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由于最近的突發情況,對于正常兒童,如果不便于來醫院做常規兒童體檢,那麼如何在家做好定期兒童保健呢?
今天黃小邪為您解讀居家兒童保健的詳細方法。
(一)需要定期測量的時間點 按照體檢規律定期做好測量,如果不便于來醫院,可以先在家測量身高體重。
需要定期測量的時間點如下圖所示:
0~18歲體檢的規律及項目選擇
可以看出,生長發育的兩個高峰期(嬰兒期、青春期),一般每3個月定期測量。中間的平穩上升期(1歲以上~青春期發育之前),一般每6個月定期測量。
(二)居家如何測量身高體重? 先明确一個概念,家庭測量最主要的目的是對比生長的速度。
不同的日期,在家總是用同一種方法去測量,前後減一減得出身高或體重增長的速度,相對還是準确的。
但是,身高或體重具體的數值,還是以醫院測量的為準。
體重的測量 可以用家用電子體重秤直接測量即可,以公斤(kg)為單位,精确到小數點後1位,比如10.5kg。
注意,與我們平時所常用的單位斤的換算關系為:1kg=2斤。
居家體重秤
體重測量方法:
小寶寶可以是洗澡後已擦幹身體、還未穿衣服之前測量。
對于無法站立的小寶寶,先由大人抱着寶寶測量得到體重A,然後再由大人單獨測量得到體重B,也可以是先由大人抱着寶寶測量得到體重A,然後再由大人單獨測量得到體重B,
則寶寶的體重=體重A-體重B。
大孩子則是每天早晨一起床穿着睡衣、排完尿後、吃早餐前立即測量。
建議在日曆上記錄即可。
身高(身長)的測量 2歲以内,建議躺着測量。
2歲~3歲,能配合的寶寶建議站着測量,不能配合的仍可以躺着測量。
大于3歲,均建議站着測量。
以上測量數值用厘米(cm)表示,均精确到小數點後1位,比如101.5cm。
注意:躺着測量可能比站立位多0.7cm。
躺着測量的叫身長,方法如下圖所示:
測量身長的方法
身長測量方法(如上圖所示)
需兩名家長配合。
趁寶寶熟睡時,貼着寶寶頭頂和一隻腿的足底各放一本厚書(立着放或平着放),一家長扶住該條腿的膝關節以确保腿伸直,同時注意保持寶寶的頭頂貼着書的邊緣。
另一家長在床面上放一條家用軟尺,與寶寶平行,伸直軟尺從寶寶頭頂測量到足底,并讀數記錄。
可以重複兩次,取平均值。
建議寶寶白天睡覺時測量,而不是夜間入睡後。因為,夜間開燈測量會影響寶寶睡眠,且夜間有可能比白天測量偏矮,并且誤差有可能達到1cm。
站着測量的叫身高。
可以在牆面上貼一張A4紙畫橫線記錄,也可以網購一貼于牆面的卡尺,類似于下圖這種▼▼
測量身高家用卡尺
身高測量方法(如下圖所示)
小朋友需脫去鞋帽(如女孩子頭頂有發辮建議解開)。
雙眼平視前方,身體直立。腳跟并攏,腳尖分開約60°。
四部位同時緊靠立柱:枕部、兩肩胛角、臀部和足跟。
測量者輕輕向下滑動滑闆,直到與頭頂相接觸。讀取滑闆底面立柱上所示數字即為身高。
注意:讀數時,測量者眼睛與滑闆在同一水平面上。
身高測量方法
(三)比對标準:判斷是否“達标” 下面兩張表格,粉色的【表1】為我國女孩身高和體重的标準,藍色的【表2】為男孩标準。
我國0~18歲女童标準
我國0~18歲男童标準
表1和表2中黃小邪用綠色标注了序号1~7,代表一列一列的數據。下面文字中的幾個核心概念用粉色底紋表示。
位于最中間的列4“中位數”代表相同年齡相同性别小朋友的身高(或體重)的平均水平。比如:看藍色【表2】的第12行(表2中用粉色箭頭标示),同樣都是2.5歲(即2歲6個月),同樣都是男孩,我國的平均身高是93.3cm,平均體重是13.64kg。
當然,并不是說如果一個小朋友的測量值低于平均值,TA就不“正常”了。所謂的“正常”指的是一個範圍,而不是某個單一的值。意思就是,隻要小朋友的測量值在一定的範圍内,都是正常的。
這一定的範圍是怎樣的範圍呢?
