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的養生方法都是古人所發現的,所以養生我們應該向古人學習,因為他們是養生的“創始人”。古人用什麼方法來養生呢?
一“德”。
明代養生家呂坤說:“仁可長壽,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二“宇”。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認為,養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靜心,“和”即順心,“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
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四“法”。
明代醫學家萬密齋指出:“養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日慎動,三日守時,四日卻疾。”
五“知”。
宋代周守忠說:“知喜怒之損性,故豁情以寬心;知思慮之銷神,故損情而内守:知語煩之侵氣。故閉口而忘言;知哀樂之損壽,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竊命,故忍之而不為。”
六“節”。
明代醫學家江绮石說:“節嗜欲以養精,節煩惱以養神,節憤怒以養肝,節辛勤以養力,節思慮以養心,節悲哀以養肺。”
七“食”。
清代養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遲晚;食宜緩些’不可粗速;食宜八分,“不可過飽;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溫暖,不可寒涼;食宜軟爛,不可堅硬;食畢再飲茶兩三口,漱口齒,令極淨。”
八“樂”。
石成金的“八樂”是:靜坐之樂,讀書之樂,賞花之樂,玩月之樂,觀畫之樂,聽樂之樂,狂歌之樂,高卧之樂。
九“思”。
孔子日:“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古人的8個養生訣竅
現在很多人都越來越注重養生,但是往往不得其法,效果不明顯。其實,現代人不妨參考一下古人的養生方式,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保健。
背宜常捶陽氣旺。人體背部有豐富的髒腑腧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膚、皮下組織的穴位,通過經絡的傳導,增強經絡系統的功能,改善免疫機能,增強抗病能力;捶背還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背部皮膚新陳代謝。
捶背手法要均勻,着力要有彈性,輕拍輕叩,每分鐘60—100下,每日1—2次。不過,有嚴重心髒病的患者,捶背須謹慎。
經常梳頭腦神通。孫思邈說:“梳頭可以使身體愉澤,面色光輝,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氣力強健,百病皆去。”兩手五指分開并屈指伸入頭發間,從前額沿頭頂至後腦循環往複按搓頭部,每次梳頭十次至百次。
動作輕柔,或用木梳每日梳頭3—5遍,每遍60—100次,可以疏通頭部經絡。常梳頭可刺激頭部經絡,引氣血下行,有助于緩解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等,又能引氣血上行,治療腦供血不足。
面宜多擦氣血平。經絡系統中很多都起于頭面部,擦面可疏通經絡。每天清晨,将兩手搓熱,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帶動其他手指,擦到額部向兩側分開,經兩頰而下,像洗臉一樣,擦10餘次。
這樣能使面色紅潤,少生皺紋,防止面部神經麻痹,還可以消除疲勞,振奮精神,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環狀況。
目宜常運眼不花。眼球轉動,中醫稱為運睛。閉上眼睛,眼球自左向右轉動6—10次,然後再自右向左轉動6—10次。
眼球轉動要慢,然後閉目片刻,再睜開眼睛即可。眼球轉動時速度要均勻,每個轉動方向可做2—4個節拍。此法對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做能年老目明、看事物清晰。
腹宜常摩易消化。腹為胃腸等髒器所在,常做腹部按摩有利于消化。
仰卧在床上,兩腿伸直,腳尖朝上,兩手搓熱後疊加在一起,用掌心在以臍部為中心的腹部,順時針方向按照小圈、中圈和大圈的輪廓,各按摩12次。這樣能健脾胃、助消化,久練對腎虧乏力及便秘均有療效。
谷道常提防痔瘡。谷道指肛門,平時有意識提肛門,可防痔瘡、肛裂等疾病。站立或躺在床上均可,在吸氣時稍用力,提起并緊縮肛門連同會陰上升,稍停頓一下,再放松、呼氣。反複做5—7次。
肢體常搖筋骨壯。兩手握拳,連同兩肩,向前輪轉胳膊,先由裡向外下方轉,再由外向裡上方轉,再換一隻胳膊按同樣方法輪轉,各20次;平坐,提起左腳向前緩緩伸直,腳尖向上,當快要伸直時,腳跟用力向前下方蹬一下,做5次後,再換右腳做。
此方法能舒展四肢關節,對中老年人預防肩周疾病,提高身體機能具有益處。
足心常擦心清淨。泡洗雙腳後,用右手握住右腳趾,用左手摩擦右腳的湧泉穴及附近的足心,直到足心發熱為止。
再将足趾稍稍轉動,然後放開雙腳,向上、向後盡量翹起足趾,再收縮足趾,像這樣反複做10次。右腳着地之後,換左腳。經常按摩湧泉穴可以降虛火,緩解頭昏、頭痛、目眩、咽痛,還可緩解失眠及足部萎縮、麻木等。
總結:古人的養生不是全部都依賴運動或者飲食的,他們重視的是養性情所以古人會養生都是不驕不躁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