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宇 齊敏倩
編輯 ✎ 廖影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着所有人的心。
鐘南山接受央視采訪時說,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戴口罩還是有用的。一時間,口罩成了這幾天最緊俏的商品。
在便利店、藥房等不少地方,防護級别達N95的3M口罩以及醫用外科口罩總是最先售罄,商家、買家都在等着補貨。
不同類型的口罩在防範疫情上有何區别,小小的口罩藏着多少生産工藝,為何口罩市場3M一家獨大,我國卻沒有像樣的口罩品牌?
作為非日常消費品,口罩極少像現在一樣遭受到廣泛關注。
社交媒體上,“N95口罩”“醫用外科口罩”“打擊哄擡口罩價格行為”等話題頻繁登上熱搜榜。
口罩生産商接受梨視頻采訪時稱,目前公司已經斷貨,原本預留年後的3萬箱也基本售空。另一個生産商說已經接收到8000萬隻訂單,正3倍工資召集員工返廠加班生産。
疫情引發的口罩需求激增疊加春節期間工廠停産、物流停發,供需矛盾一觸即發。搶口罩的人絡繹不絕,可不同口罩的區别是什麼,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哪種?
目前,市場上售賣的口罩主要有普通棉質口罩、普通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和N95型口罩。從防護效果看,普通棉質口罩可以阻隔灰塵等較大顆粒但無法起到預防感染的目的。
普通醫用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隔飛沫造成的細菌傳播,後者的防護效果強于前者,但二者均無法防霾。
N95不是口罩名稱,而是指符合美國N95标準的産品。這種口罩可以預防由患者體液或血液飛濺引起的飛沫傳染,也可以防霾。
鐘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訪時提示,不一定非要戴N95口罩,普通外科口罩也可阻擋飛沫傳播。
跟口罩的分類、用途的精細和最近的熱銷相比,我國的口罩行業顯得原始、粗放,口罩企業的日子也比外界想象中還難過一些。
我國消費者對口罩的認知大都來自于前幾年瘋狂的霧霾天氣,在此之前幾乎沒什麼人戴口罩,霧霾時期口罩銷量激增才讓這個行業迎來一絲暖意。然而即便是現在,大多數中國人也還是不習慣戴口罩。
CIC灼識咨詢執行董事王文華告訴市界,目前國内很多口罩生産企業都是跨界而來,整體呈現小而多的特點。
國産品牌中,綠盾是少數知名度較高的專業口罩生産商。公司财報顯示,2013年和2014年,霧霾嚴重時,公司利潤總額同比上漲443%和82%。
2013年開始,霧霾刺激下,民衆對口罩需求增加,刺激整個行業出現爆發式增長,競争加劇。口罩行業本就門檻低、監管困難,大量低價、低端産品開始充斥市場。
綠盾品牌擁有方,新三闆上市公司興諾科技在年報提到,這樣的局面影響了公司的市場份額。再加上近兩年環保力度加大,霧霾天氣出現頻率大大降低,口罩企業的日子就更不好過。尤其是2017年後,公司的營收、利潤以及銷售淨利率都開始出現嚴重下滑。
目前面向普通消費者的終端零售市場,主要還是由外資企業例如3M、Honeywell等占據着。
3M公司全名為明尼蘇達礦務及制造業公司(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是一家市值超1000億美元的世界500強公司。
3M口罩進入中國人的視野是在2003年非典時期。
那時候,醫院裡醫生們佩戴的口罩、防護服以及醫用消毒水幾乎全是3M的。醫院的使用所産生的推廣效果最無形也最管用。在大衆心中,醫生是專業人士,在口罩的選擇上,醫生本身就是權威。
于是那個時候,3M開始在民用防護上建立起品牌印象。
不過真正讓3M進入大衆生活,還得是2013年霧霾席卷中國的時候。民衆一下子認識了PM2.5的威力,談之色變,而解決的辦法就是戴口罩。
▵ 霧霾席卷了中國的大部分城市
3M口罩等于已經在非典時期被民衆“備了案”——這是醫生認可的好口罩。更重要的是,3M口罩可是工業用安全防護口罩,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口罩外觀并不養眼。
在大衆的認知裡,既然都是礦産、鋼鐵、造船廠這些重工業企業員工使用的,防霧霾豈不是小菜一碟?
