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父親》,讓劉和剛聲名鵲起。
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在這首歌裡的真情告白,是唱給父親的,
更是唱給父親兩根斷了的手指的。
山東巨野,是劉和剛的老家。
上世紀六十年代,他的父母響應國家的号召,去了北大荒開墾種田。
1977年,劉和剛就随着闖關東的父母,出生在齊齊哈爾的拜泉縣。
劉和剛之所以和音樂結緣,則源于小時候母親的熏陶。
在他的記憶最深處,除了一望無垠的田野之外,就是傳播在田野四處的民歌小調了。
母親最常哼唱的,是沂蒙山小調。
漸漸長大後劉和剛才知道,母親不但有唱歌的天賦,還曾加入過縣劇團的文藝宣傳隊。
唱歌的底子厚,歌聲就時常飄揚在竈台和田野間。
正是在母親歌聲的陪伴下,劉和剛從小對唱歌和音樂,也漸漸生出了熱愛。
剛上小學,他就經常參加班級和學校組織的文藝活動。
之後從小學再到鄉裡,最後再到縣裡,他參加的文藝活動越來越多。
初一的時候,拜泉縣六個鄉鎮的中學組織歌唱比賽。
劉和剛在一輪又一輪的比賽中,拿到了一等獎。
因此從那時候起,他的理想就已經明确了。
15歲那年,劉和剛就考入了黑龍江藝術學校。
一個農家的子弟學習音樂,本身聽起來是那麼的不靠譜,
但是父母砸鍋賣鐵,也要供兒子讀書。
父親為了不讓孩子在今後的學習中有後顧之憂,他又多承包了土地。
接着,又跟人合夥買了一台拖拉機,整日在田間地頭忙碌。
彼時的父母已經五十多歲,為了孩子的未來,他們還在辛勤勞作着。
劉和剛入學的第二年夏天,地裡的莊稼活更多。
可在一次犁地的時候,拖拉機擡起的犁軋斷了父親左手的小拇指。
天降橫禍,不過依照當時的醫療條件,可以把手指接上。
但是想到高昂的手術費用,再想想兒子的學費,父親最終不接了。
就這樣,他在斷了一根手指後,依舊在田間忙碌。
甚至為了不讓兒子分心,老兩口一合計,這事都沒告訴在哈爾濱上學的劉和剛。
直到當年暑假回家,父親雖然一直裝作很自然的樣子,但劉和剛還是發現了異樣。
知道原委後的劉和剛,抱着父親淚流滿面。
讓劉和剛未曾想到的是,第二年農忙的時候,父親右手的一根手指又被軋斷。
在哈爾濱求學四年,父親卻付出了兩根手指。
彼時的劉和剛很清楚,自己隻有努力學習,才能無愧父母的辛勤。
20歲那年,劉和剛又順利考進了解放軍藝術學院。
幾年的學習,他的歌唱功底突飛猛進。
畢業之後,劉和剛走進了空政文工團。
成為一名專業的歌手後,劉和剛一直想用一首歌來表達對父親的愛。
機會出現在2002年,當年的秋天,他第一次接到了這首歌。
看着歌詞,他就立刻被這首歌表達的情意深深吸引住了。
他開始着手練習并且錄音。
在正式錄音之前,為了呈現出最好的狀态,這首歌他唱了不下五百遍。
2003年的時候,劉和剛又專門制作《父親》這首歌的MV。
為此,劉和剛和制作團隊專門回了一趟巨野老家。
姐姐劉春玲,對于弟弟的成就也是感慨萬千。
每年過年,劉和剛都會回老家巨野,在家裡住上十多天,感受弄弄的家鄉情誼。
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家之後,劉和剛就把父母接了過去。
人是不能忘本的,父母為了自己辛苦付出了一輩子,孝敬父母應是我的福分。
劉和剛覺得,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和孝順相比起來,那些都是微不足道的。
畢竟,一個人不能丢掉自己的根本。
彼時的劉和剛,不斷獲得各種獎項。
在父母眼裡,兒子出息了。
這時候,他就更應該操心自己的終身大事了。
不過一直到2010年初,劉和剛才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妻子戰揚比他小10歲,是知名的“世界小姐”。
兩個人相識不久便閃婚,由于當時各自演出很多,他們甚至連婚禮都沒有舉辦。
彼時,他們隻是在雙方父母的家裡吃了頓團圓飯。
當年的一月底,劉和剛陪着新婚妻子登上了嶽父母家的門。
他已經和妻子商量好了,把兩位老人家也接到北京跟他們一起住。
彼時,劉和剛的父母已經在北京住了許久了。
