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轉化醫學網”訂閱我們!
幹貨 | 靠譜 | 實用
生物免疫治療與手術、放療、化療并列為四大腫瘤治療手段。近年來,随着分子細胞生物學的發展,免疫學理論不斷豐富,現代免疫學技術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人們從細胞和分子水平上對腫瘤與免疫系統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為腫瘤免疫細胞療法在臨床上的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1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頒給了在免疫學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獲得者之一是加拿大的沃爾夫·斯坦曼教授,旨在表彰他在樹突狀細胞(DC細胞)研究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美國FDA也在2010年批準了用于内分泌治療無效的晚期前列腺癌的DC疫苗,這些都更加堅定了人們在細胞免疫治療領域的信心。
然而,近日,大學生魏則西之死,讓百度和武警醫院陷到風口浪尖,也讓與百度關系密切的莆田系處于輿論聲讨之中。生物醫藥界對“魏則西事件”更大的擔憂在于——所有細胞免疫治療方式可能都會面臨信任危機。
生物免疫療法是通過從體外補充、誘導或活化機體内本來固有的生物應答調節系統,活化和調動具有細胞毒活性的生物活性細胞和細胞因子,以調整各種免疫殺傷性的生物反應。目前在免疫治療方面研究應用較多的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CIK)細胞、樹突狀細胞(DC)、共培養免疫(DC-CI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型的淋巴細胞,其中DC和CIK細胞是腫瘤免疫治療的兩個重要部分,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所誘發的免疫應答是免疫抑瘤效應的中心環節,兩者聯合可以确保高效和諧的免疫反應。
雖然目前大量研究顯示DC、DC瘤苗、CIK細胞有顯著的抗腫瘤作用,但是臨床應用發現單獨應用DC、CIK細胞治療腫瘤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腫瘤細胞對這些免疫效應細胞發生抵抗導緻過繼免疫療效不佳。DC和CIK是腫瘤免疫治療的兩部分,DC識别病原,激活獲得性免疫系統,而CIK通過發揮自身細胞毒性與分泌細胞因子殺傷腫瘤細胞。因此,設想可将CIK細胞和DC聯合起來治療惡性腫瘤,從而發揮協同抗腫瘤作用。
目前,已應用DC-CIK細胞對多種惡性腫瘤開展相關基礎及臨床研究,其中部分研究已經得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結果。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國細胞治療水平至少落後國外5-10年,具體表現在:(1)治療規模幾乎均在實驗室層面,沒有專門用于臨床治療的細胞培養室。細胞因子和細胞培養基均為研究制劑,而非臨床和人體使用的GMP制劑。(2)細胞制備和處理缺乏标準操作程序,沒有制定特異性腫瘤細胞免疫技術的操作規範。(3)缺乏具有腫瘤免疫專業隊伍和學術團體,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脫節。
與傳統的腫瘤治療方法不同,細胞免疫治療的目的不僅是直接發生抗腫瘤作用,更重要的是糾正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低下,促進宿主抗腫瘤免疫功能。為了進一步規範、完善國内的細胞免疫治療,需要加強對于細胞免疫治療的監管。作為一種新的治療模式,今後的發展方向是研究真正的腫瘤患者個體化免疫治療(患者的腫瘤細胞特征和患者的免疫細胞特征),探讨DC-CIK細胞最佳、最有效的培養技術、應用劑量及回輸途徑,探讨既實用又經濟的免疫檢測指标以及标準的臨床療效評價,建立過繼免疫治療的統一方案,尋找聯合應用的最好組合,提高對腫瘤的殺傷力及殺傷特異性,發揮殺傷腫瘤的最佳功能。
— END—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轉折點APP!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