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我的付出,我知你的不易,有分寸感的交往,才是成年人最好的社交。
東野圭吾在《白夜行》中寫道:
“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有些人,你對他掏心掏肺,他卻當成理所當然;有些人,你對他善良大度,他卻裝作視而不見。
究其原因,無非就是:“熟得太快,信得太深,對人太好。”
所以,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系,才是維系一段關系最好的方式。
别相交太快
水,要試才知深淺;人,要交才知好壞。
因此,相交得慢一些,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才不會讓自己受傷。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小李為了公司内部競聘,熬了幾個大夜,準備相關資料。
中午吃飯時,有個平時和小李相處極好的同事,向他請教一些關于述職報告的問題。
小李覺得平時兩人關系不錯,也就沒想着隐瞞,于是傾囊相授,把自己的想法講給同事聽。
讓小李出乎意料的是,同事也參加了競聘,他的述職報告中充分汲取了小李的優點。
沒有意外,同事競聘成功,小李十分後悔,不該随便亮出自己的底牌。
俗話說:“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抛一片心。”
與人交往,朋友也好,同事也罷,都要保留三分。
心理學家德克德·瓊治曾提出一個“邊界效應”的心理學概念。
人與人之間的麻煩和沖突,都源于你想突破社交中的“底線”。
隻有知道交往的邊界在哪裡,才能維系一段持久的感情。
别相交太快,保持客氣,也是在保護自己。
别信得太深
讀過這樣一句話:“社會很單純,複雜的是人。”
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遇到這樣的人:
你處處為他考慮,他卻為了自己的利益,緻你于水深火熱之中;
你對他坦坦蕩蕩,他卻百般算計,在你背後捅刀子。
電視劇《完美關系》中,江達琳與師兄譚新凱相識于一場辯論賽,幾經接觸,江達琳對師兄頗有好感。
幾年後兩人再次相遇,譚新凱通過幾次别具一格的約會,給江達琳留下了事業有成、溫柔體貼、面面俱到的印象,讓江達琳的内心充滿了波瀾。
很快,江達琳便答應了譚新凱的表白。
作為女朋友,江達琳對譚新凱真心以待,毫無戒心。
然而譚新凱,卻利用兩人的關系,多次從毫無戒備的江達琳口中探聽商業機密,并以此作為自己職位高升的籌碼。
因為他的洩密,讓江達琳的公司不斷陷入困境,但江達琳卻絲毫未對譚新凱産生任何質疑。
事情敗露,江達琳生氣地質問譚新凱,譚新凱卻義正言辭地反過來責問,作為女朋友,為什麼不主動幫他?
江達琳這才明白,她從未真正了解過眼前這個自己認為十分熟識的人。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你對别人毫無防備,他人卻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将你出賣。
今天和你情意正濃,明天對你翻臉無情。
人總是要有戒心的,即使熟識,也别信得太深。
說話做事,要有一定的尺度,你過于相信别人,就給了對方傷害你的機會。
保持清醒,不輕易托付,不亮盡底牌,才能不入騙局,不被算計。
别對人太好
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女孩家在内蒙古,每次假期結束,都會帶牛肉回來分給舍友。
然而有一次,她去其他城市旅遊,開學回來沒有給大家帶牛肉。
結果,同寝室的一個姑娘理直氣壯地問她:“怎麼這次沒給我們帶牛肉呢?”
女孩心裡有點不舒服,但還是耐心地解釋了,說要開學了,沒來得及。
結果對方卻不依不饒:“哎呦,你就是成心不給我們帶。”
一向好脾氣的她氣得渾身發抖,和對方大吵了一架。
沒想到,對方事後還很委屈地找其他人訴苦:“我就是開個玩笑嘛,她至于嗎?”
自己真心實意地對别人好,不求回報,然而卻因為偶然一次“失約”,便被對方質疑。
無底線的給予,隻會讓對方理所當然地享受你的付出。
而對别人真正意義上的好,是有分寸地付出,也有底線地捍衛自己。
想起畫家齊白石的一段經曆。
有一次,齊白石為老朋友畫了一幅《枇杷熟了》,對方拿到畫後絕口不提酬金,連連稱謝作别。
第二次,此人又來求畫,白石老人靈機一動,在其畫作上添了首打油詩提醒“友人”:
去年相見卻求畫,今日相求又畫魚。緻意故人李居士,題詩便是絕交書。
後來,這個老朋友再也沒向齊白石求過畫。
心理學中有個“适度定律”,講的是: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要把握好一個适宜的度,否則關系反而會适得其反。
有時候,你對别人越是無原則的好,換來的卻是他的一味索取。
别讓你的好成為理所當然,善良也要有點鋒芒。
人與人相處,最怕深交後的陌生、信任後的利用、認真後的失望。
稍慢一點開始,别相交太快;
有界限地相處,别信得太深;
有限度地付出,别對人太好;
所以說你懂我的付出,我知你的不易,有分寸感的交往,才是成年人最好的社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