不料女婿提出這番好意後,嶽父首先就謝絕了。
嶽父的意思也很明确,自己和妻子在天津生天津長,大半輩子過去了,
一下子換環境不好适應。
再說天津到北京的距離很近,就一站地的距離,來往一個小時,平時走動很方便。
“你和戰揚,沒事的時候多來看看我們就行。”
嶽父的這番話,讓劉和剛一時之間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嶽父的話還算婉轉,嶽母的話就實際且直接多了。
你父母和你們住在一起,我們老兩口過去,一下子又多了兩口人。
六口人在一起,其中還是四個長輩,時間長了難免會鬧出矛盾的。
老人的這番話,也不是沒有道理。
妻子的父母和自己的父母,是兩種環境裡走過來的人,
而且他們之間也有一定的年齡代溝,
要是住在一起,無論是各方面,都會出現差異甚至矛盾的。
不過劉和剛還是不死心,在嶽父母家裡的時候,他依然是瞅準時機就勸說。
他說自己做小輩的,就應該主動承擔起親情的維護。
雖然北京到天津的距離确實不遠,可自己和戰揚的職業,注定平日裡很忙。
實際上根本沒有時間經常過來天津看望。
再者說,你們就戰揚一個女兒,冷不丁地離開肯定會寂寞。
然而,無論劉和剛好說歹說,嶽父母就是不同意搬到北京去住。
在去天津之前,他已經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了,他們也是非常贊同親家搬過來住的。
可等到劉和剛回去後,帶來的卻是失望的消息。
劉和剛把嶽父母不來的情況告訴了母親,母親是很樸實的人,當即給親家打了一個電話。
母親說的也都是實在話,她說兒子和兒媳平日裡都很忙,
你們來了,咱們可以一起幫着為兒女操持家裡。
而且,城市裡的鄰裡之間都不來往,自己一個人也很悶。
要是你們來了北京,也算是有個伴兒了。
“你們要是真的不來,我和剛他爹就親自去天津接你們。”
親家母說的都是心裡話,要是再不過去,就是不近人情了。
于是當年的二月份,劉和剛又專門去了趟天津,把嶽父母接了過來。
兩百多平米的複式樓房裡,一下子就成了六口之家。
劉和剛和妻子早就把兩間主卧室收拾好了,就是讓四位老人住的。
考慮到劉和剛父母的年紀大一點,整天上下樓不方便,
嶽父母就主動選擇了樓上的卧室。
在這之前,劉和剛的父母和親家隻見過一次面。
如今,兩對老人一下子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冷不丁卻是很生分。
尤其是劉和剛的妻子戰揚,
她年紀比丈夫小10歲,面對這種情況,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生分這是情有可原的,當兒女的,我們就應該和他們加強溝通,做他們中間的紐帶。”
劉和剛的一番話,讓妻子有了主心骨。
剛開始的時候,兩對老人住在一起還算和睦。
每天早上,劉和剛的父親和親家一起出門遛彎兒,順道去市場把一天的菜買了回來。
家裡面的兩個老人,就開始忙着洗衣服拖地收拾家務。
有時候天氣好,兩個親家還坐在陽台上下象棋。
兩位老人都抽煙,一起抽一起噴雲吐霧,倒也自得其樂。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一段時間,圈裡的人都誇劉和剛和妻子是一對孝順的兒女。
可惜好景不長,兩對老人,一對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另一對一直生活在城市。
生活習慣和觀念上的迥異,慢慢暴露出了雙方的矛盾。
嶽母每周固定要去健身館健身,而且還要上美容院做頭發。
這讓劉和剛的母親感到非常不解。
她經常和老伴兒悄聲嘀咕,還用去健身館嘛,每天多拖拖地洗洗衣服,健身效果更好。
對于老伴兒的嘀咕,劉和剛的父親也隻能是一笑了之。
時間長了,嶽母也想拉着親家母去美容院做頭發。
劉和剛的母親連忙擺手拒絕,我在家裡洗洗頭用點焗油膏就挺好的。
美容院啊,它連一分錢都賺不了我的錢。
這話讓親家母聽了不免有些尴尬,不過既然不去,之後劉和剛的嶽母就自己去。
原本,劉和剛的母親就覺得親家母出去花錢多此一舉,
恰好有一次,她又買回家一個高仿的水晶果盤。
