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唐朝和李晟齊名的四大将領

唐朝和李晟齊名的四大将領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07:09:46

  中唐第一良将非李晟莫屬。

  安史之亂後的大唐進入一個多事之秋,最屈辱的國都六失、天子九逃中的前三次都發生在這段時間,而且這三次都被唐德宗趕上了,第三次甚至是因為唐德宗自己錯誤決策造成的。

  前兩次收複長安的都是郭子儀,第三次是李晟,中唐第一良将,一位從未有過敗績的百戰名将。

  唐朝和李晟齊名的四大将領(唐代安史之亂後的第一良将李晟)(1)

  【刷黨項羌人和吐蕃副本20年的李晟,火箭一般升官】

  李晟18歲從軍,跟随盛唐名将王忠嗣在西北征戰。安史之亂爆發時李晟27歲,隻是一個低級武官,被留在西北鎮守沒能趕上。之後的近20年,李晟一直在西北領軍,在黨項等羌人和吐蕃身上拿到了大量的軍功。

  黨項就是後世宋代中原政權的大敵西夏,但終唐三百年沒有造成太多的禍亂。主要原因應該是黨項離大唐核心區域太近,在唐王朝政治、經濟、軍事多重手段控制下沒有發展的機會。

  李晟青年時期就一直在與羌人作戰,包括疊州羌、宕州連狂羌、黨項羌等,這些羌人大多活動在現在的甘肅境内,唐時屬于隴右道,安史之亂後被吐蕃占領。雖然李晟因為這些戰功升官到了正三品的大将軍武職和太常卿文職高位,又被授予宰相級的特進,但實事求是講,這些戰功真的沒什麼太大的價值。就像當年安祿山刷契丹和奚族副本十餘年刷成了胡人第一個郡王一樣,對徹底解決這一地區的根本問題沒有實質性的作用。

  另外,武官官位濫授是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的一個亂象,最高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基本上都沒空缺,郡王、宰相遍地走,大将軍更是多如狗。按李晟的軍功,要是安史之亂之前,能當上從三品的将軍都應該算是破格提拔的,即便是當時,李晟的官位提升也比一般人要快得多,讓人懷疑李晟是否有什麼後台。

  也正因為此,雖然官位很高,但李晟在軍中隻是一個普通的高級将領,在鳳翔節度使下當一個右軍都将,掌握數千兵馬。

  唐朝和李晟齊名的四大将領(唐代安史之亂後的第一良将李晟)(2)

  (黨項)

  從這時開始,李晟的軍事指揮藝術漸趨成熟,并在吐蕃身上得到了驗證,史書上記載了三次戰鬥。

  第一次是唐代宗大曆四年的靈州之圍,當時李晟43歲,受命援助。李晟拒絕了上司給的五千兵馬,“以衆則不足,以謀則太多”。在當時的情況下,五千兵馬不足以正面與吐蕃決戰,後勤壓力還比較大,索性隻帶了一千精銳突襲,“疾出大震關,至臨洮,屠定秦堡,焚其積聚,虜堡帥慕容谷鐘而還,吐蕃因解靈州之圍而去”(《舊唐書》)

  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出來,李晟先是做出一副直奔靈州的架勢,但突然轉頭南下,一路上在吐蕃控制範圍内尋找戰機,在吐蕃和大唐千裡對抗防線上一點突破,定秦堡的吐蕃軍估計想不到唐軍會從北方來,被李晟突襲得手,并且李晟采用了屠城、焚堡的激烈手段,迫使圍攻靈州的吐蕃軍退兵。因此戰功,李晟被授予從一品的開府儀同三司,并被調到泾原節度使帳下。

  第二次是救援泾原節度使馬璘,“晟率所部橫擊之,拔璘出亂兵之中”(《舊唐書》),因此戰功,李晟被奉為合川郡王。當時馬璘還沒有被封郡王,官位也隻是正三品的禦史大夫、檢校工部尚書,而下屬李晟又是郡王、又是從一品,關系不好處理,馬璘就把李晟弄到了京城,成了皇帝禁軍神策軍中的一名将領。

  第三次是唐德宗初期,吐蕃入寇蜀中,李晟率神策軍救援。與其他各路唐軍一道,數戰數捷,對吐蕃和南诏聯軍窮追不舍,斬首六千級,近十萬敵軍困餓而死。

  這是李晟人生的第一階段,全部是對抗外敵,當時李晟53歲,雖然沒能取得戰略性勝利,但有守邊安民之功。

  唐朝和李晟齊名的四大将領(唐代安史之亂後的第一良将李晟)(3)

  (李晟救援靈州一戰示意圖)

  【真正成就李晟中唐第一名将威名的是平定泾原兵變、收複長安】。

  唐德宗繼位初期,成德、魏博、淄青以及遠在湖北的山南東道四鎮抗命反叛,唐王朝調兵平叛,李晟率領神策軍是一路統帥。戰事持續了三年,李晟率唐軍連連取勝,後來李晟因病退守定州(現河北保定定州),叛軍也懾于李晟威名不敢追趕。

  等到李晟病愈準備再次進軍,發生了中唐的一個著名事件——泾原兵變,叛軍占領了長安,唐德宗逃到了奉天(現陝西乾縣)。

  李晟得知此事後,必須放棄在河北的平叛,回師勤王。李晟兵少,隻得駐守在渭水河畔東渭橋,後來強行收攏了潰敗的其他唐軍,軍勢方振。

  同是勤王的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屯軍于鹹陽,這是個标準的藩鎮,雖然曾經在抵禦吐蕃時立過功勞,但絕非大唐的忠臣。此次兵變後期李懷光反叛,被部将殺死。

