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養生的定義
1、保養生命;維持生計
漢 荀悅 《申鑒·政體》:“故在上者,先豐民财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後桑蠶宮,國無遊民,野無荒業,财不虛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謂養生。”唐 韓愈 《與李翺書》:“仆之家本窮空,重遇攻刼,衣服無所得,養生之具無所有。”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夫鳥獸雜處,角力以養生。”
2、攝養身心使長壽
《莊子·養生主》:“文惠君 曰:‘善哉!吾聞庖丁 之言,得養生焉。’”宋 陸遊 《齋事》:“食罷,行五十七步,然後解襟褫帶,低枕少卧,此養生最急事也。”清 袁枚 《随園詩話》卷二:“同年儲梅夫 宗丞,能養生,七十而有嬰兒之色。”
養生之道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藥、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内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
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養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性。正如《内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
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的調攝,正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
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于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但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
4、審因施養
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養生六個基本原則
一、适自然規律
“人與天地相應。”(《靈樞邪客》)人的生命活動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而進行的,人體自身具有與自然變化規律基本上相适應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規律,主動地采取各種養生措施适應其變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例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即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這種“順時攝養”的原則,就是順應四時陰陽消長節律進行養生,從而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界變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機體内外環境的協調統一。
二、重視精神調養
1、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涵着兩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要盡量地避免外界環境的不良刺激對人體的影響。因為,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圍等,有利于精神的調養。因而,要積極創建這種環境和氛圍,盡量避免來自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
其二,要積極地治療軀體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軀體疾患既可給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負擔,其内源性刺激還可産生異常的情志變化,加重病情,影響康複,遂緻早衰。
2、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
過激、過久的情志刺激,隻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調節範圍時才能成為緻病因素。人的心理調節能力,首先與人的“志意和”密切相關。亦即《靈樞本髒》所說的:“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髒不受邪矣。”具體言之,“志意和”與人群中個體的氣質、性别、年齡、經曆、文化思想修養等密切相關,從而表現在對情志緻病的耐受性、敏感性、易發生性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而要求人們能通過養生活動善于自我心理調攝,通過經驗認識及思想活動過程來轉移情緒情感反應,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三、房事有節
男女兩性的性生活是先天賦予的本能,是人類種族延續所必須的,而且男女從青春發育期開始就自然地産生性行為的欲望,這是腎中精氣充盈的表現。性生活适當,不但有利于個人的健康,同時對民族的繁衍昌盛,社會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義,所以曆代醫家未有不重視性生活者。
自古以來,人們皆主張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說明性生活是必須的,是順應自然的。如果成年之後,沒有适當的性生活,不但生理上得不到滿足,日久易釀成疾病;而且在心理上由于所欲不遂,隐曲難伸,易形成氣機郁滞之證。古代醫籍中每有論及寡婦、鳏夫之病者,認為肝失疏洩者居多,其緣故即在于此。
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腎精,因此必須節制。腎中精氣是人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全身陰陽之根本,過于消耗,必緻虧虛,往往導緻性機能減退,全身虛弱,甚至早衰,故腎精不可不惜。
四、注意形體鍛煉
形體的鍛煉,不僅可以促進氣血的流暢,使人體筋骨勁強,肌肉發達結實,髒腑功能健旺,增強體質,還能以“動”濟“靜”,調節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因而,運動養生是養生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的内容。對于形體的鍛煉,一般要求運動量要适度,做到“形勞而不倦”。并且要求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方能收到動形以養生的功效。
五、謹和五味
