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萬籁俱寂,月亮也隐入了烏雲之中。
幾條黑影閃入宮中,翻牆躍入院内,在夜色掩護下溜進了殿中。巡夜的衛隊發現了這幫不速之客,高聲叫嚷:“有刺客——”
睡夢中的拓跋珪聽到了喊聲,一躍而起,伸手去摸刀,黑暗中卻什麼也摸不到。就在他準備叫人點燈時,那幾條黑影已經闖入寝宮,奔向禦榻,一通亂砍……
次日直到中午,宮門都沒有打開,等候進宮面聖地百官們滿腹狐疑,竊竊私語,不祥的預感籠罩在每個人心頭。就在衆人惶恐不安之時,宮中有人出來讓百官們到西宮端門外聽旨,衆人不敢遲疑,馬上趕往端門。隻見拓跋紹從門縫裡探出頭高聲說:
“父皇昨夜突發急症正在搶救,萬一有所不測,本王有叔父,也有兄長,衆卿欲從何人呢?”
百官聽了這話,一個個如遭雷擊,面面相觑,那幫經驗豐富的老油條們馬上意識到宮中發生了政變。今天如果不表态,誰也甭想活着走出這道宮門,但又沒人願意當這個出頭鳥,一個個“驚愕失色,莫有對者。”
後來還是南平公長孫嵩打破沉默,帶頭表态:“從王”,意思就是我們聽你的。
長孫嵩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拓跋部的資深元老勳貴,父親長孫仁曾是什翼犍手下的南部大人。長孫嵩14歲時就代替父親統領軍隊,什翼犍末年,符洛滅代,小小年紀的長孫嵩就帶領族人歸順了兩大首領之一的劉庫仁。
劉庫仁死後,其帝劉顯即位,對拓跋部發起進攻。長孫嵩又帶領族人七百餘人離開劉顯,幾經輾轉投入了拓跋珪的帳下。拓跋珪對長孫嵩非常器重,任命他為南部大人,接替了當年他父親的職務。
長孫嵩是一員不可多得的猛将,參加了後來的中山之戰,因功授冀州刺史,封钜鹿公,後遷相州刺史,改封南平公,是太祖朝後期的重臣之一。
長孫嵩的發言一言九鼎,他的表态也代表了鮮卑貴族集團的态度,他這一表态衆人馬上明白宮中有變,拓跋珪兇多吉少,再看看滿臉橫肉的拓跋紹,衆人不敢遲疑,趕緊跟着表态效忠。隻有陰平公拓跋烈大哭而去,這個拓跋烈是拓跋珪的堂兄弟,都是昭成帝的孫子。不過有學者考證,拓跋烈其實是拓跋珪的親兄弟,都是獻明皇後的兒子。
這樣一來就好理解拓跋烈的舉動了,皇兄遇害,逆子謀反,百官低頭,拓跋烈難掩悲痛大哭而去。
至此,事情真相已經無需再掩飾,一代雄主,鮮卑拓跋部的傑出領袖,北魏王朝的開國之君拓跋珪居然以這種方式退出了曆史舞台,享年39歲。
永興二年(410年)九月甲寅,上谥宣武皇帝,葬于盛樂金陵(今内蒙古托克托縣境内),廟号太祖。十年後的泰常五年(420年),改谥曰道武皇帝。
拓跋珪就是北魏曆史上的道武帝,一個偉大王朝的開創者。
拓跋珪謝幕退場了,似乎該對他的一生做一個總結,拓跋珪的一生是典型的虎頭蛇尾,他創業前期的艱苦奮鬥和後期的暴虐無道形成了鮮明對比。
拓跋珪的創業之路走得非常艱辛,當年淝水之戰後,北方分崩離析,當時的拓跋部實力非常弱小,很多人都不看好這個部落。但拓跋珪硬是頑強拼搏奮鬥,闖出了一片天地,建立了北魏王朝,最後一步步統一北方,成為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重要王朝。
建國之初,周圍強敵環伺,形勢非常危急。除了劉顯、劉衛辰這兩大強敵外,草原上的高車、柔然等遊牧民族都對拓跋部構成了嚴重威脅。
在這種嚴峻形勢下,拓跋珪巧妙地在各大勢力之間穿梭,先是和後燕結盟,借助後燕的援手擊敗了劉顯和劉衛辰,又沉重打擊了高車、柔然,使北魏站穩了腳跟。
随後拓跋珪又和後燕慕容垂爆發了激戰,經過苦戰滅掉後燕,統一了華北平原。在不久後的柴壁之戰中,拓跋珪又擊敗了後秦的大軍,極大地提高了北魏的影響力。
這些耀眼的戰績無愧于太祖這個廟号,但拓跋珪的缺點也非常嚴重,嗜殺成性,暴虐無道,甚至到了無差别殺人的地步。在對外戰争中拓跋珪更是大肆屠殺戰俘,制造了大量慘案。到了晚年,拓跋珪對身邊的侍從和大臣也是随意殺戮,搞得國家動蕩,百姓憤恨,徹底失去了人心。最終死于兒子之手,也算是天道好輪回吧。
死于兒子之手的皇帝不在少數,但死于兒子之手的開國皇帝則屈指可數。