  當時李懷光是勤王各路唐軍中官位最高、實力最強的一個,解了唐德宗的奉天之圍,被圍月餘的唐德宗非常感激,這也是李懷光反叛失敗後唐王朝仍然對他留有餘地的原因。

  唐朝和李晟齊名的四大将領(唐代安史之亂後的第一良将李晟)(4)

  李懷光借機準備擴大自己的勢力,要求唐德宗讓其他各路唐軍都歸他統管,并借機吞并了幾路唐軍。李晟對李懷光有所感覺,上書建議應當準備應急預案,但唐德宗沒有回應,李晟膽子很大,假傳聖旨脫離了李懷光,率軍繼續駐守在東渭橋這個戰略要地。

  果然之後李懷光反叛,李晟成了夾在占據長安的泾原叛軍和李懷光叛軍之間勢力最小的一個,形勢危急。李晟一方面與李懷光交涉麻痹此人,另外安排人在長安周邊征調糧饷,并整訓軍隊提高軍隊士氣,周邊各路唐軍逐漸開始服從李晟的指揮。

  李懷光又不敢打,又不願重新投唐,部下開始離散。李懷光隻得搶掠一番後逃離長安,長安城周邊隻剩下李晟和泾原叛軍兩股勢力。

  唐德宗興元元年(公元784年)五月三日,李晟發起了對長安的總攻,到五月二十八日,李晟攻下了皇城含元殿,長安戰事取得了全面勝利。李晟一反其他将領對士卒的縱容,開始整頓軍紀,有将領擄走賊人女妓一名,另一将領拿了賊人的馬二匹,都被李晟按軍紀處斬。唐軍秋毫無犯,長安很快得以安定。

  六天後,捷報到了唐德宗處,君臣大喜,唐德宗說:“天生李晟,為社稷萬人,不為朕也”(《舊唐書》)。因此戰功,李晟被進為司徒,兼中書令。

  唐朝和李晟齊名的四大将領(唐代安史之亂後的第一良将李晟)(5)

  【重新回到西北的李晟,再次擔負起防禦吐蕃的重任】。

  戰後,李晟被任命負責西北邊防重任,同時任鳳翔、隴右、泾原節度使,改封西平郡王。在西北,李晟放棄了唐王朝對領軍将領的一貫姑息政策,對與叛亂有關的罪魁禍首一律予以誅殺,徹底整頓了西北邊軍。

  對于河西、隴右被吐蕃攻占,李晟有其高明的論斷:“河、隴之陷也,豈吐蕃力取之,皆因将帥貪暴,種落攜貳,人不得耕稼,展轉東徙,自棄之耳。且土無絲絮,人苦征役,思唐之心,豈有已乎!”(《舊唐書》)

  按李晟的觀點,河西隴右唐軍過于壓榨百姓,已經失去了民心。唐時西北地區的統治者實際上是邊軍和地方大族,包括後世的歸義大豪張義潮并沒有如何的偉大,李晟看出了事情的本質。

  李晟又在西北防禦吐蕃了三年。這三年中,李晟沒有讓吐蕃人占到任何便宜,直到唐德宗疑心病發作把李晟召回長安免去兵權。

  李晟在西北期間,不但善待百姓,對投靠的各族也予以優撫,其中有個投降的部落首領,李晟奏請皇帝給這人封王,然後每次外族使者來訪,李晟都把這個番王用錦袍、金帶打扮一番,來訪的使者都很是羨慕此人。

  同時,李晟對吐蕃等異族的本質看得非常清楚,簡單來說就是三個字“不信任”,這才是一個标準的大唐武将應該有的心理。

  唐朝和李晟齊名的四大将領(唐代安史之亂後的第一良将李晟)(6)

  【第二個郭子儀】

  回長安之後的李晟,除了上朝之外,幾乎不和其他人交往,這是當年李靖、郭子儀的故智,唐王朝戰功卓著的武将少有人如此低調。

  即便如此,也有野心家來騷擾,《舊唐書》上記載一個中級官員主動投靠,勸李晟要狡兔三窟早作準備,李晟态度很堅決,直接把這人抓起來舉報。

  貞元九年(公元793年)八月,李晟去世,享年六十七歲,谥号忠武,是唐王朝五位得到這個谥号的人之一,其他四人是尉遲敬德、郭子儀、渾瑊、韋臯。

  忠武谥号是曆朝曆代武将的最高榮譽,得此谥号者,無一不是戰功卓著且對國家忠誠一生的名将,之前大唐軍神李靖谥号才是差一級的景武。

  李晟的一生幾乎是郭子儀一生的翻版,同樣有拯救社稷、萬民的大功,又同樣忠心耿耿。安史之亂後,大唐有郭子儀和李晟等不可多得的名将,大唐幸甚,中原百姓幸甚。

  唐朝和李晟齊名的四大将領(唐代安史之亂後的第一良将李晟)(7)

  李晟一生,在史書記載中沒有任何一次戰鬥失敗的記錄,連郭子儀都有過清渠和相州兩次大敗。而且李晟的戰鬥記錄明顯能看出這是個用腦子的智将,知天時,善用水火等自然條件。戰場嗅覺敏銳,數次取勝都是“橫擊”,能把敵人攔腰截斷,打擊敵人最薄弱的環節。

  李晟在西北治軍也能看出他與其他将領的不同之處,一反中唐将領縱容部下、靠搶掠提高戰鬥力的做法,而是治軍嚴整、軍紀森嚴。加上以自己為表率,樹立了軍隊忠君愛國愛民的作風,善于協調與友軍關系,這是中唐之後領軍将領中很少見的。

  李晟也是個标準的大唐民族主義者,既對異族本質有清醒的認識,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又有現實的靈活性,“器偉雄才”、“長于應變”,史書上的評價非常恰當。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曆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曆史,歡迎關注和讨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