,要給自己暗示脫敏。比如可以給自己一些肯定:”我的身體其實是很好的,這都檢查過了,沒有什麼問題,過去自己感覺到這兒痛那兒痛、這兒不舒适那兒不舒适,都是自己太敏感的緣故。”或是根據自己疑病的情況,寫一些暗示性的語言,如”不必對自己的健康懷疑,我很健康”,一般每天自我暗示一次或數日一次,其效果較佳。

  第三,多參加活動。

  積極加入到各種活動中,就會減少對自己的關注。比如參加自助爬山活動,參與到社區服務的工作中,或是參加一些公益活動,等等,這樣做,使患者注意力轉移,減少疑病症發生的幾率,并且對輔助治療疑病症也有益。

  現代社會,人們的競争意識增強了,普遍感到存在着壓力。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缺少有效的支持系統和恰當的宣洩方法,這種心理壓力就有可能以軀體的症狀表現出來而困擾人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