不管怎麼說,皇帝死于兒子之手畢竟不是什麼光彩之事,因此《魏書》寫到這裡時特别謹慎,在《魏書•太祖紀》裡隻字不提這場父子反目的宮變。不過有意思的是在後面的《魏書•太宗紀》裡以及拓跋紹、拓跋烈等人的傳記裡都提到了這場宮變,尤其是在拓跋紹傳裡更是詳細記載了當時的情景。
百官迫于拓跋紹的淫威,不得不妥協表态擁護拓跋紹即位,但惶恐的氣氛迅速籠罩全城,史載“朝野兇兇,人懷異志”。大家心裡還是不服拓跋紹,好多人都在暗中策劃反對拓跋紹的行動。
不久,肥如侯賀護打了頭炮,率先于安陽城北舉兵點起烽火讨伐拓跋紹。賀護是賀蘭部的首領,他這一動手,附近的賀蘭部部屬紛紛向他靠攏。受其鼓舞,其他各部也紛紛聚衆起兵,矛頭直指拓跋紹。
面對如此棘手的局面,拓跋紹有點慌,為了收買人心,他命人從倉庫裡搬出布帛賞賜百官,從數百匹到十匹不等。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指望幾匹布帛就能收拾人心,未免太天真了。此時逃亡在外的拓跋嗣也聽到了宮中政變的消息,他當機立斷返回平城,準備平叛。
拓跋嗣秘密回到平城郊外,隐藏在山中,派人夜訪北新侯安同商議讨賊之事。安同也是太祖朝的重臣,曾奉命出使後燕,他見到拓跋嗣的使者後馬上意識到拓跋嗣已經回來了。
雙方一拍即合,開始謀劃如何鏟除拓跋紹團夥。在宮門外大哭而走的陰平公拓跋烈也有心平亂,他向拓跋紹詐稱自己願意前去擒拿拓跋嗣,拓跋紹輕信了他的話,放他出宮去捉拿拓跋嗣。
拓跋烈是不久前遇害的衛王拓跋儀的弟弟,他對拓跋家可謂忠心耿耿,為了剿滅拓跋紹團夥,他煞費苦心演了這出戲。從延秋門出宮後,拓跋烈直奔安同府上,經過幾番周折聯系上了拓跋嗣,雙方開始按計劃行事。
拓跋嗣在衆人簇擁下行至城西,城中此時早已大亂。一些忠于皇室的軍隊發動了兵變,闖入宮中擒獲了拓跋紹母子,驗明正身後就地處死。拓跋紹的黨羽和宮中接應的宮人、侍從被殺者達數十人,率先刺殺拓跋珪的兇手甚至被憤怒的人們分食其肉,不可謂不慘烈。
拓跋紹死時隻有16歲,他死後拓跋嗣順理成章繼承了皇位,成為北魏第二位皇帝,因為谥号為明元皇帝,因此史稱明元帝。
天賜六年(409年)冬十月壬申,拓跋嗣即皇帝位,大赦,改元永興元年。追尊被害的生母劉貴人為宣穆皇後,太祖晚年因罪被貶斥放逐的大臣們也都被重新召回朝堂,官複原職皆大歡喜。
北魏經過拓跋珪晚年的一番折騰,早已不複當年的盛況,民生凋敝,人心離散,整個國家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新君即位,百廢待興,明元帝即位之初馬上任命北新侯安同、南平公長孫嵩兩位老臣處理朝政,一是清理曆年積壓的冤假錯案,接待百姓來訪,聽取民間疾苦,解決百姓的困難;二是選賢任能,選拔一大批素質過硬的年輕官員充實朝堂,先把停滞的朝廷運行起來再說。
另外又派山陽公奚斤出巡各地,明察暗訪,體察民情,有點巡視組的味道。
明元帝即位後重用先朝留下的這幫老臣,對他們給予了厚望,甚至形成了一個“八公決政”的體制。所謂八公就是當時的八位重臣,在明元帝的領導下集體參與朝政決策,分别是南平公長孫嵩、北新侯安同、山陽公奚斤、白馬侯崔宏、壽光侯叔孫建、武元侯王建、任城侯嵇拔、元城侯拓跋屈等八人。
明元帝在風雨飄搖之中即位,當務之急就是穩定人心,緩和統治集團内部各派系的矛盾,使陷入癱瘓的統治機器先運轉起來,這個時候就是考驗他的政治智慧如何了。明元帝首先做的就是縮小打擊面,隻誅殺了賀夫人、拓跋紹等元兇首惡十餘人,其餘從犯一律不問。
其次就是廣施恩惠,賞罰分明,對那些追随他出逃以及幫助他即位的臣子們,他都封官加爵,加以重用。對太祖晚年殺害的臣子們,也都平反昭雪,恢複名譽。
首先平反昭雪的就是衛王拓跋儀,明元帝不但高度肯定拓跋儀的功勳,還命拓跋儀之子拓跋良繼承父親的家業,并改封他為南陽王。
拓跋儀的弟弟拓跋烈也被晉爵為陰平王,太祖朝被罷官免職的官員也都回到朝廷官複原職。由于明元帝非常重視調和内部矛盾,因此在他在位的十幾年間,北魏宗室諸王、公卿大臣關系和睦,非常團結,很少發生激烈内讧。
這一點确實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北魏王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