那時候,3M口罩成為藥店賣得最好的産品,常常被一掃而空。據媒體報道,在3M中國工作的員工常常接到七大姑八大姨甚至不直接認識的朋友打來電話,跪求一“罩”。3M口罩在中國開始成為一種時尚,霧霾天出門必帶。
數據顯示,2003年非典之前,3M口罩在中國的用戶幾乎100%都是工業用戶;非典之後才用于零售,或者說民用的銷售份額才緩慢上升了20%;但在2013年之後,3M口罩在中國的購買主力開始大量轉向普通民衆。2013年3M口罩在中國賣了超1億美元,而當年3M中國整個公司的年銷售額為30億美元。
3M的營銷也很快跟上,本來零售口罩的銷售一直是安全與标識事業部的業務,之後響應普通消費者的需求,将其調整至消費品事業部,零售口罩從工業用品變成了快消品,專人專事,避免了供不應求、造假的問題。
疾病和霧霾的相繼出現以及營銷上的助力,雖然能讓3M口罩被頂上風口,但歸根結底,還在于其本身品質過硬。
盡管口罩是個挺小的物品,但内裡其實有很大的玄機,并非一個布片兩個繩就能搞定的。王文華告訴市界,專業的口罩在材料貼合性、過濾效率、阻抗性以及模具精密性上都有很高的要求。換言之,稍微出一點偏差,有可能導緻産品不合格而回爐再造。
3M中國公司相關負責人曾向媒體表示,3M口罩采用的是3M專有的高效靜電濾棉技術,相比較傳統的過濾材料,可以在不提高呼吸阻力的前提下,提高過濾顆粒物的效率。
不得不提3M公司在研發上下的功夫。3M所涉足的行業多達六七十,在全球70多個國家擁有分公司或實驗室。反映在數據上的,是3M公司逐年增長的研發支出。
早在2005年,3M的研發支出已有12.4億美元,2018年達到18.2億美元。2019年前三季度3M研發支出為13.85億美元,占經營開支總額的7%以上。這些費用大部分用在基礎研究或者非直接實用性研究上。
有接近3M公司的人透露,3M公司很多産品都沒來得及投入市場就已經死在了工廠中,沒有辜負“科技公司”的定位。
而與3M公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内口罩生産和銷售的起步晚和粗放發展。
霧霾危機後,生産口罩的企業開始多起來。2013年前,已注冊的各類口罩企業僅有500多家,兩年後,這個數字翻了一番;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月20日,我國經營範圍内含“口罩”“呼吸防護”的企業有16625家。
王文華告訴市界,從整個行業來看,目前口罩市場的整體規模處在數十億元這個級别。
生産口罩的企業大多從醫藥行業、日用品行業甚至是服飾行業跨界而來,這就導緻了它們并不專業。
不專業的企業生産出來的口罩能是專業的嗎?江蘇省質監局此前曾發布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在監測的160批次的口罩中,存在質量問題的有99批次。
這一現象與口罩行業标準不清晰有很大關系,我國直到2016年底才出台第一個民用防護口罩的國家标準。在此之前,什麼樣的口罩是達标的都沒有統一标準。
在王文華看來,口罩企業快速增長以及标準的空檔期導緻行業進入門檻不高,即便是中低端産品也能在市場上暢銷,哪怕是一些小公司也能從這個增量市場中分得一部分市場紅利。
為了擊敗競争對手并快速占領市場,很多廠家魚目混珠,大量不合格的口罩流向市場,亂象頻生。
新京報曾揭露過一款“九頭鷹”納米PM2.5口罩:包裝上生産地址實際為小庫房;用抑菌檢測結果假充PM2.5防塵檢測;防霾實測結果其實不及其宣稱的一半。這款口罩曾被稱為“防霧霾口罩第一品牌”,更号稱“PM2.5-病菌污染物過濾效率>99%”。
就這樣的一款造假口罩,售價高達45元的價格,光一個濾芯就賣15元,并且銷量還不錯,甚至發展出多層代理商。
除了口罩生産不達标,還有大量貼牌廠商的存在,它們往往“挂羊頭賣狗肉”,為了錢什麼都做。比如新華社《瞭望雜志》曾報道過一家專門做口罩貼牌代工的公司,品牌多達50個,包括日本三次元等所謂的洋品牌以及綠盾、維康等國内市場上較為知名的品牌。
除了生産商造假,也有賣口罩的零售商家也是信口胡說。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人們對N95口罩的需求激增,不少線上商家紛紛修改上架商品說明,明明是普通口罩,硬要說是醫用口罩;明明是防霾口罩,偏強加防菌功能。為了增強說服力,甚至僞造證書。
貼牌造假、急功近利、不重創新,這些口罩生産商的“特性”嚴重拉低了人們對國内品牌的信任度。加上由于起步晚、投入低,下遊營銷渠道建設也較為落後,種種土壤導緻國内尚難培育出一個民族自有品牌,不得不讓利國外品牌。
目前市場上出售的外資品牌口罩仍以N95、P1、P2等歐美标準來分類,且由于外資品牌主導了口罩銷售的終端市場,導緻購買的消費者到目前為止對口罩分類和功能的了解很有限。王文華補充道:“《普通防護口罩》團體标準(T/CTCA 7-2019)将會在今年1月底開始施行,對于行業規範将起到作用。”
有限度的提價尚能容忍,但若産品造假、将用途随意誇大,無異于傷人性命。商家心中應該有一杆秤,不隻是國家給定的标準,還有心中的道德底線。
通過此次武漢新型肺炎,我們希望能夠有越來越多的國産口罩可以走向正軌,也可以走向國際和外資口罩品牌媲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