“食能排邪而安髒腑,悅情爽志以資氣血”。(《備急千金要方》)因而,前人十分重視飲食養生。食養,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則:
1、辯飲食之宜忌
《金匮要略》曾經指出:“凡飲食滋味以養于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緻危。”說明已認識到了飲食與人體健康之間存在着宜與忌、利與害的辯證關系。因而,辯飲食之宜忌是食養的原則之一。一般說來,體質偏熱者,進食宜涼而忌溫;體質偏寒者,進食宜溫而忌涼;平體之人,宜進平衡飲食而忌偏。
2、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資于食,而機體對于營養物質的需求則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種豐富營養的飲食物可以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可以推遲衰老的發生,可以減少因衰老而招緻的多種疾病,因而,要求食養中膳食的調配要盡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補,即平衡膳食的原則。例如:《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記述的“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已經包涵着在食養中飲食調配要求營養全面、合理的認識。
六、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養生學中的一條重要原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素問上古天真論篇》)其二是要注意“避其毒氣”,以防止其緻病和“染易”。其三是實施藥物預防等。如:早在《素問遺篇刺法論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無疫幹也”的記載。至于近代采用藥物預防傳染病及某些疾病的發生與流行,其内容更為豐富,構成防病養生活動中重要的一環。
何時開始養生
根據長生不老的基本原理,養生應該是适用于各個年齡段的人的。但對于生理年齡尚處于20-30歲且工作很多沒時間養生的人來講,也應該開始注意保養自己的身體,在感到身體不舒服時進行适當的休息。不要等到工作少下來時再開始着重進行養生的活動。
養生方法
養生方法很多,着眼點各異,但殊途同歸。大緻分以下幾類:
1、調神養生
精神樂觀,則氣舒神旺;精神抑郁,則氣結神頹;喜怒不節,則氣耗神消。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氣平和、血脈流暢、精神安定,雖有大驚猝恐而不能為害。調神之法,參禅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娛,或山林探幽,以氣度從容,心思安定,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則神調。
2、吐納養生
即今之氣功。氣功之要,一是靜心,靜而不思,若能無外無我,可以養神而緻長壽。二是以意引氣,以氣行周身,通達經絡,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種方法,達到養氣養神、經脈流暢,保健強身。
3、導引養生
又稱為練形養生。導引吐納,自古即用于描述氣功及形體強身,未有細緻确定的區分。這裡則專指以形體動作為主導方法的養生,所謂“主導”,是因為這種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動作的配合。這類養生術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以及被動的推拿等。
4、食餌養生
通過調節食物的品質、數量、進食規律,以及回避有害的食物以養生,也包括餌藥養生(古稱神仙服餌),其内容包括食性、食養、食療、食節、飲食禁忌及藥養等。
5、保精養生
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化氣,氣生神,故精又為人之動力源泉。保精之法,開源節流。節流有二:一是養神,神安不亂,精不妄耗,清靜無為,恬愉自保。二是節房室,古人将男女好合、房事傷精看得很重,認為精生有限,而性欲無節則過耗,将緻疾短壽。開源即促精生長、吸引采補。前者有食餌、藥物、修煉等法可以試行,後者則主要與房中術有關。
6、環境養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環境的影響,因而對水土氣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選擇。古人主張在高爽、幽靜、向陽、背風、水清、林秀、草芳之處結廬修養,故多選擇名山大川、幽雅清靜之處。現實生活中隻要達到适宜也就可以。
7、熏治養生
以傳統中醫芳香熏治,達到養生目的。古人熏治消毒常采用的藥物有艾草、蒼術、貫衆等。臨床上運用蒼術的方劑很多,端午節前後,古人有用蒼術“辟疫邪”的習俗,或用蒼術熏屋,或以蒼術和辛夷、薄荷、蒼耳子等多種中藥做成香袋、香囊挂于室内、佩于身上。達到辟疫邪、身芳香之功效。
8、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的關鍵在于順應陰陽氣化。人為什麼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呢?因為天、地、人是一個整體,人與天、地是相應的。什麼相應?陰陽氣化相應。所以,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就必須知道陰陽氣化的規律。
9、瑜伽養生《四季養生瑜伽》
按照四時交替,四季輪回,順應季節的變化和特點,将傳統的中醫文化和古老的印度瑜伽二合為一,對應二十四節氣,通過不同的瑜伽體位調節人體的動态平衡,将瑜珈練習與中醫養生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更好的适應國人體質,滿足人們健康養生的需求。
現代社會的養生
1、學習太極拳悟道人生
女白領熱衷學習古筝,許多男性白領則更鐘情于太極拳。就職于一家人力資源公司的趙先生周末參加了一個太極拳班,兩個月後,在太極拳一招一式舒緩動作中,趙先生覺得啤酒肚小了不少,整個人也清爽起來。“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也是心靈養生的過程,太極拳看似相悖,其實都可以相互轉化。”趙先生告訴記者,在太極拳中學到的東西也可以運用到職場上,比如老子的以柔克剛,運用到一些工作的處理上很有效果。
2、慢生活助力職場發展
為何衆多白領熱衷于慢下心來修習古藝?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專家魏高峽告訴記者,人們有意識地放慢節奏生活原因之一是壓力要找到一個排解的渠道,而通過重拾傳統文化就是一個對抗現代焦慮很好的方式。從另一方面來說,無論是古筝、茶道還是太極拳,并不單純是學習一種技能,而是更多地培養了一種專注和放松能力,這對職場生活很有幫助。同時,有一定文藝特長的員工更容易産生個人魅力,在競争中也具有一定優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