“多少錢啊?”劉和剛的母親在一旁新鮮地問着。
“1000。”
聽了親家母的話,劉和剛的母親差點驚掉下巴,這也太貴了。
“這還算貴啊,要是真的,連個盤子底都買不來。”
聽着親家母的話,劉和剛的母親是連連搖頭。
等到晚上睡覺,她又跟老伴兒唠叨:“他們太不會過日子了,1000塊啊,就買個盤子……”
老人之間的觀念差距越來越大,有時候兒媳無意間做的事,又加劇了這種矛盾。
兒媳給兩個老人買了衣服,本就是根據年齡和氣質買的,
她給母親買的衣服鮮豔一些,給婆婆買的衣服就顯得保守一些。
雖說是實際情況,婆婆看了心裡難免就會有點不高興,覺得這是兒媳偏心,區别對待。
她越想越覺得心裡像是紮了根刺,就把這事兒一五一十“彙報”給了兒子。
劉和剛心裡也是一沉,這才住到一起多久啊,矛盾就已經在暗暗滋生了。
搬過來住的第二年五月份那天,正好在電視上看到了張怡甯的婚禮。
嶽母就坐不住了,她說自己的女兒好歹是世界小姐,看看人家的婚禮多隆重。
親家母的這番話恰巧又被劉和剛的母親聽到了,她忍不住跟着解釋,當時孩子不是都忙嘛。
于是,當天晚上她跟兒子說,婚禮必須得舉辦一個才行。
就這樣在當年的5月15日,劉和剛和妻子戰揚在北京的新世紀酒店舉行了一場婚禮。
宋丹丹、張澤群、蔣大為、韓紅等一衆圈内的好友悉數到場。
如此隆重的場面,嶽母的心裡才覺得平衡了。
然而剛剛消停了兩個多月,就因為一套茶幾的事,又把兩個老人的矛盾點燃了。
那年夏天,嶽母的朋友送給她一套茶具,碰巧她又在朋友家裡看到了一套配套的茶幾。
她覺得不錯,就跟女婿商量,再給客廳添置一套茶幾。
劉和剛笑着答應了,嶽母就趕緊給家具店打電話訂貨。
劉和剛的母親知道了這事,就覺得親家母買茶幾多此一舉。
客廳裡已經有一套了,再買根本沒必要嘛。
“心疼錢啊,那我花自己的退休金。”
“這不是錢不錢的事,客廳裡确實已經有一套了,再買真的放不下。”
眼看兩個老人就要掐起來,劉和剛的父親趕緊出來滅火。
“不就是買一套茶幾嘛,你幹嘛非要過不去呢。”
很快,茶幾送了過來,而且家具店的人還進行了組裝。
隻是這深褐色的顔色,和客廳橘黃色的裝修風格産生了強烈的反差。
就連劉和剛母親這種農村出來的人,也覺得這是要多難看有多難看。
本來就因為買不買的事,跟親家母鬧得不愉快,這下好了,嶽母覺得臉上挂不住了。
“你們送來的家具驢唇不對馬嘴,我要退貨!”
但家具店表示,在沒有質量問題的情況下,是不支持退貨的。
如果非要退貨,那麼運費得自己承擔。
嶽父母又親自去家具店看了一眼,發現顔色都差不多。
而且退貨又得自己掏錢,最終那套茶幾擺到了自己的卧室裡。
此事發生幾天後,收拾家務的時候,嶽母無意間發現窗簾上被燒了一個洞。
她立刻想到,是不是親家抽煙的時候,無意間碰到的。
于是,她就把這事告訴了親家母,讓她跟老伴兒提個醒,以後注意一下。
這番話說出來,點燃了火藥桶。
劉和剛的母親覺得,親家也是抽煙的,親家母怎麼能一口咬定就是自家老伴兒不小心弄的。
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很快話就越說越多。
劉和剛的父親和嶽父,在一旁怎麼勸解,兩個老人也收不住口。
瘋吵一通之後,全家陷入了冷戰。
一氣之下,劉和剛的父母搬進了兒子劉和剛分的一居室裡。
等到劉和剛和妻子回來,才知道家裡發生了變故。
兩個年輕人又是勸解,又是數落各自的父母,
之後兒媳又親自過去勸,劉和剛的父母才重新搬回了家裡。
經過這場矛盾風波後,家裡很長一段時間陷入了沉悶。
劉和剛和妻子的心情也受到了影響。
三個多月後,劉和剛的母親終于走進了親家母的卧室。
她先主動說了自己的不是,之後又檢讨了自己一番。
親家母的一番自我檢讨,也讓劉和剛的嶽母打開了話匣子。
雙方的諒解和退讓,又讓這個六口之家重歸和睦。
平日裡,為了促進兩對老人的交流,劉和剛隻要沒有演出,
就會陪着老人出門去旅遊。
而家庭的和睦,也讓劉和剛和妻子的事業愈發順利。
看着兩對老人生活的開心和快樂,劉和剛覺得,這才符合當初他把父母接過來的初衷。
親情間多一份包容和理解,幸福就會來敲門。
文|二十二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