是一個圍繞着中位數波動的範圍。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上述兩張表中第一行反複出現SD兩個字母?SD是“标準差”,通俗地講就是距離“标準”(即中位數)的差距,指我們可以允許某小朋友的測量值距離中位數波動的差距。
正常範圍是“中位數±2SD”(即列2和列6之間的數據),指中位數加或減2倍标準差之間的範圍。95%的人群的都會在這個範圍内,代表大多數人群的範圍,統計學上則認為是“正常”;而不在這範圍内的那5%,統計學上則認為是“異常”的。這5%包括異常高的2.5%和異常低的2.5%。“異常高”是比中位數 2SD還要大,即大于第6列。“異常低”是比中位數-2SD還要小,即小于第2列,如果是身高異常低,則為俗稱的矮小症;如果是體重異常低,則已經達到中至重度營養不良。“異常低”的情況,建議條件許可時至兒童保健門診有專業醫師制定追趕生長的方案。
如果說把剛達到正常範圍比作是脫離了貧困,那麼達到理想範圍則是過上了小康生活。
理想範圍是“中位數±1SD”(即列3和列5之間的數據),指中位數加或減1倍标準差之間的範圍。60%的人群都在這個居中的範圍内。
人群分布圖
判斷指标:
孩子的測量值隻要大于“中位數 1SD”(列3的數據),即視為“達标”。
孩子的測量值如果大于中位數(列4的數據),即為超過平均水平。
将您在家給孩子的測量值與我國标準對比,女孩的體重隻要大于或等于【表1】藍色框中标示的數字即為“達标”。男孩子則隻要大于或等于【表2】紅色框中标示的數字即為為“達标”。
既往黃小邪已經提到過,理想的有助于長高的體型是——身高的等級高于體重一個等級,稍偏瘦長的體型。
所以我們的期望目标是:
對于孩子的體重,隻要“達标”即可(大于列3的數據)。
而對于孩子的身高,理想目标是超過平均水平(大于列4的數據)。
因為,身高的增長隻有十幾年,而體重有一輩子時間慢慢長,要優先保證身高的增長。
(四)計算生長速度:反映動态變化 如果評價出來,您的孩子體重未“達标”,或身高沒有達到理想水平(超過中位數),怎麼辦?
從孩子出生開始,不同孩子的起點就各不相同。最重要的不是目前的評價,而是生長的速度,可以反映孩子動态的變化。
這就是我們不求孩子一出生就“奔小康”,隻要孩子在奔小康的路上就可以了,剩下的隻是時間問題,達成目标指日可待。
生長速度計算方法:
【公式】生長年速度=(此次測量值-上次測量值)/測量間隔天數×365天。
注意:測量間隔天數=此次測量日期-上次測量日期。
如果上述測量數值為身高(單位cm),則【公式】計算得出的為身高增長年速度,單位為:cm/年。
如果上述測量數值為體重(單位kg),則【公式】計算得出的為體重增長年速度,單位為:kg/年。
将計算所得速度與【表3】和【表4】去對比,看看您的孩子處在什麼水平?
身高增長速度
體重增長速度
黃小邪分3種情況來為大家解讀:
靜待花開型 如果您的孩子體重未“達标”,或身高沒有達到平均水平,則希望增長速度比上述表4或表3還要快,才能算是追趕的速度。
比如:對于一個3歲~青春期前的兒童,追趕的目标是希望身高增長速度大于7cm/年。
如果孩子身高或體重評價為“中下”或“下”的等級,雖然下一次測量仍有可能還是不達标,但是,如果我們計算出其身高或體重增速比正常速度快,則代表TA已經在追趕的路上了,家長朋友大可以放心。
評價等級的上升需要一個過程。如果孩子能一直保持追趕的速度,那麼遲早會追趕到正常水平,我們隻需要多給TA一些時間而已。
居安思危型 如果您的孩子體重已經“達标”,或身高已經超過平均值,則希望增長速度維持在上述範圍即可。如果體重增長過快,反而要警惕橫向發展;如果身高增長過快,也要注意除外有無早發育的情況。
比如:對于2歲~青春期前的兒童,維持體重的增速為2kg/年即可,那麼每6個月為1kg,也不追求過多;而身高的增長希望維持在5~7cm/年的範圍内,最好是6~7cm/年的中上水平。而且希望身高的增長速度快于體重的增長速度,有助于維持身高高于體重一個等級,有利于長高的體型。
過猶不及型 如果您的孩子體重已經達标,但是體重的等級高于身高,這就是爺爺奶奶最喜聞樂見的白白胖胖型,反而不能“沾沾自喜”。
因為過多的體重增長往往增加的是脂肪細胞,脂肪細胞會促進體内雌激素的合成,過多的雌激素會促進骨齡的增長,這就是俗稱的早長型——赢在起跑線上,卻後勁乏力,身高輸在終點線上。
這樣的小朋友長大了也很委屈,内心獨白——小的時候都覺得我胖得可愛,長大了卻嫌棄我矮胖不高。
這樣直接的原因是鍛煉不夠,沒有把體重的增長都轉變為身高。
此時需要做的是:暫時控制體重增長的速度,期間通過加強鍛煉把囤積的體重都轉變成身高的增長。
比如,接下來的3個月先定一個小目标:每天堅持同樣的方法測量體重,維持這3個月體重暫時不增加,讓體重等一等身高;通過鍛煉,把多長的體重都轉變成身高;等身高等級超過體重後,體重再按照上述速度增加即可。
其實所謂的“胖”是一個相對于身高的概念。
如果身高促進了,身高增長的速度快于體重,則體型自然會往勻稱的方向發展。
非常時期,風雨共濟。
黃小邪2020年2月份按醫院部署暫時支援發熱門診,兒童保健科照常有其他醫生值班。
最後強調,希望大家勤洗手,少出門,出門戴口罩,我們攜手共度時艱,守得雲開見彩虹,暖春就在轉角處。
【關鍵詞】身高,體重,評價,營養不良,矮小,運動,測量,身長,居家,宅,家
本文系原創,任何媒體使用請與黃小邪取得聯系,未經授權将追究法律責任。
如果您覺得有用,歡迎點擊關注并轉發,
擴散靠譜的育兒知識即是傳播正能量~~
——————兒寶幫主黃小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